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

2010-04-12 16:32:23郇庆治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山东省文化发展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从城市可持续性入手深入思考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与战略选择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而生态现代化理论或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基于对城市可持续性的明确界定,尤其是对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的传承保持,山东省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可以设想为一个由济南和青岛作为双核城市、以“山、水、圣人”为突出靓点的“S”型“齐鲁都市圈”,而其中的曲阜、泰安、济南、青岛、聊城 /枣庄、蓬莱、临淄、青州、威海、东营等 10个城市是最具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城市。对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切实强化对城市人文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尽快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与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城际与大城区公共交通建设;强力推动区域科技与文化中心创建。

城市可持续发展;山东省;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

经过近现代化发展主题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山东省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截至 2007年,山东省拥有地级城市 17个,县级市 31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5.9%和 11.3%。而就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影响而言,在 2007年度中国经济百强城市和经济百强县市排名榜上,山东省分别有 10个和 26个入选 (其中 3个是行政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如果采用笔者所阐述的一种城市可持续性尺度,即城市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及其保护传承能力,①郇庆治:《城市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以英国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 2期。那么,山东省的城市发展不仅整体水平较低,而且面临着严重的未来可持续性挑战。因而,从城市可持续性入手深入思考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与战略选择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与挑战性的课题,而在笔者看来,生态现代化理论或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齐鲁都市圈”:城市可持续性视野下的构想

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称谓——齐鲁都市圈或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带,②2003年启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所界指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淄博和济南等 8市;国家发改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等把以济南市和青岛市为核心的山东省城市群统称为“山东半岛都市圈”。在此,笔者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指称山东省境内的所有建制城市。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都已经成为一种时空上密集、经济社会上彼此依赖的存在,因而即将进入一种以更高层面上相互协调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但相比之下,“齐鲁都市圈”这一术语也许更能够体现笔者所强调的经济现代化中后期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特质及其培育,或者说,如何使山东省城市群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特征或含量的中国城市群体。

基于笔者对城市可持续性的界定,即城市经过经济现代化扩张阶段后所达到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元素的某种形式理想性结合、尤其是对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的传承保持,在笔者看来,“齐鲁都市圈”的发展核心理念应该是以人文文化遗存为主、以生态自然景观为辅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中大规模城市群。具体而言,这其中包含三个要点。一是无论就核心性城市还是卫星性城市而言,“齐鲁都市圈”的成员都更多依托的是其人文文化遗存而不是生态自然景观。可以说,即使像青岛、蓬莱这样的海派城市也不例外。二是城市发展的主旨与功能应该回归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态宜居”这一整体性理念,因而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市民生活质量将成为其最主要的测量指标。相比之下,城市的总体规模和经济增长指标已不再特别重要。三是无论就发展现实还是未来潜能来说,“齐鲁都市圈”都应该是一个以中大规模城市为主组成的、相对分散的中等都市群 (至少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而言),而这一点应当更多从可持续性或积极意义上得到认可与理解。

沿着上述思路,我们可以设想“齐鲁都市圈”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架构:由济南和青岛作为双核城市、以“山 (泰山)、水 (泉 /海 /黄河)、圣人 (孔子)”为突出靓点的“S”型山东省城市带。应该说,济南和青岛的龙头核心地位是没有争议的,尽管人们对二者在具体功能上的分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期望)。需要解释的有两点:一是所谓“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概括。如今,“一山”、“一圣人”的意指仍是十分明确的,但“一水”却容易引起误解,而比较可信的说法应该是济南的趵突泉 (因为它有着“天下第一泉”的美称)。而在笔者看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赋予其一种新的内涵:“水”更多体现的是山东省及其城市近代社会以来形成的沿海优势及其海洋文化。二是笔者所指称的“S”型结构。笔者想强调的是,在这一巨型“S”的一端,济南并不能构成其真正的起点,真正的起点是代表着齐鲁文化渊源、并且已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古城曲阜 /泰安,而在其另一端,青岛也不能构成真正的终点,因为蓬莱 (烟台)承载着更为久远的城市历史。

