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芳芳,郭向,邓熙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当代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期刊之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
——“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童芳芳,郭向,邓熙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2010年 1月 8日至 12日,由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新华文摘》总编张耀铭、《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文学评论》副编审吴子林、《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张学昕、《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谭桂林、《南方文坛》杂志社主编张燕玲、《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当代文坛》杂志社主编罗勇、《文艺评论》主编韦健玮、《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文学报》评论部主任朱小如、《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理论与创作》执行主编王涘海、《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毕光明、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冯希哲、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仲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单正平、张浩文、副教授周泉根,以及海南大学教授刘复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李永中等人。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康太、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绍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阮忠、文学院书记韩捷进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海南省重点 (扶持)学科责任教授、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学科负责人毕光明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后,张耀铭总编和阎晶明主编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新世纪文学的热点、问题与走向,文学批评研究与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化,当代文学批评队伍的文化构成与批评性格,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动向与批评期刊的选题策划,当代批评期刊的现状和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的讨论发言分别由谭桂林、陈子善、张学昕、张燕玲主持。针对当代文学批评及期刊的现状和生存困境,大家各抒己见,对当代文学批评期刊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作为文学批评期刊主编,并且多半身兼文学批评从业者,到会专家首先关注的是文学批评的现状及困境。冯希哲分析了当前批评的基本趋势:一、更为理性和自觉;二、整个批评界开始由外向内转型,自省、自察成为主题。但总体来说,80年代的自由活跃的批评氛围变了,现在是让人郁闷的环境,大家不愿意说,或者不知道说什么。他还把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四个问题:一、理论困境;二、评价尺度统一与多元矛盾突出;三、批评人格,伪批评和人情批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四,批评队伍分化。
张燕玲对这种沉闷的批评环境作了更具体的揭示:“现今,文学创作出现生活贫乏和思想匮乏的状态,尤其是学问家凸现,思想家淡出,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界要立在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包括对现状保持独立思考和批评立场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相当有难度的。”
对于如何走出这种困境,代表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几种解决途径。阎晶明首先指出,在文学建设方面,批评家要积极发挥批评的作用,要加强自身的发言权。谭桂林说:“当代文学学科是个不断成熟的学科。文学批评要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它对文学创作仍然有一种积极的鼓动作用。现在的文学批评期刊要发扬过去的传统。”吴子林认为,批评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不能跟着西方的文学思潮亦步亦趋,而要有自己的思路,借用甘阳的话说就是“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其次是返回中国文化本源,要把中国的感悟史发扬光大;再者,将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运用感悟思维,做生命的学问。
批评有无力量,说到底取决于批评者所持的批评观。朱小如提出,批评其实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如果是深刻的就很有价值。但是,批评如果过于学术化反而会失去批评的力度。他认为在一片假话声中出现的几句真话才真正有价值。单正平指出:对一流作家,人们对他的批评还是很严肃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商业化批评,比如一些老板花钱请业内人士帮忙出书;另一个现象是人道主义批评,有人为了精神的寄托将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东西整理出来并自费出书。对第一种人,大家应该抵制,对第二种人可以适当鼓励一下。
当代批评期刊是反映当下文学状况的重要平台,张学昕更强调批评的支点就是当代文学期刊,没有期刊作者就无法找到支点,得到认可。因此,批评期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当代批评期刊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现状和困境。就像韦健玮所说的:在办刊中越来越感觉困惑,很怀念 80年代的批评环境。因为,在 80年代,批评期刊是非常活跃的,有一段很辉煌的历史,那时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辑都有高涨的热情。但是现在很多编辑已经改行,一些期刊也消失了,其他的期刊能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坚持下来的刊物也面临一些生存问题,因为资金短缺,一些办刊人越来越觉得迷茫。
阎晶明指出当代批评期刊的生存比建设问题更加紧迫,文学体制也发生了十几年前难以预料的变化,而且文学内部分化很严重,很多东西的消极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建设力量。在这种条件下,文学批评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除了生存问题以外,还有环境问题。目前,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危机,学术刊物正在失去读者。单正平认为原因在于:首先是经济因素,将学术刊物推向市场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二是空间的大幅度压缩问题,作者想说的批判现实的篇幅被压缩了或者删减了;第三是新媒体和体制化的影响,有许多作者写文章的出发点是有疑问的。
就期刊自身来说,80年代的批评期刊探讨了很多关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和许多新近的精锐问题,能引导读者来思考,让人时时有一种欢欣鼓舞的心情和铭心刻骨的感受,但是现在这种感受现在是很难再获得了。谭桂林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新近的导引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时代大潮本身的文学逐渐边缘化问题。
