沈紫坪
(《水电站机电技术》编辑部,北京 100038)
美国自1839年出版第一种科技期刊以来,其出版量一直在迅速增长。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刺激了科技期刊的出版。
发展到目前,美国有学术性科技期刊约4 500种,还有数量相当的非学术性科技期刊。据《美国科技期刊——生产、利用和经济状况》一书统计,期刊上的每篇文章平均阅读量是640人次,而每册期刊的读者是5.5万人次[1]。这些受访的读者无一例外都把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应用到了实际研究和工程项目中。美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拥有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读者群体,很多普通人也订阅科技期刊。比如美国《国家地理》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忠实读者,用包括英语在内的23种语言出版,到2005年,每月发行量总和大约为950万册[2],成为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杂志。这表明科技期刊不仅在美国科技工作者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信息传播和引导作用,同时也在为普及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和文明健康生活,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服务。
美国科技期刊出版业获得如此成就有很多因素,以下几方面比较明显:
美国《流体工程学报》的主编说:“创新和实用是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生存竞争的取胜关键[3]。”这句话当中透露出强烈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说,要想从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够吸引读者并为读者所用的地方。
美国科技期刊重视市场调查,研究不同读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职业、以此调整办刊思路和内容取向。同时注重读者的反馈,比如《美国科学家》杂志,就鼓励读者发表对论文的意见。
美国的科技期刊不会给读者造成古板严肃的“老夫子”印象,而是轻松活泼、注重时代感和新颖性,使其具备极强的可读性。比如《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 JAMA)设有“心灵一角”、“诗与医学”等近 30 个板块[4]。而美国《机械工程师》杂志则设有“求职服务”栏目,来自全世界的该专业领域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取这个行业的一些工作信息。
美国科技期刊尊重所有来稿者的劳动。对于那些不能发表的稿件,期刊编辑人员会告知作者其论文的缺陷所在,而对那些已发表的论文,则会在文末刊登作者的个人简介,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投稿者的积极性,培养一支庞大且高质的稿源队伍。
在美国科技期刊业界,各期刊编辑部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编辑出版程序,所有的人都必须按规定办事。《科学美国人》杂志,期刊下设有新闻部、写作部、编辑部、排版部、出版部等多个工作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又统一协调[5],从而保证了期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
美国科技期刊将内容编辑质量视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维护自身品牌。为了确保内容不受广告商和经营环节的影响,刊物内部大多将编辑部门同广告、经营部门业务严格分离,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刊物的定位和编辑方针的实现。美国《财富》杂志就设有两个独立平行、互不干涉的序列,即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系统和以总裁为首的经营系统。总编辑和总裁平行并列,没有隶属关系。总编辑不考虑经营,只考虑按他们的原则和理念办出一本读者信任的最好杂志。总裁负责市场推广,但不能对总编辑施加任何影响,干涉报道。这种独特的内部组织结构确保了《财富》长期恪守职业道德,较为真实与公正地报道和评论工商界的人物和活动。
美国的科技期刊还注重装帧精美、排版规范,而生物医学类期刊更是已经形成统一的“温哥华格式”[6],已具有高度的标准化水平,促进了美国科技期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和创新知识的载体,有很强的专业性,有的期刊甚至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国际一些著名期刊,如Science,Nature期刊的编辑都要求具有博士后的经历,他们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新成果。
在美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往往被视为科学大门的守卫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在1991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科学编辑会议上,《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代表展示了该刊发表的10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集,显示出该刊编辑工作者的辛苦劳动。社会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认可形成了良性循环,使科技期刊能不断补充新鲜的高级人才血液。
产业化是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7]。美国科技期刊注重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投资的目标市场,为突破市场壁垒制定各项对策;为进入市场研讨的资本运作;营销策略;然后才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即期刊的编辑、印制、销售、发行、物流等环节。产业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利润。其组织机构、经营理念、跨国经营策略、新刊的创办,无不清晰地体现出这样的思路。美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科技期刊市场机制及其评价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专业领域的顶级期刊往往由科技社团出版,期刊论文质量很高,能反映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热点问题,出版业的经济属性超过文化属性。美国《科学》杂志从创立之初就按照产业化模式经营,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科技周刊。该刊有工作人员共300多人,分20多个部门,发行量1 615万份,年收入4 000万美元[8]。该刊发展150多年所形成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又用于新兴科技领域的投资,从中获得科技成果深度报道题材和投资利润。
经费是制约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美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革新和突破,实现了经费来源多样化。其中主要是政府拨款,美国政府规定,凡属政府机构的编辑出版单位都由政府部门拨经费;其次是收取会费和期刊订阅费,例如美国的生物科学学会,就把2/3的会费用在办刊物上;还有一项重要经费来源是广告费用,广告既可以为期刊带来经济利润,还可以扩大期刊影响力。
我国科技期刊约4 800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我国的科技期刊正逐步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由于办刊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还不能为我国的研究成果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作为科技期刊办刊的重要主体,要实现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的世界接轨,必须借鉴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寻求其积极而有效的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策略。