因此,对于“齐鲁都市圈”的具体构成,笔者主张一种“一主 5辅”城市亚群的图谱或划定。所谓“一主”非常接近于人们目前指称的山东半岛主体城市群:德州 /聊城 /济宁 /泰安 /莱芜—济南—淄博 (临淄)—潍坊(青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虽然这一架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以济南和青岛为双核心构成的两个次级都市圈的合体,或者狭义上的山东半岛城市群(8城市版)的适当延伸,但却不能等同于或沦落为一种经济功能甚至经济规模意义上的狭隘排序。因为,一方面,作为核心城市的济南和青岛担负着这一都市带发展转型——从工业化城市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大历史使命,而这一进程将会带来这两个城市本身和整个城市带功能配置与结构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传统工商业功能的逐渐弱化,许多原属于边缘性、次要性的城市的地位将会出现重大提升从而改变这一城市亚群目前的轻重秩序,比如淄博的临淄和潍坊的青州在一种后工业化与后现代化的背景中很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在笔者看来,城市可持续性视角下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如下 5个城市亚群。

一是鲁西南传统文化城市群:曲阜 /邹城 /济宁 /兖州。由孔孟之乡组成的这一三角城市群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含量最高的城市区域,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城市,但问题在于,我们必须防止将这种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变成过于粗俗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2008年初发生的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争论的实质也在于此。①中国新闻网:《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之争:焦点究竟是什么?》,2008年 3月 17日。换句话说,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诸家遗存的保护修复与精神传承 (比如建设一所世界性的孔子大学或研究院)要比新修建一个仿古新城更有可持续性。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历时已久的煤矿业挖掘开采,这一城市群的生态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比如严重的矿区地陷风险)。如果缺乏一种长远考量,这些城市也许不久就会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境地。

二是胶东半岛沿海城市群:日照—青岛—威海—烟台 (蓬莱 /长岛)—潍坊—东营 /滨州 (黄河三角洲)。从日照到东营/滨州的漫长环胶东半岛海岸线,分布着 7个地级市和 14个县级市,是山东省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聚集地。这一区域不仅是山东省城市化 /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区域,而且被山东省规划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②颜世元等主编:《山东半岛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 5页。因而,对于这一城市群而言,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继续工业化扩张与升级换代和完善城市社会与文化功能的兼得。如果仅仅着眼于量的暂时性扩张不仅会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而且会给山东省的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破坏。必须明确的是,这一城市群的首要与长远目标应该是成为与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相伴生的生态宜居都市带。

三是古运河沿岸城市群:枣庄 (滕州)—济宁—聊城 (临清)。古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虽然算不上最繁华和最重要的区位,但也造就了像台儿庄、临清、聊城这样的明清特色古镇以及盛极一时的经济繁荣和博大的运河文化 (比如以大运河及其城镇生活为背景的著名小说《金瓶梅》)。从目前来看,对大运河历史遗迹与文化的保护传承的需要 (国家已经将京杭大运河列入保护与申遗名录)和南四湖丰富独特的自然生态,①段绪刚:《最后的古运河之梦》,《齐鲁晚报》,2007年 9月 11日。正在为这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转向带来契机。我们虽然很难期待这些城市中再现“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商贾迤逦、夜不罢市”(《峄县志》)的经济盛景,但它们完全可以凭借运河城市和沿湖城市的水城丽景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A级目的地。

四是红色旅游城市群:枣庄—临沂—济南—烟台。山东省虽然缺乏像井冈山、延安那样的国家级红色品牌城市,但也拥有包括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临沂)、枣庄与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活动区域 (枣庄)、胶东革命根据地 (烟台与威海)等革命战争年代重要纪念遗址,并在此发生了像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事,从而为这些城市的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单纯红色元素的开发(比如沂蒙红色文化游和铁道游击队红色游等)对这些城市的经济支撑作用也许有限,但如果将其与沂蒙山区的山水旅游和南四湖地区的湖岛旅游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目前难以估量而且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动量。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充分保护这些历史并不久远的红色遗址或遗存。比如,我们目前对于济南战役的了解已经基本局限于几个有限的博物馆。

五是环渤海城市群:东营—滨州—潍坊—烟台。这些环渤海城市就现状而言并不是特色非常鲜明的城市,而它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其地缘与时势所共同造就的巨大未来潜能。应该说,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及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发展战略的启动将为这些城市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在城市可持续性的视角下应该赋予一种不同于传统城市化模式的理解。尤其是,东营与滨州辖区内的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所剩无几的尚未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区域,为尝试一种自然、社会与经济较均衡考虑的生态化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能。②光明网:山东省政府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光明日报》2008年 4月 16日。无论从环渤海战略大局还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来看,我们都不应使这些城市简单成长为一些新兴工业基地或工业加工区。

