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花
(山西省定襄县中医院内科,山西 定襄03540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我们自2006年-200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死6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20例脑梗死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磁共振扫描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0岁~74岁,平均62.2岁;基底节区梗死39例,脑叶梗死13例,脑干梗死8例;病程7例2 h,40例小于1 w,13例大于1 w;伴有高血压43例,糖尿病30例,冠心病10例。治疗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2岁~72岁,平均60.4岁;基底节区梗死40例,脑干梗死10例,脑叶梗死10例;病程5例2 h,50例小于1 w,5例大于1 w;其中合并高血压40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8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根据病情,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为尽早去除动脉内血栓,解除梗死,溶解血栓,这是目前国际上认为最有前途的一种治疗措施[2]。它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用指征为:①发病在3 h~6 h内;②意识清醒;③头颅检查证实无颅内出血;④无全身出血倾向;⑤家属理解配合者。治疗方案为①使用尿激酶增加或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推荐剂量为100万U静脉给药,其中10%首次静脉推注,其余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若效果不满意,可予静脉内追加20万U,最大剂量为150万U。②使用灯盏花素(衡阳恒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稀释血液,降低血黏度,促进微循环,将50 mg注射用灯盏花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中静脉滴注。③控制脑水肿,防治脑疝。脑梗死后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可适当选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4次。若无伴发糖尿病及严重的继发感染,可考虑应用激素,对重症病人消除脑水肿往往有效。④口服脑复康片,急性期剂量为每次4.0 g,每日2次;恢复期剂量为每次0.8 g~1.2 g,每日3次。⑤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改善脑循环,每次40 mg~60 mg,每日3次。⑥恢复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每次75 mg~100mg,每日睡前1次,长期应用可减少复发机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辨证治疗。不论是中风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水蛭、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三七等。急性期多与化痰熄风、清肝通腑等法同用,常加天麻、半夏、陈皮、茯苓、白术、钩藤、川牛膝、生大黄等。恢复期多补气、养阴、通络并施,常加黄芪、生地、玄参、地龙等。
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与卫生部急症中风病协作组1986年6月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对照组治疗后基本痊愈12例(20%),显效14例(23.3%),有效 19例(31.6%),无效 15例(25.0%),总有效率为76.6%;治疗组治疗后基本痊愈31例(51.6%),显效 18例(30%),有效 9例(15%),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96.6%。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1)。
脑梗死是因供应脑部的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2]。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半身麻木无力或感觉障碍,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失语、流涎、呛食呛水、吞咽困难、反应迟钝,治疗应清除脑水肿,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溶栓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3]。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该病病机复杂,证见多端,以风证、痰湿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等六证为基本证候,或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出现,多兼气滞血瘀[4]。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有效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其中丹参、三七能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血流量,丹参及“血中气药”川芎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
脑梗死的致残率高,约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70%左右。本病疗效与病程关系密切,争取治疗时间窗,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减轻致残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1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31,2428.
[3]景昕.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医杂志,2007,48(8):25.
[4]李建生,余学庆.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杂志,2005,4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