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司长 孙继昌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堤防管理工作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认清思路,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堤防管理工作。上午,我们实地参观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刚才,黄委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和广东省分别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堤防在达标建设、规范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堤防是江、河、湖、海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洪水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工程措施。堤防建设和管理历史源远流长,对流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堤防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地保障了江河安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对堤防建设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度明显加快,同时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管理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确保了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
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堤防总长约11.3万km,到1998年达到25.9万km。1998年长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堤防建设的投入力度,江河堤防达标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全国现有各类堤防28.69万km,其中江河堤防总长21.85万km,湖泊堤防0.81万km,圩垸、围堤4.72万km,海堤1.31万km。按照堤防等级划分,一级堤防0.89万km,二级堤防2.53万km,三级堤防4.12万km,其他等级堤防21.15万km。其中一、二级堤防中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主要河流的干流堤防累计长达1万余km。
大投入带来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变化。一批重点堤防、重要河段和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得到有效加固和治理,防洪标准和能力明显提高。总的特点是:
一是投入力度大。1998年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在全国掀起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高潮。10年来,全国堤防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862.3亿元,其强度之大,规模之高,前所未有。国家仅对长江堤防建设投资达400亿元,其中湖北一省投资就高达148亿元。
二是建设标准高。1998以来,全国共兴修江河堤防2.8万km,整治江河堤防8万km。截至目前,全国28.69万km堤防已有11.28万km达标,其中一、二级堤防达标2.53万km,长江(中下游)、辽河等干流堤防全部达标,并发挥了显著效益。2002年8月,长江监利、莲花塘站出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第三高水位,在大水压境的情况下,和1998年长江大水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与千军万马上堤抢险截然不同,长江干堤没有出现一处重大险情,沿江各地社会安宁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同时,通过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整治过的堤容堤貌焕然一新。武汉龙王庙等昔日的险工险点,变成了今日的亮点景点。
三是覆盖面广。2000年以来,在大规模建设江河堤防同时,海堤建设也得到有效实施。按照《全国防洪规划》和《中国沿海地区防风暴潮规划》要求,计划在2000~2010年10年间建设海堤5548km,其中新建海堤400km,整修加固涵闸2750座。到目前为止,辽宁、山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基本完成了海堤达标工程建设任务,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城镇和万亩以上农田的主要海堤也基本达标建成。在我国沿海基本形成了防御20年一遇以上风暴潮(城市50~100年一遇加8~12级风)的抗灾保障体系。自2009年开始,又启动了对重点中小河流的治理。
大规模堤防工程建成以后,如何加强堤防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发挥应有功能和效益,是河道管理部门面临的严峻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目前,全国已创建堤防管理一级单位15家,促进从建设管理到运行管理并重的转变。
一是积极推进堤防管理标准化。各地在搞好堤防达标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堤防管理的标准化。黄委会出台了《黄河堤防工程管理标准》,按照“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任务目标,对管理范围内的堤防、护堤地、防浪林及附属设施等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标准。要求堤防的堤顶、堤坡、淤背区等部位尺度标准统一,标志标牌布局规范有序。千里黄河大堤的堤顶高程、宽度误差均在5~10cm以内,防浪林绿化乔、灌结合,既是固若金汤长城,又是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廊。
二是积极推进堤防管理法治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的要求,各地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水行政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制订出台了符合各地实际的堤防管理条例或办法,做到依法管堤。广东省出台了《河道堤防管理条例》后,汕头、梅州也相继出台《汕头市堤防管理办法》《梅州大堤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有力推动了堤防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堤防管理信息化。一些地方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逐步构建堤防安全监测系统、堤防运行管理系统、堤防应急处置系统,对堤防实现了网络监管;通过实施视频监视、安全监测,工程管理内业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实现了数字监管,大大提高了堤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黄委会实施的“数字黄河”,安徽省实施的“数字长江”,集数字防汛、数字水调、数字水资源、数字水保、数字建管为一体,不断加强河道与流域综合管理,为最终实现堤防安全和河道安全提供了更为先进、更加有力的科技保障。
四是积极推进堤防管理人文化。随着建设和管理理念的转变,堤防建设和管理逐步从单一的防洪安全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按照松辽委审批的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在积极融资进行堤防整治加固中,充分融入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理念,在确保堤防安全的同时,依托堤防建设带动了旅游业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探索了“政府贷款搞建设、土地升值还贷款”的城市水利建设融资模式。许多地方在堤段建设管理中,还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特点和历史事件进行规划,建成了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堤防。不论上海、武汉、杭州、福州、沈阳等大型城市,还是本溪、苏州、无锡、临沂、泰兴等地市级城市,一条条河湖堤防变成了一条条绿色长廊,一片片生态公园,一个个休闲场所,成为了当地的亮点,城市的名片。