二、山东可持续发展潜能城市比较分析

综合考虑山东省各城市自身的可持续性潜质及其在齐鲁都市圈“一主 5辅”架构中的区位优势,笔者认为,曲阜、泰安、济南、青岛、聊城 /枣庄、蓬莱、临淄、青州、威海、东营等 10个城市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城市。其中,对青岛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已经在另文中分析,③郇庆治:《城市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对青岛、承德和苏州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 2期。在此不再赘述。

1、曲阜。曲阜作为春秋古国鲁国的首都和儒学始祖孔子的诞生、讲学、墓葬与后世祭祀地,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文化与物质性建筑遗存,全市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处,其中以“三孔”(孔府、孔庙和孔林)最为著名,并于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一座“东方圣城”。而且,她以明古城为蓝本实施的修复重建,正在大大拓展与改善着“三孔”的城市与生态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关注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使曲阜具备了向一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2006年,曲阜市的总人口为 64.2万,全市生产总值为 149.5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9.4%∶48.3%∶42.3%,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550万人次。④山东省情网:“曲阜市概况”、“泰安市概况”、“济南市概况”,2007年 8月 17日。目前,曲阜不仅是中国第一批 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且也是国家确定的 5A级旅游区之一,有着广阔的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整理、传播与开发的空间 (比如创建一所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子大学或研究院)。当然,如果考虑到与之毗邻的另一个儒学祖师孟子之城邹城,“大曲阜”的概念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想象空间。因而,无论“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否兴建,曲阜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标志性城市,其他任何中国城市都难以比肩。

2、泰安。泰安是一座因泰山而建、因泰山而兴的城市,金天会十四年 (1136)设泰安军,泰安城由此得名,并于 1985年升格为地级市,过去数千年历史中的历代帝王封禅和民众朝拜为泰安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文化与建筑遗产。1987年,泰山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安也成为中国少数几个“双遗”城市之一。此外,泰山地质公园还是山东省境内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泰山的世界性知名优势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使泰安的非传统工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成为山东省少数几个 5A级旅游区之一。2006年,泰安市的市区人口为 160.9万,全市生产总值达 101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1.5%∶56.5%∶32.0%,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1245万人次。①山东省情网:“曲阜市概况”、“泰安市概况”、“济南市概况”,2007年 8月 17日。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 (作为地级市管辖两区、两县级市、两县共 551万人口)和相对丰富的物质矿藏资源与交通区位优势,都在拉动着泰安经济工业化的总体规模与深度,但泰安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只能是泰山生态景观与人文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利用,比如影响日渐扩大的泰山国际登山节和对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的宣传推介等。此外,像曲阜一样,泰安很有条件、但目前依然缺乏一所国际知名的大学。

3、济南。济南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文化名城,留下了像济南东郊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舜文化遗址舜耕山、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并养育了像秦琼、李清照、辛弃疾和张养浩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她还是一座拥有独特自然生态景观的城市,遍布全城的清泉与飘逸的杨柳构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意般古典城市景观。就此而言,济南完全有理由列为山东最具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城市。但是,济南在近现代社会以来工业化与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境遇可以用“得失参半”来形容,而且“所失”主要体现在某些现代化表象的可持续性代价方面。一个最典型、也最令人遗憾的例子,便是济南旧火车站的冒然拆除 (笔者相信这种事如在今天的话绝对不会发生)。形象一点说,济南一直在努力追赶着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但似乎总是不那么合拍 (我们可以比较济南与青岛城市发展上的差异)。尽管如此,部分得益于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区域性中心地位,济南仍具有相对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条件,比如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2006年,济南市的市区人口为 351.5万,全市生产总值达 2185.1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6.6%∶45.9%∶47.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721.2万人次。②山东省情网:“曲阜市概况”、“泰安市概况”、“济南市概况”,2007年 8月 17日。在笔者看来,济南只有在一种可持续发展视角与背景下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其焦点是恢复与重建主要担当旅游休闲功能的护城河内古城区。应该说,从 20世纪 80年代的护城河修建到不久前竣工的大明湖扩容都是这一正确思路下的举措,但似乎依然缺乏一种更整体性的战略与决心 (希望不久前公布的济南泉水列入国家申遗名单能够发挥这样一种促动作用)。

