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前刚 曾珍2, 廖兴勇
(1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成都 6100722 西南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成都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以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其旅游资源表现为: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如“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天下幽”之称的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还有龙池国家森林公园。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作为成都市的后花园,都江堰市依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形成的良好森林景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林区从事旅游的家庭占到山区家庭的75%。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其中,农家休闲旅游收入达1亿元。然而,目前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在都江堰,乃至整个成都地区都还没有形成,利用长河竹海的资源优势开发竹文化生态旅游具有很大潜力。
长河竹海位于都江堰市蒲阳镇长河、楠坪、蟠龙3个村及向峨乡的石碑村,是都江堰市虹口乡、向峨乡、蒲阳镇的三角心腹地带,离蒲阳镇仅3km,距都江堰市约14km,距成都市约60km。项目区向外有蒲虹路、蒲张路与市区、蒲阳、虹口、向峨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林内有4条可通汽车的机耕道,还有众多的采笋林道,十分便于人们来此休闲观光。
区域自然植被丰富,植被覆盖率98.6%以上。近年来,该地结合林业“两大工程”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种植了雷竹、方竹、麻竹等大量笋用竹。目前有成片雷竹、方竹、麻竹、苦竹等笋用竹333余hm2,预计到2012年将发展到600余hm2。现有竹子已郁闭成林,进入竹林区,放眼四处都是青山绿林,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舒心畅意、耳目一新,浩瀚的竹海让人想尽情畅游。
竹文化生态旅游是以竹子为主题、融入竹文化内涵的一种生态旅游。竹子是难得的森林旅游资源,是生态、经济、社会 三大效益结合的最佳林种,同时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外在属性和丰富的文化赋存使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开发价值很高,可拼装组合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养生、购物美食、教学科普、节庆会展、科学考察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需求。
“山有竹则青,水傍竹则秀”。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美、情趣盎然、独具风韵,其秆挺拔秀丽,其枝叶婀娜多姿,从观赏和审美而言,竹子有声、影、意、形“四趣”[1]。竹景,最具磅礴气势的是竹海,漫山遍野,绿光闪烁,竹影婆娑。当我们徜徉在竹海中,就能领略其翠绿清凉、幽雅宁静的闲情野趣,一切疲劳和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竹林良好的生态环境、较高的负氧离子含量,极益人体健康。据有关部门测定:0.1hm2竹林每天大约可生产氧气135kg,可满足90人1天呼吸的需要。0.06万hm2竹林每年固定CO2达0.0607万t,吸收氮氧化物的量为0.0233万t。因此,竹林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从古至今,人们崇拜竹子,赞美竹子,颂扬竹的诗词歌赋数以万计,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君子比德与竹焉”,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被喻为高风亮节、超凡脱俗、不畏逆境的象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也崇奉竹子,与竹文化相互渗透,互为融合,共同发展,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以竹为主的旅游产品极富文化内涵,能提升旅游档次。
竹材可以加工劈蔑,制作各种农具、文具、家具、乐器以及工艺美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如竹席、竹罩、瓦篷、竹篮、扇子、竹编、竹丝、窗帘、竹尺等,这些竹制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更是精美的艺术品。竹乐器、竹编、竹根雕、竹筒制品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色彩丰富,深受游客的喜欢,成为游客旅游购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竹笋是中国人传统的山珍美味,自周代开始就是席上珍馔,被列为“素食第一品”和“山珍”之一。在竹文化旅游区的饮食文化中竹子已经到了“逢餐必有竹,无竹不成席”的地步。长河竹海的雷竹、麻竹、方竹、苦竹均为优良的笋用竹,鲜竹笋营养丰富、甘香鲜嫩、粗纤维含量低,口感极佳,从每年1月初雷竹出笋开始到12月的秋笋,都能品尝到鲜嫩可口的竹笋。这些竹笋除鲜食外还被加工成各种成品,如笋干(白笋干、笋丝、笋衣等)、笋罐头及酱笋、酸笋、油焖笋、糖酸笋、盐渍笋、酸辣笋等等,品种繁多,不仅能让游客及时品尝,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家馈赠亲友。
式中: qVn——标况下的体积流量,m3/s;pabs——工况下测得的气体的绝对压力,kPa;pn——标况下的参比压力,101.325 kPa;Tn——标况下的参比热力学温度,293.15 K;T——工况下测得的气体热力学温度,K;Zn——标况下的气体压缩因子;Z——工况下的气体的压缩因子。
(1)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开发竹资源。一方面不能过多增加足以改变竹文化资源价值结构的景观项目,应限制在附属设施上进行投资,以免改变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并且这些功能性设施的建设,也要以不破坏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审美和愉悦价值为前提;另一方面,在有限地增加一些景观时,也要谋求其内涵和形式与竹文化资源的整体和谐[1]。
