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婚的文学流变与道德指寓

2010-04-13 06:26贺根民
关键词:母题女娲兄妹

贺根民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兄妹婚的文学流变与道德指寓

贺根民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兄妹婚神话是人们对古老风俗的历史记忆,是对先祖繁衍人类的推举和礼赞,它凸显了传统文学批评重伦理教化的实用价值期待,并往往成为文人实现社会诉求与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兄妹婚母题携带着形态各异的文人心态,其所对应的不同的社会解读与诠释指向,恰好反映了神话母题的自洽性特征与人文诗性的拓进过程。

兄妹婚;文学流变;道德指寓;宗法伦理

文学话语是文人会心解意的心灵原野,建筑于家国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影响着中国文学批评情理分合的人文趋向。缘于文学母题自身的文化载体与情感显现,兄妹婚母题作为华夏初民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孑遗,凸显了传统文学批评重伦理教化的实用价值期待,并往往成为文人实现社会诉求与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兄妹婚母题携带着形态各异的文人心态,其所对应的不同的社会解读与诠释指向,恰好反映了神话母题的自洽性特征与人文诗性的拓进过程,其间所展现的鲜活饱满的生命样态,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基于情感张力与文学叙事的伦理关系,它既表现了历代婚姻制度之于情爱叙事的反映,又潜在展示了一条永恒不变的道德理性河流。

一、兄妹婚的发生与道德意义的体现

卷帙浩繁的中华文化典籍,呈现了各具形态的文化控御方式,上古各种创世神话,为设计人类的起源,展示华夏初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种种文化猜测与探究。兄妹婚神话是伴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社会演变而诞生的,《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1]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华夏初民沉积下来的不可磨灭的一种心灵印记和集体表象,它推举女娲抗争洪水、拯救生灵的积极意义,凸显了华夏先民朴素的生命意识。

保存兄妹婚神话最为完备的典籍应推唐人李冗的《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2]在此之前,六朝梁代任昉的《述异志》就有盘古氏兄妹自相婚配、开启人伦的记载,这一神话慢慢被女娲伏羲兄妹婚神话所代替,具有了至深至广的文化史意义。洪水神话与女娲伏羲的兄妹婚神话原本是两个相对自足的神话系统,后世文人为了给创世神话添加某些伦理学的元素,洪水神话遂与兄妹婚神话逐渐粘连与化合,洪水遗民的身份,加重了兄妹结合再造人类的伦理意味。后起的神话诠释力图对兄妹的结合编织出许多耐人寻味的理由,无论是烟合就婚、滚磨成婚,抑或唐人《十道要录》所记载的抛物占婚,均以说明其天意促合的意味,来附和和对应当下社会的道德阐释。

曦光是燎原大火的前兆,女娲伏羲兄妹婚神话是一个传播久远的文化地域命题,几乎遍及东亚、南亚次大陆,就是在中国本土,汉族、苗族、满族、侗族、壮族、高山族等民族均有相似的传说。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所流传的壮族著名的《布伯的故事》里,雷王为报答伏依兄妹的救命之恩,拔牙相赠,并预言过几天会洪水滔天,那牙齿发芽开花长出一个大葫芦,待到洪水之日,天下人全被淹死,伏依兄妹躲进葫芦中逃脱一劫,后兄妹结婚繁衍人类。[3]尽管当事人的姓氏略有差异,隐含其中的对先人创世精神的膜拜却是异曲同工的。

考究女娲伏羲兄妹婚母题,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其一,女娲和伏羲是人类的始祖,他们的创世之功千载不朽;其二,神话里多以女娲兄妹称之,而少言伏羲兄妹,隐含着神话母题的母亲崇拜情结。烟合其妹即来就兄,揭示着女性的主动意识,“又自羞耻”的感觉,允符了后世伦理判断的需要。潘世东《圣母女娲与竹山》记载,在湖北竹山的民间习俗中,新娘子成婚的盖头与女娲有关,“也就是女娲在与哥哥成婚之际,非常害羞,临时由太白金星想了个遮羞的办法,伸手在天上拽下一片红云搭盖在女娲的头上,遂称之为盖头。而后世所有新娘子在成婚时都有害羞的感觉,也都自然而然用上了盖头,形成一个固定的民俗”。[4]相沿成习的民俗恰是表明这一母题丰富的道德意味。其三,女娲由独立神降格为对偶神,表明女性经济独立权的丧失,神格的下降,正隐寓先民由原始杂婚趋向血缘婚的转变。兄妹婚神话母题的诸多掩饰之词,乃至添加种种迫不得已成婚的说法,恰是后世文人道德体认的结果,因为与此相关的典籍未见任何反省或忏悔的文字就是一个有力的注脚。