长期以来,堤防管理以群管和专管相结合,群管为主,单位性质不明,经费不足,队伍不稳,不能良性运行。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堤防管理单位陆续开展改革。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逐步形成。
一是单位定性后,通过“三定”(定编、定岗、定人),“因事设岗”,事企分开,明确了管理单位性质。堤防管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目前,全国已明确的公益性堤防管理单位1759家,通过岗位设置,明晰了岗位职责;通过竞争上岗,分流了富余人员;通过试行管养分离,剥离了经营性岗位。辽宁的一些河道堤防管理单位在本次体制改革中实行了参公管理。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按照“精简、效能、分类”的原则,率先实行管理职能与产业经营分离,管理部门负责履行堤防管理工作职责,经营部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拓展经营求生存,壮大实力谋发展。在用人方式上,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试行内部全员聘用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双向选择,有效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明晰事权后,通过落实“两费”(公用经费、工程维护经费),“以钱养事”,理顺了经费渠道。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共落实两项经费124亿元,占应落实经费的87%。从全国情况看,中央、省管堤防管理单位明确了公共财政支出渠道,两项经费基本得到落实。黄委会落实两项经费5.8亿元,比改革前增加了5.1亿元,是改革前的8倍。江苏省目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已经到位5.42亿元,其中46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到位;维修养护资金到位总额为2.69亿元,其中2003年建立的省级维修养护补助资金,已从3000万元增加到1.24亿元。
三是深化改革,建立“三制”(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浮动工资制),“因岗定责”,提升管理水平。以考核促管理,逐步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形成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局面,管理工作不断向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大多数堤防管理单位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和相应堤防工程考核标准,结合实际,开展工程管理考核工作,严格执行绩效挂钩,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湖北荆州长江河道管理局推行“因事定岗,按岗定责,以钱养事,考核兑现”,在改革中清退聘用群管人员916人,对上岗人员实行堤段管理责任制,把每名职工的日常养护工作细化量化,分月考评,分年考核,实行奖惩,有力地推进了堤防日常管理工作。
水利工程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累积,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水利上。如何建好、管好重点水利工程,实现对洪水和水资源科学调控,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有效保障经济发展成果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水利建设与管理部门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倍感责任重大。
当前,全国堤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堤防管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干流与支流、高等级堤防与低等级堤防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工程管理理念、水管单位状态、堤防管理环境都决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认真审视,深入研究,有效予以解决。
1.工程达标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国28.69万km堤防中,尚有17.41万km没有达标,特别是三级及以下堤防大多数还是带病带险运行。如长江荆江大堤,尽管经过多年建设,但因二期工程设计在1998年长江大水之前,其建设标准仍低于与之相连的洪湖、监利长江干堤等二级堤防标准。同时,由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荆江河段受清水下泄淘刷影响,崩岸险情增多,必须在二期加固工程的基础上,对荆江大堤的堤基、堤身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堤段进行整险加固,对防汛道路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另外,按照《中国沿海地区防风暴潮规划》要求,尚未形成系统的防风暴潮工程体系。全国1.31万km海堤中还有1750km堤防需要加高加固,800km海堤需要修建。
2.水管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两费没有足额到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承诺分期到位;有的批复的两费标准低,人头经费加公用经费还不到1万元;有的维修养护经费实行一事一议,而非按定额正常拨付,影响了堤防运行管理。二是内部改革不到位。分流分离人员不到位,社会劳动保障、岗位职责管理、内部竞争上岗、分配激励机制等没有完全到位。三是制度不完善。没有完全建立与标准化管理相配套的,确保工程安全和单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制度。
3.工程运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堤防由于岸线较长,管理单位不同,情况不一,加上堤防管理多涉及社会管理,管理上显露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矛盾:
一是危及堤防安全的非法活动与执法不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河道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已很突出,岸线规划建设、围垦造地、采伐林木等涉河管理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河道采砂受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已经成为一项热门产业,无度开采,无序开采,已经严重影响了堤防安全。但是,由于河道堤防管理法律法规对非法行为处罚措施不硬,加上水利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不足,影响了对危害堤防安全管理的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是堤防管理的技能要求与能力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河道堤防管理需要水工、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机电、林业等多种专业人员。但是,基层河道堤防管理单位条件有限,亟需的人才引不进,有技能的职工留不住,素质低的又淘汰不了,导致“人员多、人才少”,职工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有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堤防巡查、堤防养护责任心不够强,岗位责任和目标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