(2)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发的原则。根据区域的地理、自然、生物及现地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发挥多种资源优势,突出竹资源特色。同时,结合景观实际,合理安排各类设施,制定各类用地不同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措施,安排好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生态旅游开发应带动各行业均衡发展,使生产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开展、社区生产生活各得其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4)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打造竹文化的原则。景区以竹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竹子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等多种功能,开发建设应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主题为中心,以文化为支撑,以项目为表现,努力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构建特色鲜明的“竹海养生,山乡度假”主题形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5)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景区建设要求政府主导,积极邀请社会企业参与,按市场规律运行,多渠道多范围融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和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和投资保障机制,保障旅游区开发建设顺利实施。
总体思路:依托现有资源,结合产业特色,融入竹文化理念,开展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特色餐饮等旅游活动,充分吸引大成都范围居民周末来此休闲娱乐。
3.2.1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竹文化品牌
区域内竹林面积宽广,竹种繁多,一年季季有鲜笋可采,城市人们参与采摘竹笋,可现场加工,也可带些回去。竹笋、土鸡、豆花、野菜,游客可体验农家生活之乐趣,可品赏新鲜竹笋之野趣,可体会亲身劳动之农趣,放松心情,真情回归大自然,成为人们洗心之旅。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将长河竹海打造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区域按“一心一带4片区”多层次的空间发展格局进行规划布局。
“一心”指以乡村酒店为中心,在周围再建数座度假小竹楼,集住宿、餐饮、会议、娱乐为一体。乡村酒店以“山、竹、水”为背景资源特色,设计为川西乡村民居建筑风格,古香古色,舒畅自然,让游客既能感受酒店所具有的川西民俗特色,更能置身于满眼田园风光和竹林秀色中。周围小竹楼以农家乐形式向游客开放,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特色餐饮,体验别样的农家习俗,摘一篮竹笋,荡一叶竹筏,漫步竹林间,呼吸新鲜空气,在清脆的鸟啼声中享受日光浴,体会“回归之感”。
“一带”指打造洗脚沟湿地景观带,在洗脚沟周围改造原有水田,挖人工湖,营造人工湖景观和湿地景观。湖内适当种荷花,放养野鸭,建两座湖心小岛,湖边及湖心小岛遍植绿竹,临水而建竹亭、竹廊、竹楼。湖内可供游客乘坐竹筏,荡舟于此,徜徉在青山碧水翠竹间,惬意非常。在人工湖旁建一竹长廊,依山顺势而上,随地势起伏曲折,绕山转水,在竹海中若隐若现。湿地区内以生态体验为目标,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依据自然地貌和环境,错落有致地种植水生植物,将其融入到自然水景中,营造极具乡野情趣的森林生态湿地景观。
“4片区”指观光休闲区、生产体验区、文化艺术展示区、加工贸易区。观光休闲区:依托丰富的自然竹资源,特别是漫山遍野的小竹林,增加一些观赏竹类和景观植物,再适当配置园林建筑,将亭台、楼阁、廊榭掩映其间,形成独特的自然风光观赏区[3],作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胜地。生产体验区:该区以生产为主,同时规划出几处竹笋采摘园,供游客体验生产采摘的乐趣。每年春季还可以举办“欢乐春笋节”活动,包括找笋比赛、挖笋比赛、剥笋比赛、圈套春笋、品尝农家笋宴等参与形式,以吸引游客和食客。文化艺术展示区:该区建竹子博览馆,博览馆集科教、展示、销售于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四川的竹历史、竹文化、竹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并能购买到心仪的竹文化艺术产品。博览馆包括竹历史资源展厅、栽培利用展厅、文化艺术展厅、工艺品展厅、学术交流厅。加工贸易区:该区主要为竹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不仅能开展参观生产构成的旅游形式[4],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购买到心仪的产品,同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使竹产业规模化发展,吸引企业投资,带动当地地方经济。
3.2.3 注重开发时序,分期分步实施
根据长河竹海实际情况,开发可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主要完成项目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土地、资金及工程准备,新造和复壮竹林,整合现有资源,启动电力、水系、道路交通、通讯及主要景观建设与环境美化工程,形成初期的旅游点,进行小规模的接待。第二期,全面完成所有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功能区建设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增加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建设和园区各种效应发挥。使景区各项功能完善,接待能力提高。
3.2.4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加强宣传包装,力求推陈新的创意,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品牌知名度。众所周知,品牌知名度对于一个项目发展来说是催化剂,加上重复旅游在当今中国的经济条件下发展可能性很小。为此,要扩大竹产业的影响,积极推进竹产业品牌建设,开展品牌策划、宣传活动。
1 蔡敏华.基于竹产业优势的浙南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初探[J].竹子研究汇刊,2008,(4).
2 蓝晓光.中国佛教里的竹[J].世界竹藤通讯,2003,1(1):39-43.
3 彭小燕,邓光华.论观赏竹的美学特征及其园林造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58.
4 芦秀娟,胡冀珍.云南玉溪老长乡竹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世界竹藤通讯,2008,6(4)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