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设计中的意象表现

2010-04-14 03:45:41
四川建筑 2010年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哲学美的

杨 毕

(乐山西坝中学,四川 乐山 614800)

人们讨论建筑设计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美”。“美”是哲学概念,是“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的认识,说明了美具有时间,空间以及种族性。本文从以下 4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 设计中的哲学

因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崛起,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标性建筑。平心而论,大部分的建筑都出自于国外设计师之手,对于中国设计师而言,是一种无奈还是真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个中缘由自有人与评说。就像去年在国内热映的电影“功夫熊猫”,影界一片哗然,观众一片哗然,为什么我们原汁原味的东西,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展现出来却要假手于人,为什么假手于人的东西会比我们自己的更为纯粹?就如同上海金贸大厦设计师艾德里安·史密斯曾经说过,忽略本土文化,本土哲学是做不出令本土接受的作品来的。这个道理和在上世纪 9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新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让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接受德国设计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行为,以适应当地原生态文化的设计才具备生命力。1974年HEIKE GERDES出版的生活用品设计中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不同的设计要以适应即将上市产品国度的文化为依托进行设计。有了这样的一些可借鉴的观点,人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哲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有什么区别?我们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很多时候出现的是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那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就像一个哑巴看见大象,虽然他知道大象什么样子,但是却没有办法用语言进行准确的描绘。而西方的哲学在很多的时候就像瞎子摸象,是以一种实证主义,以科学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局部开始入手,逐步推导全局。比较而言两者间没有什么对与错,但是都有失偏颇,都会加剧解释世界的难度,所以两者间出现融合也就成了必然。作为对人类文化,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尚且具备这种融合,对于建筑设计当然也应该具备这种融合的趋势。

2 理 性

纯粹的理性如果没有感性作为外衣往往被人所拒绝。建筑上的纯粹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极端盲目乐观的自信,相信人类可以任意创造出一个世界,相信人定胜天。1919年德国著名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 Gropius)在魏玛建立国立包豪斯学院。包豪斯的平面设计基本是在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具有高度理性化、功能化、简单化、减少主义化和几何形式化的特点。1928年,朱斯特·施密特(Joost Schm idt)发展出了一套新的理性设计系统和方法。20世纪 50年代,栅格设计系统终于在前西德与瑞士得到完善。通过瑞士平面设计杂志的宣传,将瑞士苏黎士和巴塞尔两个城市的设计师20世纪 40年代以来探索的成果全面展示,并影响世界各国,因此也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而很快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也是国际最流行的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这种划分形式不仅仅应用于排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很多大师都尝试过使用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空间划分上,其中以利特维特为代表将这种风格推向了一种极致。在这种观点下提倡数学的次序与时尚的简洁,也就是说美的出现借助于数学的次序来显现,进而拓展至更具备内涵的造型世界。

3 感 性

纯粹的感性如果没有经过升华只能永远处于相对低的层次。设计及创造,自然界里的一切事务冥冥中均为设计与安排,例如玻璃窗上的六角冰花,人的头部的对称都是一种精心组合与安排。传统文化讲究师法自然,但不能仅仅限于自然。设计中的素材 -形象,应该作出适当的重组,精心的划分,从而产生无懈可击的形式。那么 这种形式我们首先应该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谐,设计作为一种整体行为,整体与局部之间息息相关,各个空间部分的大小,位置,方向都有内在的必然性,应做到添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动一分就破坏和谐。既然设计是构成了美的重要的因素,那么这种美应该如何加以实现,如何加以评说?笔者认为数序的再现与抽象应该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做法一般会遵循以下 3点。

(1)合乎情理。设计不能违背视觉上的美观认知,不能违背一般人对于美的认识。

(2)前后连贯。设计应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不拖泥带水。

(3)整体与细节合理。设计中的动静变化应处于一种相对平衡之中。

4 意 象

这儿谈的意象不是意象主义——20世纪初的英美诗歌运动,而是指如何赋予建筑设计生命的一种方式。例如柯布西耶,激烈否定 19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提出“我们的时代正在每天决定自己的样式”,称颂工程师的工作方法,“工程师受经济法则推动,受数学公式所指导,使我们与自然法则一致,达到了和谐。”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鼓吹以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建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降低造价,减少房屋的组成构件。”对建筑设计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而另外的一位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 40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诠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柯布西耶赋予了建筑的所谓简单生命力,越到后期这种思想越发明显,作品散发出的原始意味就越浓厚。而贝聿铭先生一生都在探寻天、地、人间的关系,而三者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结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三角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然一个作品的生命是和设计师的自身认知息息相关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捕获所谓灵感的能力。

5 结束语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必然经过时间的考验,在设计的思想把握上应该具备跨界和融合的精神,不要过于独立看待某个方面,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作来看待。以哲学思想为依托,融合理性与感性,赋予建筑意象生命。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哲学美的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0:05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