三是多功能堤防交叉管理与水利职能单一之间的矛盾。堤防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安全、环保、人文和生态四位一体的“人水和谐”的防洪体系。特别是城市堤防,除了防洪之外,还要体现人文景观效应。以上海为例,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建设,涉及市政、园林、海事、环卫、环保、城市管理等水利系统以外的多家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困难,迫切需要制定集安全、生态、景观和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堤防管理办法,以全面适应统筹管理的需要。
4.确权划界需要进一步推进。由于历史原因,绝大部分堤防护堤地范围内的土地被沿堤集体、农民甚至其他社会组织占用,征收土地需要很大成本,确权划界一时不能实现,给堤防安全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堤防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坚持建管并重,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堤防科学和规范管理,确保堤防工程安全运行,努力服务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
新形势下堤防管理的工作目标是: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完善规章制度,落实责任体系,强化依法治水,推进达标管理,努力实现堤防管理工作常态化,管理程序规范化,管理标准精细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确保堤防运行安全和河湖健康。
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提升能力,进一步推进堤防管理工作。
第一,确保运行安全,推进工程达标建设,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体现“安全第一”的理念。堤防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安全。堤防安全必须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首先,要稳步推进堤防工程达标建设,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构建防洪安全的根本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调度管理、应急管理,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度汛安全。浙江省通过建立海堤安全评价制度,在完成海堤达标建设的同时,于2006年完成了《堤防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系统研究》,通过对钱塘江典型水位站水位和历史险情调查统计分析,结合河口海塘受洪水和潮水共同控制、河床冲淤多变的特点,构建了海塘越顶安全性、整体稳定安全性和渗透稳定安全性分析模型,为堤防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促进良性运行管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要进一步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确实把政策落实到位,把两费足额落实到位,探索规范的管理模式,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国家一级水管单位开封第二黄河河务局,以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一是按照水管体制改革要求,实现了管理单位、养护公司、施工企业“三驾马车”并行的新格局;二是进一步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章立制,带动了堤防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利用土地资源和林权优势,大力发展绿化苗木和适生林种植,创建“绿色银行”,促进了堤防良性运行。
第三,突出依法管理,严格行政许可制度,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体现“依法管水”的理念。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利用堤顶或戗台兼作公路、河道采砂、护堤护岸林木采伐和其他河道范围内有关活动,都必须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河道堤防管理部门批准。这些行为大多事关堤防安全,必须严格行政许可制度,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在做好防洪影响评价等科学论证工作的同时,要坚持现场察勘,充分听取基层意见。执法部门、防汛部门和管理单位要“三堂会审”,确保许可事项的准确性、权威性。对一些明显不利于堤防管理、但法律法规又不明确的行为,各地要通过建章立制,实现依法依规管理。
第四,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堤防现代化建设,彰显生态景观和人文特色,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目前,大多数堤防,有堤,有地,有林,有水,本身就是一条“水上长城”。上善若水,有水就有灵气。当堤防穿过城市和景区,更是被雕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东省中山市自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累计投资13.5亿元,在对全市江海348km堤防进行达标建设,在构筑完善的防洪抗灾体系的同时,注重在堤防建设中体现“人水和谐”理念,结合堤防建设,构建了集景观、产业为一体的现代水利园区、滨江水文化公园,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结合。2000年以来,中山市还累计投入3000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信息采集实时化、工程预警自动化、办公办事网络化、决策支持数字化,迈出了由信息化支撑堤防管理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第五,注重能力建设,稳定管理队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力建设是堤防管理的基础。促进堤防管理工作,人才素质和人员稳定是根本。一要加强水管单位硬件设施建设,二要加强执法和管理能力建设,三要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四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湖北省推进堤防管理单位庭院建设,建设了一大批花园式、庭院式堤防管理单位,潜江东荆河分局改建和新建的高湖台、田关两个管理段,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让职工生活安身,工作安心,稳定了管理队伍。同时,注重提高职工技能,向职工印发《堤防管理应知应会手册》,定期培训,并通过层层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以竞赛促学习,提高了职工的上进心和综合素质。
为了促进堤防的安全管理,各地开展了很多实践,探索了很多适合本地实际的先进管理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在今后堤防管理中,要重点加强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管理,确保堤防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1.以精细化管理标准为目的,推进“目标管理”。首先为堤防管理确定一个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然后对现有堤防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对照目标,找出差距,制订堤防目标管理规划,明确规划任务,根据堤防管理要求,确定规划期。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在规划期内实施规划任务的过程。上海市要求堤防管理在组织、安全、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达标,提出了“设施达标安全好、林带有景风光好和科学管理服务好”的“三好”规划目标。规划还针对堤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2007年8月,上海完成了《黄浦江上游干流段、拦路港、红旗塘堤防目标管理规划》。随后,按照规划组织堤防整险加固,实现了堤防工程的全线达标,建成了与工程特性相协调的生态岸线景观。
