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湿疹的治疗进展

2010-04-13 03:56:04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6期
关键词:过敏源组胺外用

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引起婴幼儿湿疹的原因很多,有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近年来婴幼儿湿疹的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概述如下:

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97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湿疹临床研究的内容制定。西医标准:急性发作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全身泛发或限局于一处,常对称分布,皮疹呈多形性,可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搔痕、结痂等,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中医标准:发病急,皮损色红灼热、瘙痒不休,破津溢水,顷刻沿开,心烦、口渴、便干、尿黄、苔黄或黄腻,脉濡滑。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其子女患湿疹几率较高。太原市对479名婴幼儿湿疹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发现,70.01%的患儿有家族遗传过敏史,5.32%的患儿有个人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花粉),说明这类患儿有先天性过敏素质[1]。

2.2 饮食因素 以往人们认为母乳喂养儿发生食物过敏的机会少,但临床上却可常见到单纯母乳喂养儿出现如湿疹、过敏性腹泻、腹部绞痛现象。Braegger有关婴幼儿食物过敏的一项研究也显示,32%~35%的过敏发生在母乳儿,45%的病例发生于纯母乳喂养儿[2]。

其发生机制为:患儿往往由消化道摄入食物性过敏源,如鱼、虾、牛奶、鸡蛋等,使体内发生I型变态反应,即过敏源进入体内后,每个抗原分子与两个被固定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的亲同种抗体IgE相结合,从而影响该细胞膜的功能,使细胞失去稳定性,释放介质如组胺等。这些介质扩散到组织中,造成细胞损害、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等。婴幼儿湿疹高发病率主要是由于患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内含水和氯化物较多,因而容易发生变态反应[3]。

2.3 其他相关因素 环境因素也可引起婴幼儿湿疹,如温度突变、空气湿度、空气中的花粉以及身边的宠物和过于碱性的洗涤剂。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微生物感染性因素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可诱发和加重本病[4]。

3 危害

婴幼儿湿疹临床表现为先起于头面部,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扩展至颈、肩、腹、臀部,局部红肿,并可见小水痘、糜烂、渗出或覆以黄白色浆液性痂,反复发作。急、慢性期重叠交替,伴剧烈瘙痒。奇痒使患儿情绪不安而影响睡眠,且病程反复迁延,有碍婴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及健康。

4 治疗

4.1 饮食治疗 控制饮食,避免过敏源,如对牛奶过敏,可使用替代品;暂停喂食鱼、虾、鸡蛋等。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避免大量食用海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要给予患儿易消化的食物,定时定量,保持大便通畅,可以减少湿疹的渗出。

4.2 药物治疗 对于婴幼儿急性湿疹伴有剧烈瘙痒且患儿烦躁不安的,应选用适当的药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和防止皮肤糜烂、渗出。

4.2.1 抗组胺类药物及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可减少组胺等介质的释放,口服抗组胺类药、外用含激素的膏霜剂等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尚可,但复发率高,长期应用激素副作用较大(产生柯兴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

近期研究表明,湿疹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婴儿。临床研究显示皮质类固醇合并抗生索的疗效较单用皮质类固醇更为显著[5],故目前临床主要外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复方制剂治疗婴幼儿湿疹。

4.2.2 中药的内服外用 中医认为,婴幼儿湿疹或因胎中遗热遗毒,或因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热毒,外感风湿热邪,侵袭腠理所致。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清热解毒、祛湿祛风等祛邪之剂有抗变态反应及抗菌消炎的作用。中药药液外洗加药膏外搽,两者配合使用,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中药的外用比内服更能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4.2.3 免疫调节药物 近年来变态反应学界正在考虑采用非特异的防治手段来改变病人的过敏体质问题。例如我国医学中关于扶正固本,益气补肾,中药“过敏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患已取得很好疗效。在西方医学方面,近年来采用各种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如组织胺脱敏,组织胺球蛋白注射等已取得一定临床疗效。

4.2.4 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 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不仅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作用与西药对照组接近,而远期疗效及稳定率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同时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6]。

4.2.5 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婴幼儿湿疹 婴幼儿湿疹属变应性皮肤病,红外线其能量较低,组织吸收后主要产生热效应,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炎症消退、加速组织修复等作用,远红外线其波长在所有可见光中最长,病变组织对远红外光的吸收要远远多于正常组织,客观上提高了疗效。术中探头不接触病变组织,避免了交叉感染,治疗组亦未见任何不良反应。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婴幼儿湿疹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有临床应用价值[1]。

5 预防

由于婴幼儿湿疹预后极易复发,预防湿疹尤为重要。预防湿疹要注意饮食和生活环境,禁食过敏性食物,尽量减少与过敏源的接触,如粉尘、螨、霉菌、真菌等不利因素,从而增强婴幼儿的皮肤抵抗力,减少患湿疹的几率。

猜你喜欢
过敏源组胺外用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4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如何选择家用外用消毒药水
儿童哮喘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小儿哮喘过敏源的检测结果分析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诊断评估中价值分析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小儿哮喘过敏源检测结果分析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
中药合剂外用治疗Ⅲ期与Ⅳ期褥疮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