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的防治

2010-04-13 18:47周述辉
四川畜牧兽医 2010年9期
关键词:下痢痢疾螺旋体

周述辉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特征是患猪大肠黏膜发生黏液性、渗出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病初以急性出血性下痢为主,随后转为亚急性和慢性黏液性下痢。幼猪发病死亡率较高。

本病主要危害猪,其他畜禽未见发病。由哺乳仔猪到成年种猪均可发病,以2~3月龄小猪发病较多。小猪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75%,一般发病率75%,死亡率5%~25%。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见于夏秋季。

菌体随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排出,污染猪舍场地、饲料、饮水、用具等。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引起感染。运输及过份集中的饲养或环境卫生不良时,猪只发病率增加。本病流行时间较长,常可拖延数月之久。如不采取严格措施此病很难杜绝。

1 主要症状

该病潜伏期1~2周或2月以上。本病发生之初多为最急性和急性,随后转为亚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病例常突然死亡。随后出现急性病例,病初患猪精神稍差,拱背,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 40~41℃,粪硬,随即下痢,粪为黄色软粪或水样,其内混有黏液和血液,严重者粪呈褐色,内含大量黏液。病猪喜饮水,很快消瘦、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情稍轻,患猪下痢,粪中血液较少,但带有较多的黏液和坏死组织。有的稀粪中混有较多气泡,粪表面具有光泽或粪中混有较多的脓性物质。病猪病期较长,患病后消瘦、生长缓慢,病情易复发,致死率较低。病程1~2 d或 3~4周,慢性则病程更长。流行初期以2周内死亡率最高。

2 病理变化

胃黏膜充血和出血。主要损害在大肠,小肠多正常。

大肠黏膜充血,有小出血点,肠壁肿胀。结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和黏液。病的后期,结肠和盲肠黏膜有渗出物和腐烂。有些病例的肠内容物混有颗粒和碎屑,似淘米水样。肠淋巴水肿。肝脏充血、肿大,有棕色坏死灶。

3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及病理变化,结合粪便涂片镜检(用结晶紫染色,镜检,若见两端稍尖,有2~6个弯曲,作蛇样运动的密螺旋体),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鉴别是否为猪痢疾密螺旋体可作病原分离培养。急性病例的致病性菌株呈强阳性溶血。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的致病性菌株呈中等偏强的阳性溶血。

可将培养物接种健康小猪结肠,急性病例培养物接种后,健猪接种肠段显著肿胀。亚急性病例培养物接种后,健猪接种肠段轻微肿胀。据此可证明猪痢疾密螺旋体感染。

4 防治

隔离病猪,用具和场地彻底消毒。粪便严格处理,避免传播疫病。

引进种猪前要检疫,引起后要隔离观察一月以上,确认无病后才能合群,不要从病猪场或市场购进小猪。病愈猪可能带菌,必须坚决淘汰,以防后患。

治疗本病首选痢菌净,用0.5%浓度,每日1~2次。新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氟苯尼考等用充足剂量饮水也有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下痢痢疾螺旋体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