作为科技期刊,创新、实用是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青睐、树立权威和信誉的关键。一本优秀的科技期刊,首先要对社会有用,有用的标志就是有稳定的读者群,而且读者愿意为此消费。读者是科技期刊消费的主体,是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加强读者意识的培养,加强与读者互动,真正实现由编辑本位向读者本位的转变依靠读者办刊。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科技期刊与读者的交流是单向的,读者、作者缺少参与感及主人翁意识,采取的完全是“别人休想进来、我也打不出去[9]”的封闭式办刊原则,稿源只集中在几家定点科研机构、高校甚至几位学者,因此在稿源方面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久而久之,这些期刊就会陷入稿源匮乏、思想局限、缺乏创新、没有活力、没有高质量文章、没有读者的困境,甚至基本运营都无法维持。
国内科技期刊杂志社和编辑部可以借鉴美国期刊界的经验,敞开门户,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稿件,选取其中最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予以刊登,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科技期刊以读者为本,还需克服科技期刊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缺憾,避免给读者留下古板高深、内容单调的印象。要注重细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尝试开设文学与科学、读者反馈、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家与读者的交流等栏目,改变科学高高在上、高深莫测的形象,贴近群众,让科技期刊拥有更多的读者。
我国很多出色的科技期刊不能收入国际文献检索数据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编排不合国际规范。如果我国科技期刊要进入重要的国际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必须在编排规范和标准方面与国际接轨。
除了编排方面应用国际标准,我国科技期刊在管理方面也应加强规范性,不妨把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分工尽量细化,明确责任和奖惩机制,提高各小组各部门的协调性和独立性,在编辑方针和印刷制作方面不断创新,注重品牌战略,确保每期杂志高质、高效出版。
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命运。面对科技期刊激烈竞争的国际大背景,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正确认识我国科技期刊对科技知识传播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准确选稿改稿,向读者传达准确无误的科学信息。
在专业知识牢固的基础上,还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编辑运用新编辑工具和手段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具备向大众传播科学信息的责任感。另外,国内外培训交流机制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也必不可少国家应加大对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扶持,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社会地位的提高,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献身科技期刊出版行业。各级期刊管理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应充分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客观实际,对精品科技期刊的定位、运行机制、国际性期刊的编辑与管理理念等方面给予全面帮助和指导,科技部、中国科协或国家基金委应设立专项基金,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家基础、前沿学科中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科技期刊的发展,特别是应重点扶持不同学科的“领衔”期刊。
所谓产业化,就是以生产优质高效产品为目标,以现代化企业制度为基本运作机制,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科技期刊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把期刊推向市场,实现科技期刊经济效益的突破和发展,从而推进科技期刊在各自的领域内学术水平的提升。各期刊出版单位应立足于我国的办刊方针,结合市场与读者需求选取期刊内容和排版装帧方式,按照市场规则发行期刊,建立以市场和读者为导向的经营机制[10],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产业化之路
科技期刊是一种具有文化性、学术性、实用性、商品性、产业性的特殊商品,这赋予了科技期刊成为盈利性产业的特点,它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媒介。科技期刊产业化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期刊的社会适应性,为读者服务也有利于培育科技期刊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牌影响力。
中国期刊产业正处在寻求新的发展之际,尽可能地学习、借鉴和吸纳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促进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科技期刊要提高质量、走向世界,首先必须具备国际竞争的实力,必须在读者和市场意识的培养、管理制度的规范、编辑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以及产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等四个方面着手,最终提高期刊知名度、期刊发行量,使得科技期刊出版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盈利产业,良好地发挥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条件结构日趋合理,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3775个。1980年~2008年,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由占世界总量的0.2%上升至10%,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现在总体状况是‘两头在外’,即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一些科学家是‘国际知名,国内陌生’。优秀科技论文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科技强国要孵育科学期刊强国,在中国创办优秀学术期刊的土壤会越来越丰厚。办出我国自己的高水平国际期刊,是整个中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
[1]D·W·金.美国科技期刊——生产、出版社[M]1988:33.
[2]叶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海外扩张 [J].出版参考,2005,(1):38.
[3]续维国.高校学报应具有美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 [J].编辑之友,1996,(2):28.
[4]王黎茜,王李艳.两种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354.
[5]金萍.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青年编辑的几点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03.
[6]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钱寿初译.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M].2000,4.
[7]吴旭东.期刊产业化问题——2002年国际期刊交易大会有感[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63.
[8]高峻璞.科技期刊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858.
[9]续维国.高校学报应具有美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 [J].编辑之友,1996,(2):28.
[10]孙忠.科技期刊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J].编辑之友,2003,(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