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的变化

2010-04-12 01:33李凤禇俊徐修才翟志敏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造影血小板血栓

李凤,禇俊,徐修才,翟志敏

(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a心内科,b中心实验室,合肥 230001;2.安徽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冠心病危急症。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 ACS的主要发病机制。传统的凝血理论认为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原(Fg)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血小板血栓形成和增长的两个主要配体,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也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参与动脉血栓的形成。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 Fn的水平及变化,旨在进一步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 4月至 2008年 10月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为 ACS的患者 67例,其中 UAP组 17例,男性 13例,女性 4例,平均年龄(66±12)岁,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AMI组50例 ,男性 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4 ±11)岁,ACS诊断符合 WHO标准。所有患者均除外肝肾功能障碍、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健康对照组:13例,男 8例,女 5例,平均(62±12)岁,经体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证实为无心血管、肺、脑、肝、肾疾病及糖尿病,代谢内分泌等病,且排除近期或远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中有肿瘤、高血压及糖尿病者。

表1 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 P<0.01,b P<0.05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男/女(例) 吸烟(例) 高血压(例)糖尿病(例)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健康对照组 13 62±12 8/5 4(31%) 0(0%) 0(0%) 6.3±1.25 63.3±4.7 AMI组 50 64±11 36/14 27(54%) 26(52%) 12(24%) 10.7±4.4a 66.9±17.8 UAP组 17 66±12 13/4 10(59%) 10(59%) 2(12%) 5.9±1.45 61.3±6.7组别 血小板计数(×109/L)三酰甘油(mmol/L)总胆固醇(mmol/L)低密度脂蛋白(mmol/L)高密度脂蛋白(mmol/L)血糖(mmol/L)健康对照组 193.3±76.8 1.09±0.39 4.50±0.69 2.15±0.50 1.37±0.24 4.82±0.45 AMI组 197.7±92.2 1.68±0.89b 4.35±0.90 2.54±0.69 1.09±0.26a 7.6±5.2a UAP组 191.1±66.8 1.81±1.01b 3.87±0.96 2.44±0.68 1.11±0.26b 5.67±2.49

1.2 冠状动脉造影 病例组住院期间有 4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造影采用 Judkin法,每支血管选择最佳多体位造影。以国际通用的直径法由 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为冠状动脉造影示腔径狭窄≥50%的病变,若左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中 1支狭窄者为单支病变组;2支有病变者为双支病变组;3支均有病变者为 3支病变组。对于左主干病变者,无论左前降支或回旋支有无病变,均为双支病变组;若同时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则为 3支病变组。

1.3 标本收集及生化测定 UAP组和 AMI组入院后即刻取外周静脉血 3 ml,健康对照组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 3m l。常温下静止 1 h或 4℃冰箱过夜后次日清晨离心,以 1 000 r/min离心 10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 -70℃冰箱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血清 Fn的水平,试剂由 Bender Medsystems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以酶联免疫检测仪在 450 nm波长下测定(BioChem公司 奥地利)。同时收集检验科测定的各项项指标数据,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糖以及血脂全套、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等(数据由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各率、例数比较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表现 各组一般临床特征见表 1。除糖尿病及高血压患病率与健康对照组不同外,其年龄、性别及吸烟的比例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般的生化指标中,AMI组白细胞计数较UAP及正常人显著增高(P<0.000);AMI组 TG、FB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MI及UAP组 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TC、LDL-C水平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血清 Fn水平 ACS组的血清 F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其亚组 AMI组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25)。UAP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AMI组低于 UAP组,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86),见表 2。

2.3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Fn水平的改变 将ACS组中的 47例患者按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三个亚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ACS各亚组的血清 Fn水平随着病变的严重程度升高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7,P=0.285),见表 3。

