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俊杰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川西指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称成都平原或盆西平原,当地称为川西坝子。川西古镇坐落在其中。传统川西古镇滨水区原状功能单一,环境残破,水质污染严重,不能满足现代古镇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城镇居民多元需要而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的古镇滨水休闲空间设计,定位于城镇更新,设计将重新定位滨水旧区与城镇居民以及外地游客的关系。更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城镇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水域景观,提高城镇水域的舒适度,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川西古镇滨水区设计的直接动力是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提高城镇的整体活力,改善城镇的形象。通常在大规模的滨水地区设计更新中,每个部分也同样有各自的主题。根据其原有的历史资源、生活场景、街区形态,分区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历史文化区段、自然环境区段、商业区段、居住区段、综合娱乐区段等。成都“府南河”改造实践后,不仅对河流水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而且沿河周边环境及土地的经济价值都有很大提高。又如苏州河改造后,苏州河畔的建筑遗产和历史场景有了新的生机,其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在这种功能定位后得到了延续。而这种功能的转变为怀旧的鉴赏者和艺术家、追求时尚品位的白领阶层、国内外的旅游观光客提供新的文化消费可能。
城镇形象是城镇魅力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川西古镇滨水区的特色景观是形成城镇良好形象的重要部分。古镇滨水地区保留着大量古镇发展的记忆,能反映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因此,在古镇滨水区设计中,保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古老建筑物以及街巷空间格局,并且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同时更新残破的环境,使古镇滨水旧区既具有现代的活力,又保留古老的韵味。
首先回顾古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历史和几种主要的设计倾向。需要解释的一点是,古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领域,基本方法是在同一个体系中的。与其说下面是几种传统的古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不如说是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种不同的倾向或立场,每一种立场都是某一个要素在规划设计的观念和方法中受到首要的重视。因此这几种立场或倾向只是表明在规划设计的价值观、视点和侧重点的差异。几种所谓“主义”不是绝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纯粹的只考虑某一种原则而忽视其他原则也是不现实的。
功能主义却起源于包豪斯(Bauhaus)时代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其原则来自 1933年的 CIAM的雅典宪章(Athens Charter),它以可行性和能力为目标。如同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一样,在城市设计方面,早期的功能主义认为城市是容纳多种用途的集聚的机器: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后来则认为城市是复杂的有机体。分区理论是功能主义的重要内容。对于功能主义,居住、工作和休闲等活动是独立的元素,在二维平面上安排城市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比解决其他的问题更为重要,功能主义的设计品质取决于其如何有效满足和容纳不同功能需求。
但是,功能主义对于传统历史城镇的规划设计的态度常常是它遭到批评的地方。尽管它认同历史建筑和遗迹的价值并予以保存,但它认为历史区域的文脉不应成为规划设计现代城市的基础,这种不针对具体情况的否定历史旧区的价值,过分强调大规模城市设计的倾向常常被批评为不具人性的做法。而且功能主义容易主观地理解居民的习性,并对功能作出安排,很可能一开始就犯了根本错误,这样这种倾向会是消极的。
因此,在川西古镇滨水区规划设计中,功能主义设计师常常被认为只顾表面的短暂需要,而忽视了长久以来的人文传统。更严重的是功能主义立场常常忽视了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试图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描述而不是解释城市。尤其对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的中国传统古镇,这种忽视人文差异的一刀切的设计立场是危险的。
自 1956年CIAM南斯拉夫会议后,建筑和规划领域逐渐开始对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当时的“Team X”就提出了“包含性”(Comprehensibility)的概念并以此作为“结构主义(有时也被称为系统主义)”的最主要的价值。