针对当前文学批评期刊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各位专家就批评期刊如何更好地进行建设、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张耀铭在主题发言中提出批评期刊要突出问题意识。他认为,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论创新,思想性、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是理论创新的标志;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善于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问题,揭示时代发展中的瓶颈因素,深刻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成果;必须肩负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必须推出新人、扶持新人,为他们提供平台;必须关注学术的大众化,让一流的学术走进百姓的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学术期刊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张燕玲重述了首届研讨会提到的“艰守”与“坚守”问题,并针对批评期刊如何回到文学前沿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个是生存建设,一个是思想建设,一个是学术建设。在生存建设方面:要重树自身建设的自信心,要重视网络文学的影响。一个杂志首先要生存下来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个性。罗勇肯定张燕玲的“艰守”与“坚守”观点。他指出这两个方面是有矛盾的:艰守,再困难你也要把刊物办下去,不能把它丢失;坚守,要坚持文学品味、文学情怀。他的最深刻感悟就是:不管是作品杂志还是理论杂志只要是把自己的文学情怀融入进去,哪怕再困难我们也可以迎来自己一个办刊物的硕果。周泉根也非常赞同张燕玲关于重视网络文学的影响,他认为我们要正视信息时代的写作是我们当前理论反思的重要任务,也是反思创作评论类期刊困境的重要角度。争取把网络上的东西跟学院派东西结合起来,甚至跟大牌网站合作,让网络的不羁的创造力和汹涌不竭的激情来重建我们的话语空间。只有有了话语权,知识分子才能在平权的时代重新找到自己位置,才能重新介入历史。
关于期刊杂志栏目设置方面,陈子善先生根据自己的办刊经验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介绍,他在办刊物时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每期都会做一个学术访谈,采访一些知名学者;其次,不限制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的篇幅;再次,每一期出一两篇著名的外文翻译文章;最后,每一期都有史料考证文章,发表一些比较重要的对现代文学研究有价值的史料。
其他方面的建议有:王涘海认为文学期刊建设应有的态度是“自信”,不管是批评家还是媒体人,都要坚守信念,保持信心,以自信的态度来看待今天的社会和文艺事业;李云雷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刊体验,就是从具体的鲜活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入手,站在时代的前沿,重新去看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李国平指出批评刊物应该回应文学现实和中国社会现实,刊物需要名人的作品,也需要年轻一代的吸引人眼球的、有锐气的作品。
由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期刊,冯希哲还谈到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势和走向。在基本情势方面,他认为有三个现实环境不能不提:一是国家评价体制;二是民众普泛价值观念嬗变;三是文学传播途径。这三个问题共同构成了文学的现实环境,虽然是外在的,但足以让文学的生存、发展和民众的审美观念与需求产生难以自觉的桎梏式影响。在当下文学走向方面,他认为文学有三个趋势难以阻挡:一是文学主体价值消解,表情达意书写泛化难以阻挡;二是文学被媒体导引、传播,乃至于设计,和文学写作平民化将难以阻挡;三是文学审美与精神将重归传统和民间。
研讨会最后由主办方的负责人毕光明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谈到在西安开“首届全国当代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就提出在海口主办第二届研讨会,现在总算达成了心愿。他指出:“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所代表着的是引领文学时代潮流的重要刊物,是我们文学的重镇,这些期刊对我们文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批评期刊用‘批评’而不用‘评论’(评论包括了批评、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当代文学研究在90年代后,学术性慢慢强化起来,这是一个进步。当代文学曾经是被别人看不起的学科,走到今天应该说是和现代文学不相上下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很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也看到它带来的问题,那就是文学评论研究对当下文学与现实的介入性淡化了,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像 80年代那么活跃的有思想的批评家。刚才大家说到我们要回到时代思想的前沿,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的就是有机性的批评而不只是过于学术化的研究。现在有个现象,有些学者看不起批评,在文学领域形成了新的等级制:研究比批评要高一个等级。这里面当然还包括一个惯例:学院派是做研究的,作协派是做批评的。在今天学院派呈现出一种强势。但我看现在学院派出了问题,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很多远离了我们当下的文学,没有文学现场感。在这样的文学批评研究背景上,我们这个会议的召开就很有意义,因为我们这些刊物自觉担负起了对当下文学的责任。我们开这个会议有两个意图:一是推动文学的发展,二是推动学术的发展。其中文学发展不只是说通过文学批评影响当代文学的走向,还意味着,批评首先是一种阐释,即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文学作品的意蕴进行阐释,使文学得到价值实现。但实际上,现在很少有人愿意或者能够把当下文学中好的东西真正阐释出来。由于缺少阐释性的批评,造成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现状,以致盲目加以否定。我比较认同陈晓明的观点: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批评家要善于发现和阐释这个时代的杰作。”他认为,“这次讨论非常好,一方面涉及了我们批评期刊的处境和困难,一方面谈到了我们的坚守与努力,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讨论中,我们提出了各种问题,又有学术的交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讨会”。
A Review of“the 2nd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s for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L iterature”
TONG Fang-fang,GUO Xiang,DENG X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inan Nor 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I206.7
D
1674-5310(2010)-01-0136-03
2010-01-14
童芳芳(1984-),女,湖北十堰人,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郭向 (1985-),女,湖南岳阳人,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邓熙 (1980-),女,重庆人,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