2.以标准化管理程序为指南,推进“规范管理”。规范的堤防管理,既要遵照堤防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的要求,还要在堤防建设和管理中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堤防养护修理规程》等行业标准,对堤防管理每个环节工作都要制订明确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格局。堤防的“规范管理”,就是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程序、做法和要求,严格执行的过程。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处在全国水管单位中率先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将河道堤防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所有工作内容以“贯标”的形式注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并要求堤防管理的所有行为,都必须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处置原则、处置程序进行,推进了严格、有序、规范和科学管理。同时,通过质量管理认证单位每三年一次的复审,引导工程管理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3.以常态化管理要求为准则,推进“责任管理”。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将堤防管理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工作和责任层层细化分解,促进常态化管理。从管理局到管理所,再到管理段,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再把责任状的工作内容分解到每名职工,签订责任书,从而建立岗位责任制。有责任还要有考核,有考核就得有奖惩,因此必须制订考评实施细则,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所谓“责任管理”,就是将任务分解到岗,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评考核制度,刺激管理的过程。湖北汉江河道堤防管理局不断探索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职工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民主评议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服务承诺制及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各类规章制度,多年来始终坚持执行目标责任考核,把职工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周周检查,月月考评,年年考核,按考评分值确定工资浮动比例,按考核等级确定职工待遇水平,从而刺激了职工管理堤防水平的提高。
4.以专业化管理水平为依托,推进“优质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优质管理”的核心所在。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力度。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懂业务、擅管理的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要对不同的岗位,确定不同的岗位人员素质要求;要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不同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要建立起一支专业化队伍,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管养分离,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维养更加集约专业。广东北江流域管理局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把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北江大堤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内部协调运转的动力机制,把责任心、事业心化作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行为准则。北江大堤依托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在建设中精益求精,管理上与时俱进,多年来连创“部优、省优”。
5.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基础,推进“现代管理”。随着水管单位机构改革,在精兵简政的同时,也显现出人员少、任务重和要求高的矛盾,如何解决?出路在于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走科学管理、专业养护的路子。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和监控、处置能力是堤防管理发展的方向。上海市奉贤海塘管理所将“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到海塘管理,将堤防管理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设施和事件巡查,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管理形式。首先,它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成功走上了现代化管理之路。第二,它的管理手段数字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保证了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对问题的发现、立案、处置、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了管理能力和水平。我们今天上午参观的黄委标准化堤防建设和管理,是标准建设、实时监测、定期巡检、动态调控、专业养护、良性运行的一条龙的现代化管理,也是各地学习的典型和努力的方向。
堤防管理线长面广,任务艰巨,全国情况又各不相同,必须坚持建管并重,远近结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实施堤防加固建设,完善工程体系。全国没有达标的堤防中,一级堤防2844km,二级堤防6029km,三级堤防19990km,其他等级堤防14.5万km,共17.41万km,占堤防总长度的60.7%;另外还有800km的海岸线需要构筑堤防,以形成系统的防风暴潮工程体系。当前,正是水利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时期,是推进堤防建设的难得机遇,时机可遇不可求。各地要抓住机遇,完善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投资,尽早完成除险加固任务,使堤防尽快达到设防标准。另外,中小河流治理已经启动,今年已投资20亿元,明年还会大幅度增加投资规模,各地要认真组织建设,以改善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堤防管理条件差的现状;蓄滞洪区规划也已开始实施,其中有关堤防工程项目要借机加快达标建设;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争取“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