4、聊城 /枣庄。聊城与枣庄都是位于古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而且目前都面临着我国对古运河保护与申遗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可能会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机遇。由此不难理解,这两个城市设计的城市宣传口号都非常接近,“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和“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只有一字之差。相比而言,聊城具有更好的城市建设与人文文化基础,而枣庄有着依托南四湖的自然生态条件。具体地说,聊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百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经具有 2500年左右的历史,市内有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以及临清运河钞关、舍利宝塔等著名历史文化遗存和东昌湖 (湖面面积达 1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 5倍)等水生态景观,面积 1平方公里、四周被水道环绕的方正古城区,构成了“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一体”的独特城市格局和城市风貌,此外还有中国运河博物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范筑先将军纪念馆、傅斯年先生陈列馆、季羡林先生资料馆等近现代名人博物馆群,2006年,聊城市的市区人口为 34.2万,全市生产总值为 839.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16.5%∶58.6%∶24.9%,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496.2万人次 (需要指出的是,聊城正在酝酿的市区规模大幅度扩容和连续十年多仅次于青岛的经济高速增长率正在对该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枣庄是一个因煤矿业而兴的现代工矿业城市,1960年正式设市,2006年的市区人口为 213.3万,全市生产总值为757.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9.0%∶63.8%∶27.2%,通过近年来对万亩石榴园游览区、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滕州红河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543.3万人次,但部分由于行政区划上的限制(环绕微山岛周边的微山县属于济宁市),古运河旅游开发几乎没有实质性开展。③山东省情网,“聊城市概况”,“枣庄市概况”,2007年 8月 17日。对此,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是能够设计一个超越聊城、济宁和枣庄各自辖区的古运河风景名胜区 (山东段),但从目前情况看,聊城显然有着更大的基础优势与区位优势 (200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之一)。

5、蓬莱。蓬莱是一座同时具有风景秀丽的独特海滨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作为一座城镇可以追溯到汉元光二年(公元 133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遂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尽管她成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历史依然非常短暂 (直到 1991年才撤县设市)。“海市蜃楼”的独特自然奇观和“八仙过海”的历史神话传说,共同造就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艺术想象力的“人间仙境”所在,并因而被确定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除了与中国西方昆仑神话 (高原神山)相对应的中国东方蓬莱神话 (海上仙山)所奠定的蓬莱在中国东方神话中的策源地位,从而使之有着自己深厚的神仙文化底蕴,蓬莱还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九县一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十分丰富的海洋与农林资源,构成了蓬莱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006年,蓬莱市的总人口为 44.5万,全市生产总值为 20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8.8%∶63.8%∶27.4%,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310万人次。①山东省情网,“蓬莱市概况”,“长岛县概况”,2007年 8月 16日。单纯从这一数据看,蓬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依赖工业及其增长 (比如临港工业与汽车配件加工)的城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中长期途径是核心市区的市政建设与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尤其重要,一是如何深度开发蓬莱丰富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 (比如仙山文化及其景观),二是从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比如在胶东海滨风景名胜区的框架内构建蓬莱的中心性地位,特别是可以考虑将长岛的海岛生态与自然景观纳入其中——后者不仅拥有庙岛妈祖文化公园、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岛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而且可以说是山东省境内工业化程度最浅的地区 (2006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56%∶12%∶32%)。