表2 各组血清Fn水平比较

表3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Fn水平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显示,冠状动脉易损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随后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是引发 ACS的主要病理机制[1]。血栓的形成是引起急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前认为 Fg和 vWF是引起血栓形成的两个重要配体,但近年来研究表明Fn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与动脉血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Fn是由分子量为 250-kDa亚单位组成的糖蛋白二聚体,分为细胞型 Fn和血浆型 Fn,在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和增值中起关键的作用。Fn主要通过 RGD序列分别以活化依赖和非活化依赖的方式粘附到血小板整合素 αIIbβ3和α5β1,但在切变应激的作用下,也可依赖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 Ib,通过 vWF粘附[2]。近年来,Ni等发现在 Fg缺乏的小鼠及 Fg和 VWF因子双重缺乏的小鼠仍有闭塞性血栓的形成[3],进一步研究发现pFn的缺失并不影响早期的血小板粘附,但是与健康对照组小鼠相比,pFn缺失的小鼠小动脉血栓形成延迟了数分钟。血栓的增长比较缓慢,因为血栓增长的同时不断有血小板和血小板团块从血栓中脱落[4]。将免疫荧光标记的 pFn中心体注入到 Fn+/-小鼠,观察到这种中心体明确局限在发展中的动静脉血栓内,表明不论是在高切变率还是在低切变率的条件下 pFn都是血栓形成的一个整体部分[5]。以上这些研究说明 Fn和 Fgv、WF同样是介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主要蛋白配体。

本研究结果发现 ACS患者血清 F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 Fn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变程度无关。这与张等人[6]的研究结果类似。另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冠心病患者存在局部炎性反应有关。近年来关于Fn在冠心病方面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有些人的研究证实[7-8]Fn的水平在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是升高的,然而我们的实验结果以及张等人的研究却发现 Fn在冠心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另外,Vavalle等人[9]的研究发现血浆 Fn水平在健康人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没有差别,并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对于以上结果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1)所有的这些研究样本量都比较小,易犯I类统计学错误;(2)研究对象不统一;(3)急性事件发生后血样采集的时间不同也有可能影响 Fn检测的水平;(4)Fn包含细胞型及血浆型,组成这两种类型的成分不同,所以不同的试剂盒所含的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定簇也可能不同;(5)其他原因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冠状动脉造影和Fn的测定时间之间的差别。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血浆 Fn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在粥样硬化病变处,FN含量明显的升高[10],这可能部分因为血浆 Fn从损伤的内皮组织溢出后并沉积在受累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在心肌梗死后,Fn在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内有较强烈的染色[11],这说明在心肌缺血、梗死过程中心肌细胞膜损害致通透性增高,血浆中 Fn成分可能通过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然后向受损的心肌细胞内扩散。血浆 Fn的溢出可能导致损伤和缺血区的 FN含量增加,而相应的循环中的 FN含量下降。(2)在急性缺血事件中,因为 Fn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造成血浆 FN在血液凝固的时候被被消耗。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 F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AMI组 Fn水平低于UAP组,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 Fn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低循环水平也许提示Fn水平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新的血清学指标,但由于我们的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更大样本更完善的实验来进一步阐述 F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1] 可海霞,贾银明.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6):632-635.

[2] Wu YP,Vink T,Schiphorst M,etal.Platelet thrombus formation on collagen athigh shear rates ismediated by von willebrand factor-Glycokprotein Ib interaction and inhibited by von Willebrand factor-glycoprotein IIb/IIIa interaction[J].JArterion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6):1661-1667.

[3] Ni H,Denis CV,Subbarao S,et al.Persistence of platelet thrombus formation in arterioles ofmice lacking both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fibrinogen[J].JClin Invest,2000,106(3):385-392.

[4] Ni H,Yuen PST,Papalia JM,et al.Plasma fibronectin promotes thrombus growth and stability in in jured arteriol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5):2415-2419.

[5] Matuskova J,Chauhan AK.,Cambien B,et al.Decreased Plasma Fibronectin Leads to Delayed Thrombus Growth in In jured Arteriole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6,26(6):1391-1396.

[6] Zhang Y,Zhou X,Krepinsky JC,et al.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fibronect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lin Chem Lab Med,2006,44(1):37-42.

[7] Orem C,Durmus I,Kilinc K,etal.Plasma fibronectin level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J].Coron Artery Dis,2003,14(3):219-224.

[8] Ekmekci H,Ekmekci OB,Sonmez H,et al.Evaluation of fibronectin,vitronectin,and leptin level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mpacts on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J].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5,11(1):63-70.

[9] Vavalle JP,Wu SS,Hughey R,et al.Plasma fibronectin level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Thromb Haemost,2007,5(4):864-866.

[10] Tan MH,Sun Z,Opitz SL,et al.Deletion of the alternatively spliced fibronectin EIIIA domain in mice reduces atherosclerosis[J].Blood,2004,104(1):11-18.

[11] 孙忠国,张凡,成日青,等.Fn、HSP70在冠心病猝死心肌中表达的诊断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1):67.

猜你喜欢
造影血小板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