第二,进一步加强日常和应急管理,确保运行安全。要以确保堤防防洪安全为目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建设改造和日常维修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堤防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工程维护。确保堤防常管常新,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二要建立安全评估机制。要因地制宜,编制县级及以上河道堤防安全管理技术规定,提出河道堤防安全管理技术要求。要通过开展堤防工程安全观测和隐患探测,分析堤防的工程安全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要加强应急管理。全面落实堤防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对防洪抢险应急预案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预案规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完善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机制,提高对重大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
第三,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促进良性运行。各地必须尽快落实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制度,创新措施形式,有效推动堤防管理。一是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切实按照堤防管理的需要,因事定岗,因岗定编,因编选人,并争取公用经费和养护维修经费足额到位,确保有人管、有钱养。二是要按照“求真务实,减员增效”的原则,按编定人,按岗定责,通过岗位设置,竞争上岗,推进岗位责任管理。三是要实施河道、堤防注册登记,确权划界。四是探索建立市场化、物业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管养分离,实现科学管理,专业养护。
第四,进一步加强涉水事务的公共管理,坚持依法管堤。涉水事务管理,与堤防安全息息相关,是水利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地必须高度重视。一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分级管理责任。要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水行政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要建立分级管理责任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权责和相关部门职能,依法履行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二要加强水域岸线管理,确保河湖功能的永续利用。要树立河湖堤防、水域岸线的资源意识,防止围垦、侵占的危机意识,维护河湖健康、促进河湖功能永续使用的责任意识。要加强水域、岸线利用规划的编制,强化管理措施,科学指导水域、岸线、滩地等涉河、涉湖的有序开发利用,确保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实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减,污染不超标,生态不恶化,确保河湖永续利用。三要严格行政许可,加强执法监督。要严格审批制度,严把审批中的每道程序,坚决杜绝越权审批和审批不严的现象;要建立监管和预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力度;要以查处典型违法案件为突破口,坚决打击涉河范围内的违法违规行为;要重点遏制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实现规范管理,确保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四要加强执法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利用各种载体和手段,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水安全、水环境、水功能的认知、关注和支持,营造“依法管水、依法管堤”的良好环境。
第五,进一步推进堤防目标管理,实现达标考核。一要确定堤防管理目标,制订目标管理规划。要根据堤防管理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合实际的管理目标,制订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要对堤防现有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对照目标规划,找出差距,明确任务,逐步实施。二要按照精细化的管理标准,继续推进堤防管理考核达标建设。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以建设堤防管理一级单位为方向和目标,对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1000分制的要求,硬件、软件一起抓,积极推进堤防管理达标建设,促进堤防精细化管理。堤防行政主管部门要履行对堤防管理的监督检查职能,对堤防管理单位进行量化考核。三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各地根据实际,勇于创新,探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技术标准,符合当地实际的规范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第六,进一步完善堤防管理单位机制建设,确保内部活力。要进一步完善堤防管理制度化建设,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一要建立岗位责任制。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各个岗位职责的工作标准、管理程序、标准、方法等量化细化,将各项工作进行细分,落实到班组,到个人,层层落实责任。二要强化考核。制订考评实施细则,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考核和单位个人的评优评先挂钩,和年终考核挂钩,和晋升晋级挂钩,与绩效、收入挂钩。对考评不合格的,实行奖惩措施。
第七,进一步加强堤防管理单位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要以人为本,以体制改革为契机,以适应现代化堤防管理为需要,加强队伍自身建设、管理手段建设、单位自身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制订人才计划,通过引进、对外交流、在职培养等多种渠道,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二要加强管理手段建设。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堤防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三要加强管理单位自身建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管堤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要利用水土、林木资源,发展“堤防经济”,增加“造血功能”,留住人心,稳定队伍,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良性运行。
第八,进一步促进堤防信息化建设,带动管理现代化。要以构建堤防数字化系统为目标,逐步建立堤防安全监测、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视频监视、安全监测、网络监控、数字监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管理单位,要全面推进;对于基础薄弱的地方,也要整体规划,逐步分期实施。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同志们,堤防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回顾过去,堤防建设与管理成绩显著;展望未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放眼长远,着手当前,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新时期部党组治水思路,全力做好新时期堤防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