6、临淄。临淄在相当程度上是一座被作为整体的工业重镇淄博所掩盖了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成为淄博市的一个辖区。临淄历史悠久,自 3100年前姜太公封齐立国,她作为齐国都城长达 800年之久,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文化与物质建筑遗存,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与儒学圣城曲阜相媲美。但是,淄博作为山东重工业城市的总体定位 (使临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石化城)和临淄作为市辖区的非自主地位,都大大抑制了临淄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主流城市的发展。2006年,临淄区的总人口为 59.9万,全区生产总值为 405.5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3.9%∶76.9%∶19.2%,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240万人次。②山东省情网,“临淄区概况”,“青州市概况”,2007年 8月 16日。尽管如此,部分由于近年来的旅游业发展促动,临淄依然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文化遗存与景观资源,比如管仲纪念馆、姜太公与丘穆公祠、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东周殉马馆、临淄石刻馆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将齐国故都与陵墓列入保护与申遗名录,临淄迎来了一个回归其以人文文化与历史资源开发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契机。当然,临淄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绝非只是这一个城区甚至淄博所能独自做到的。比如,如何尽快弱化临淄目前承担的重工业生产与加工功能,如何在恢复已遭到严重破坏的淄河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寻找更广阔的城市自然生态支撑,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7、青州。青州是一个与临淄毗邻并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叉隶属渊源 (在魏晋以后的大部分时间内临淄是青州府的一部分)、而且同样受到近现代工业化进程较大冲击的历史文化名城。广义上的青州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所以《尚书·禹贡》有“海岱惟青州”之说。远古的青州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夷文化,而自西汉起,青州是历代的名城重镇。经过长达 7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青州不仅拥有像隋唐时期驼山石窟造像群、宋代教育圣地松林书院、元代中国三大伊斯兰寺院之一的真教寺、明朝云门山巨“寿”、清朝“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等众多人文文化与建筑遗产——青州博物馆珍藏的状元卷、宋铜锭、宜子孙玉壁、商代铜、唐三彩、《清明上河图》等 2万多件文物,是其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集中写照,而且拥有由云门山、仰天山、范公亭、偶园等自然与文化景观组成的国家级青州风景名胜区。像山东其它中小城市一样,青州长期以来 (尤其是 1986年撤县设市后)致力于工业化发展的城市战略,并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工业型城市。2006年,青州市的总人口为 89.9万,全市生产总值为 177.6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0.7%∶63.9%∶25.4%,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280万人次。③山东省情网,“临淄区概况”,“青州市概况”,2007年 8月 16日。显然,这些数字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青州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能。近年来,青州市初步确立了“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经济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和 30万城市人口与 30平方公里建成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致力于建设一个城市建筑独具特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休闲生态宜居的中小规模城市。应该说,这种战略性定位更加符合青州所具有的人文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比如近年来成功举办的花卉博览 (交易)会与东夷文化节等都开始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问题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比如宋明古街)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扩张的诱惑,仍是青州实施一种可持续发展转型所长期面临的严重压力。就此而言,青州市 2008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也许会构成一种正向促动,但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一种跨区域的新思维比如与临淄区的文化强强联合甚至合并或许更有突破意义 (二者共同构成“齐鲁都市圈”的齐文化核心)。

8、威海。即使从明朝三十一年 (1398年)设立“威海卫”算起,威海作为一个城镇也已经有 600多年的历史,1983年,威海正式成为一个县级城市,并于 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这座始于军事目的的城市正是凭借其在 1894年的那场惨烈海战 (甲午战争)中的经历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并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造就了一个以刘公岛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色彩浓郁的著名海岛风景旅游区。2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为威海市提供了经济与城市大规模扩张的历史性机遇。如今,威海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城市建设现代化和生活舒适度高的中等海滨名城。自 1990年荣获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之后,威海相继被命名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两度授予威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而威海市政府也由于改善人居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3年度联合国人居奖”。2006年,威海市的市区人口为 32.8万,全市生产总值为 1368.5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8.5%∶62.1%∶29.4%,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1129.7万人次。①山东省情网,“威海市概况”,2007年 8月 16日。同样重要的是,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海滨城市风光吸引了像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样的国内知名大学加盟,从而大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人文文化内涵与品质。可以说,沿海城市的秀丽自然景观、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人口数量适中的市区规模,构成了威海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优越自然、社会、经济与文化条件。当然,威海市的城市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作为地级市 (下辖一区和 3个县级市,总人口 249.8万)所追求的经济规模及其不断扩张动力 (她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而这种持续经济规模扩张的生态与社会影响我们目前还难以给予准确评估 (特别是考虑到威海作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城市的定位)。总之,如何在实现城市建设现代、舒适、美观的同时成为一个自觉追求经济生态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的可持续城市,依然是对大威海的长期性挑战。

9、东营。与上述各城市不同,东营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多是在未来潜能 (或不确定)意义上的。一方面,东营缺乏那种连绵延续的城市人文文化与历史遗存,尽管她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的军事征战,而且1983年就被设立为地级市即使与泰安等城市相比也不为晚。而且,东营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传统工矿业城市,一个与大庆齐名的国家“石油城”。2006年,东营市的市区人口为 82.1万,全市生产总值为 1450.3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3.7%∶82.2%∶14.1%,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242.4万人次。②山东省情网,“东营市概况”,2007年 8月 16日。但另一方面,东营所处的黄河三角洲相对未得到工业化开发的现状和国家环渤海经济圈战略的实施,为石油资源渐趋衰竭的东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这种机遇可以解读为两个侧面,一是从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独特性,二是更自觉地把对城市自然生态与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开发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对于前者而言,黄河三角洲自然 (湿地)保护区、黄河三角洲森林公园、甚至胜利油田矿区,都可以在一种后工业化背景下得到重新界定并突显其生态与文化内涵,而对于后者来说,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与工业转型城市,东营更容易做到把自然生态保护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比如东营确定的“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黄河水城”城市建设目标)。尤其是,东营既身处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之中、又相对边缘化的经济地理位置,再加上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战略的不断更新,将有可能最终促成其向以新兴工业、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转型。③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农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增长区域。