汉代以降的画像或画砖中,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交尾像是常见的题材,手持金乌圆轮的伏羲和手持蟾蜍圆轮的女娲交合,隐含着天地阴阳和谐的概念。女娲、伏羲由对偶神转变为婚姻神,汉人应劭《风俗通义》有清晰的记载:“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5]宋人罗泌《路史·后纪二》亦云:“女娲少佐太昊,祷于神祗,而为女姓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媒之神。”由祷神祗到行神媒,就是为人间制定最初的婚姻规矩,这是女娲对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贡献。女娲始创婚姻,让人们告别野合杂交时代,实行对偶婚。基于农耕文化上的婚姻演变,内敛凝重的礼乐文化就成为婚姻选择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约。女娲将远古时代的乱婚、血缘群婚创变为对偶婚,隐含着婚姻由过去的同族为主过渡到以地域来划分的新框架,这是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这样,人类的繁衍传承有了相对固定的轨辙,后世的宗法礼仪制度加重了婚姻的道德意味。兄妹婚也由起初的生命繁衍逐渐添加乱伦、悖礼的色彩,兄妹婚的当事人也逐渐从亲兄妹的身位抽离,大量的表兄妹、结义兄妹的事实婚姻进入文人的考察范围,共同谱写了复杂多重的婚姻心态变奏曲。

二、兄妹婚的文学移位与道德趋向嬗变

中国文学对婚姻的描绘与展示,沿袭和援引传统道德的元素来匡正求真,社会与时代生活的筛洗,使得中国文学的兄妹婚叙事成为一类文化符号,展示不同时代的道德判断效应。春秋时期,齐襄公与文姜兄妹的事实婚姻被贴上乱伦的标签。《诗经·齐风》中的《南山》、《敝笱》和《载驱》诸诗讽刺与谴责文姜兄妹的乱伦,象《南山》诗云:“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6]诗歌以本性淫媚的南山雄狐比喻齐襄公,劈柴用斧,固是生活常识,而婚后乱伦,则为人不齿了,喧嚣的性爱张力将伦理彻底放逐,散发出婚姻的变质霉味。与其题材类似的,则为曹禺的《雷雨》,作家撷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全方位地反映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周萍与四凤兄妹的事实婚姻,在那个雷雨之夜,走向前台并以悲壮的方式作一了结,四凤触电身亡,周萍饮弹自杀。经年沉淀的往事在沉淤的污泥中翻起,一切虚伪的面纱就此撕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被摔得粉碎。阶级对立移位于生命本位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强烈冲突,显在的伦理规约促使这场乱伦演绎成一曲悲怆的生命挽歌。在中国婚姻史上,“姑舅兄弟姊妹婚、唐宋法律不禁;明清律则杖八十,并予以离异。清律后改听从民便。”[7]备受文人称引的陆游与唐琬舅表兄妹婚,就是一场有花无果的爱情悲剧。伉俪情深的陆唐结合,诗词唱和,本是一对理想佳配,却被陆母生怕耽误儿子的功名之虞遣送回家,一对恩爱夫妻活活得被拆散,重逢之地竟是落泪不尽的沈园,两首《钗头凤》恰是隐寓真挚爱情被扼杀的无奈与痛楚,沈园重逢后的唐琬,为情所困,郁郁寡欢,以至殉情而死,个中批判矛头直指陆母身上所染带的封建礼教。

文学史上兄妹婚叙事,往往是文人寄意抒慨的载体。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叙及想要藏娇的胶东王刘彻和被藏娇的陈阿娇,人们乐于激赏“金屋藏娇”的这对姑表姐弟婚儿提时两小无猜的情形,却相对忽视了皇室斗争的险恶与复杂。陈阿娇贵为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却在皇上宠幸卫子夫事情上,自恃有功,于是骄横无礼,终因巫蛊事被废黜,退居长门宫。司马相如的一曲《长门赋》,既在为陈皇后鸣不平,也为自己情景担忧,空有满腹经纶,却不为世用,何尝不是一大悲哀。歌舞升平的未央宫与清冷孤寂的长门宫两相对照,郁郁寡欢的陈皇后斯人独憔悴,美人孤独寂寞的原因,全在于武帝喜新厌旧,金屋虽在,却物是人非。血缘上的表姐弟亲情,却难敌皇权的淫威。文人的兄妹婚叙事展示一种道德判断的声音,并表现出借此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的意味。

金、元两代规定中表不能结婚,元人小说《娇红记》反映了这一现实,书生申纯至舅舅王通判家走亲戚,与表妹娇娘一见倾心、私定终身,二人常诗词往来,传情达意,后经多方阻扰,双双殉情。王恒展先生对其有精辟的论断:“小说在家庭这一典型环境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申纯与表妹之间爱情的发生、发展、成熟、终结,且持肯定态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大胆、真挚的,显然开后世《金瓶梅》、才子佳人小说及《红楼梦》等世情小说之先河。”[8]这种两情相悦、无媒而合的爱情理想是富有近代色彩的。