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回应,结构主义在理论上接受城市与社会的历史性和复杂性,认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组织基本的结构和秩序,而不是个别的建筑或功能。尽管结构主义者对如何组织大规模的都市秩序并不很统一,但是清晰而高效的交通系统常常是结构主义者最重要的主题。因此都市结构也常常通过大规模的交通结构表现出来。
对于城镇规划设计的态度,结构主义认为复兴不需清除一切旧有的东西。它提倡将活动的、新建设的线性系统交织在旧区现存的结构之中,构造一个连接新旧元素的动力网。可以看出结构主义者认为城市的结构或体系是最重要的灵魂,而由结构所贯穿的元素则是可以改变甚至丢弃的。
因此,尽管结构主义对古镇现状和历史有所认识,不像功能主义者那样对过去加以清除,但是其对城镇的秩序的赋予是带有强迫性的,其设计方法也并非全然尊重和改善了过去,而常常是消灭了现存的形态并引进了新的完全不同的形态。这种新引入的抽象的,秩序的形态常常只带来令人陌生或者恐怖的工业美感。
在古镇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川西古镇滨水空间这样的传统城市的规划设计上,结构主义往往暴露出其抽象和巨构的弱点,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尽管它并非不关注人性,但进入到人性尺度的、细节的、小规模的设计上,结构主义是力不从心的。过分地强调结构和秩序的清晰使结构主义在理论和方法上都缺乏对小规模的、混杂的、真实的生活意义的关注。因此在肯定结构主义方法在明晰和效率方面的优势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它对延续传统城镇肌理、确保一个适当地,持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元素的发展方面的不足。
所谓空间形态主义是指那些“注重城市空间与形态的特定原型或是整体轮廓的方法。”广义上说,空间形态主义是具有古老历史的学院派的城市设计方法,许多城市是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发展了上千年,并留给我们很多优美的杰作。现代城市设计概念中的空间形态主义依然延续了这种理念。
空间形态主义关注城市中物质层面的建筑和空间形态,其焦点是实物形态(Physical Form)和附着于实物的意义。它认为建筑和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主要问题。空间形态主义对秩序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重视城市空间轴线的设计(图);在尺度上它着眼于美学和几何的意义,强调城市外部空间(如广场和街道)的形状、长宽比例和距离的关系等,因此有黄金分割原理的运用,以及几何学拓扑学原理在分析城市空间图底关系上的运用。
空间形态主义倾向通过对类型学的研究,认为存在着超越时空的美的设计形态,从中能够得到一切美好城市的借鉴,并进而认为通过对某城市建筑类型或材料的研究可以创造出不朽的建筑和空间形式。因此相对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空间形态主义较欠缺前瞻的理想精神,不着重追求解决城市问题的新的技术或方法,而是认为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模式已经存在于现有的城市文化遗产中,只要悉心研究,传统的形态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城市设计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倾向有时表现为“拼贴城市”的方法,参考历史上各种元素的形式,根据现代城市的要求由设计者诠释成新的形式而非是简单的复制品。
这种对传统形式的重视对于古镇的历史延续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在古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中,过分地重视空间形态常常是造成特色丧失的重要原因。如很多古镇滨水空间规划了沿河道的绿化带和广场,还有所谓的制高点的建筑,但对于广场的尺度大小,绿化带的位置和宽度,制高点的选择等却不考虑个别古镇或区域的具体人文环境和历史变迁,而是根据一般的理论教条来加以设定。
传统古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问题,由于其特殊性,涉及的人文方面的内容更为丰富。古镇的历史需要面对,文化需要延续。那些记载了历史文化遗存的实物需要保护,这些在古镇滨水空间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人文主义的立场在这里更应被强调。虽然保护和延续古镇的人文精神和加速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这两方面有所矛盾,但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难道一定要以牺牲掉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为代价吗?在包括古镇规划设计的很多城市设计中,这两者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那些基于“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或者“空间形态主义”的规划设计方法置传统城市的人文精神于不顾,城市的传统和美好的生活场景在近乎粗暴的规划设计下几近沦丧。因此虽不说是矫枉过正,但也不能为了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而损害古镇滨水区中人文精神这不可再生的财富。作为对上述理论和实践现状的回应,我们提出呼唤传统城市滨水旧区城市更新设计的人文方法。
[1](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韩效,卢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