三、对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

前文分析表明,以济南和青岛为双核心的“齐鲁都市圈”可以构成一个人文文化色彩浓郁及自然生态景观独特的“S”型山东半岛城市带,而曲阜、泰安等 10个城市的确具有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但总体来说,这一城市圈及其核心城市的可持续性水平与辐射能力还比较低,而且面临着传统工业化模式与进程的严峻挑战和冲击。基于此,笔者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提出如下战略建议。

首先,切实强化对城市人文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开发。至少对于曲阜、泰安等可持续潜能城市而言,真正的难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将一些宣传性措词变成政策性措施和制度化机制的问题。比如,这些城市大都已将其未来发展定位于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现实中,传统工商业开发项目带来的、严重的文化与生态破坏后果的事例依然并不鲜见,尤其是那些质量低劣的仿古旅游工程项目。当然,这方面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是如何实现跨市、跨区域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协调。笔者认为,至少在山东省层面上,“齐鲁都市圈”的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阐释论证和补充完善。①山 东省旅游局近来提出了一个由 8城市组成的、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旅游圈”的战略,这当然是一种积极性举措,但笔者所指称的“齐鲁都市圈”及其发展内涵要比旅游业宽泛得多。

其次,尽快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与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依据三次产业的比例这一指标,十分明显的是,即使像曲阜、泰安这样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也应当算作工业城市 (第二产业比例低于 50%的只有济南和曲阜,分别为 45.9%和 48.3%)。这其中当然与我国经济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总体进程相关,但也不能否认部分根源于我们对城市功能的总体布局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传统认识。至少,随着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性的需要,上述城市中条件较好的 (特别是像济南、青岛这样的龙头城市和像曲阜、泰安这样的世界性旅游城市)要率先开始实施城市功能的重新配置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其核心是更多承担经济社会交往与文化创新功能并实质性提升第三产业的经济产值比重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所占的经济比重都已在 70%以上②See Tim Bale,European Politics: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New York:Palgrave,2005),p.15.)。

再次,大力加强城际与大城区公共交通建设。要实现笔者所指称的次区域或文化城市圈 (比如鲁西南传统文化城市群、胶州湾沿海城市群、古运河沿岸城市群等)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体化的城际与大城区公共交通。这在某种程度上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与结果,比如目前潍坊市采取的主动对接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但从城市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景观永续利用的视角,我们很可能会形成诉求不同的规划思路。比如,笔者前文已提到的“大曲阜”、“大济南”、“大青岛”、“聊城—枣庄”、“蓬莱—长岛”、“临淄—青州”等概念,都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便捷而舒适的“大公交”问题。与此同时,鉴于上述大部分城市 (特别是地级市)都仍处在一个城区规模扩张阶段,尽快构建一个快捷便利的立体公交体系尤其重要,近年来济南市围绕BRT和轻轨建设所展开的争论就表明了这一点。

最后,强力推动区域科技与文化中心创建。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世界知名或富于区域性特色的现代大学 (群)是一个城市科技经济创新能力与人文文化内涵的核心性标志和促动性要素。因而,一个中等以上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首先应当是一个大学城。依此而言,山东省上述可持续发展潜能城市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说,济南和青岛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创建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那么,对于曲阜、泰安等中小城市来说就是如何组建一所具有世界性影响和明显地域性特色的国内著名大学。山东省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 2000年推动实施的山东大学合并,但客观地说,无论就总体战略还是经济投入而言都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山东省 3所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的高校都未能进入国家一流大学“第一梯队”的序列 (即所谓的中国“常春藤名校”),对于曲阜、泰安、东营等市至关重要的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石油大学 (华东)都迁往济南、青岛或在沿海城市设立分校,而蓬莱、临淄、青州等市区仍然没有一所综合性的或特色鲜明的大学。很明显,这些问题绝不是单凭一个城市 (即便像济南、青岛这样的大城市)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山东省政府必须有一种新的思维与思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最终决定“齐鲁都市圈”可持续发展潜能总量及其发挥的将是山东省境内大学 (群)的合理规划与未来发展,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

F061.3

A

1003—4145[2010]02—0076—07

2009-10-22

郇庆治,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本研究得到山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07RKA036)的资助;李彦文和蔺雪春等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谨以致谢。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山东省文化发展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