文学史叙写的表兄妹婚多是根基于婚姻双方的青梅竹马、日久生情而促成婚姻。《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的婚姻角逐,实际就在姑表和姨表兄妹(姐)的圈子里打转,尽管宝玉恪守木石前盟,却无力抵挡铺天而来的仕途经济的劝说,他在爱情乃至婚姻取舍上的摇摆态度就是其社会趋向与内心冲突的具象反映。贾府上下对这桩婚姻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对三者之间伦理关系的竞逐,更多地从功利实用目的出发,而忽视个体情感的因素。宝玉的最后出家,实际隐寓着他选择逃避的方式来应对社会的挑战,宝钗虽然在婚姻上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顺理成章当上了宝二奶,却不得不面对空巢的现实,婚姻道德上的诸多不如意,恰好说明道德选择的无奈与困惑。

兄妹婚母题因为当事人的兄妹关系,甚至是结义兄妹(弟),在特定时刻往往成为拒绝婚姻的合理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同馆读书,结为异姓兄弟,日则同食、夜则同卧,这种兄弟维度上的异性交往,成为解决诸如保持贞操等伦理冲突的合理解释。《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女扮男装,假称张胜,与李秀卿结为异姓兄弟,合伙营生,七年同行同卧,秀卿不知对方女身,后经人说合,喜结良缘。篇末束文诗云:“七载男妆不露针,归来独守岁寒心。编成小说垂闺训,一洗桑间濮上音。”就推举此类洁身自好的道德行为。

元人郑光祖《倩女离魂》叙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爱,却被张母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令二人兄妹相称,以致张倩女魂随王文举到京城三年,展示了大胆的爱情追求。呐喊出“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口号的《西厢记》,张生在计退贼寇之后,却被崔夫人要求以兄妹之礼来安排崔莺莺与张生的会面,一则对应崔夫人不招白衣女婿的社会选择,二则打消张生的念头,免得其沉于儿女情长而耽误了上京赶考的大事。

《水浒传》中燕青通过李师师走招安之路,李师师见燕青面庞姣好,能说会道,就心旌摇荡,燕青急中生智拜李师师为姐,亦即拜住和打消其邪念。这类表兄妹或者结义兄妹,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抵制婚姻的有力工具。男女之间本能的欲望冲动,或被放大的以礼止情的社会积习所大面积压抑,或由于当事人的自觉臣服礼教的藩篱,情爱叙事因为人性的戕贼而扭曲变形。南戏《拜月亭》中的主角蒋世隆与王瑞兰,遭遇离乱,互相帮衬,先以兄妹之名,继以夫妻之名,患难之中见真情,从当下礼仪制度层面上说,从兄妹到夫妻的身份过渡,是保证二人同行合乎情理的最好解释。身逢兵荒马乱之局、坚守礼教规范,这种基于互信互知基础上的婚姻往往是传统文人推崇的范式。明人陶辅《花影集》卷一《刘方三义传》篇和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刘小官雌雄兄弟》叙说刘奇、刘方这一对才子佳人,由结义兄弟(妹)到夫妻的传奇历程,抖露了深厚情感在婚姻生活中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历史的洪流鼓荡着情感的巨浪,冲刷着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的堤坝。兄妹婚神话是人们对古老风俗的历史记忆,是对先祖繁衍人类的推举和礼赞,在生产力低下,特别与洪水神话共构,它在当时丝毫不具有乱伦的意味,炫示着有限的现实可能性。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礼仪制度的制定与世人对宗法伦理的认可,兄妹婚逐渐走入道德伦理禁止的行列,体现出人们对婚姻科学认知的时代进步。刻意营造情欲叙事与宗法伦理的冲突,借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成为后世文人的有效取法方式。兄妹婚双方的身份指涉,强化了传统伦理的社会制约效果,并成为文人展示其道德指寓的重要内趋力,婚姻叙事因为宗法伦理的掺入,特别是冷酷家长的作梗,兄妹婚母题染带了苦难叙事的底色。而由兄妹关系而建构起来的婚姻中止,则是文人诠释文学史中异性友情的最好方式,它显示了时代与社会的多重选择效应。

[1]陈广忠.淮南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242.

[3]廖明君.穿越红水河: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考察札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曹明权.女娲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6]韩峥嵘.诗经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7]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Literature Changing and Moral Referring of Marriage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

HE Gen-min
(Humanities School,Guangxi Teachers College,Nanning 530001,China)

The marriage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 was a historical memory recorded on the ancient customs and a praise of the ancestor in reproducing the humanity.It highlighted the value anticipation that ethical culture was regarded by traditional literary,which often becam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writers to realize the social demand and the self-potency.Carrying the dissimilar views of the writers,different social explanations and the annotation directions,the marriage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 had exactly reflecte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elf-consis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yth and the humanity poetics.

marriage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literature changing;moral referring;clan law ethics

K892.22

A

16740386(2010)01005704

2009 10 18

贺根民(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母题女娲兄妹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女娲
猴兄妹分桃子
慢热兄妹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女娲造人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