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国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有着独特的功能。但因各种原因,不少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倦怠心理比较严重,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增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该课程教学,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互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坚持“做人”与“做事”教育的有机统一,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理论的熏陶,把该课程的教育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上课前,安排学生约三分钟左右的演讲。每次演讲的人数都按班级人数比例划分,基本保证每位学生在本学期都有一次上台演讲的机会。演讲的主题在确保健康、有意义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拟定。可以是学习(心得)方面、人生方面(如理想,友情,爱情等),也可以是国内外社会(如时势政治,热点等)方面的话题。如:今年4月14日,是青海玉树同胞遇难的日子,下午的教室里,学生们早早地来到了,其中第一位演讲的同学还没等我发话,就主动上台并号召集体默哀三分钟。随后,该同学做了题为“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演讲。让我们大家都为之而感动。演讲前的准备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主动的去关注自己,关注社会。演讲过程中学生在锻炼自己胆量的同时也让他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演讲活动从手段到目的都是富有成效的,绝大部分同学也是认真的,对于每次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进行登记,并予以适当的奖励。
目前,大班授课形式虽然节约教学成本,但学生参与性差,只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限制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在讲课时,我尽量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开放式学习,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例如,在讲授“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章时,我采用近年来风行各大学校园的网络片段《大学生自习室》作为本章导引,随后请学生剖析短片里呈现出的大学生公德现状,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最后再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分析讨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现状。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当讲授到某一话题学生们很有可能产生两派甚至多派观点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直接以即兴辩论赛的形式在课堂当中进行探讨。辩论赛形式的互动往往是几个人带动了全班人积极思考。在讨论、辩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及时引导,可使其发现自己观点的局限和不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道德教育,还是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的讲授,情景教学与案例教学都必不可少。思想道德的塑造不在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识记,而在于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自主自觉的行为规范,因而情景教学更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培养,完成观念引导向行为实践的转化。例如在讲到社会公德时,可以结合校园里的情景展开行为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从法律基础授课内容看,大多选择案例教学。平时注意选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并且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案例,尤其一些非常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兼顾道德与法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讲授宪法中的人权保障,选择“孙志刚案”; 讲授刑事诉讼法中“疑罪从无”的价值,选取有重要影响的“佘祥林案”及新近发生的“赵作海案”; 学习行政法时,选取校园诉讼案件等等。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某一个或几个法理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有关部门法的精神,树立法律意识。同时,将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引入课堂,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组合起来,生动、形象、直观地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主要分校内与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影视欣赏的方式,观看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或者人生励志篇的电影,把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与想法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选择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朗读,大家一起分享。或者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确定主题,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去体验生活真谛,分析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并自觉把道德与法律素质养成落实到日常生活和行动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以“化知识为方法、化思想为行动、化理论为德性”为宗旨,以“日记”形式为平台,搭建了从课堂到课后、从思想到行动的实践教育通道,促使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优良德性,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人生、体验社会生活、注重日常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从而加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育人功能。
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从课堂走出去,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和基础课教学的社会价值,从而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开展书面问卷调查与测试、青年志愿者、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传统的“基础”课的教学对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但从当前学生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看,各种思想道德问题上的偏差都能在心理上找到原因,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教师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帮助加以解决。而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教师要采取不定期的邀请学生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并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可以把电话、QQ号码以及电子邮箱留给学生们,必要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运用网络与学生交流与沟通,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建立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和困惑,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可实行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等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考勤、课堂纪律、讨论发言、作业以及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表现等方面评定成绩。要使课程考核结果既体现学生的理论水平,也体现学生的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最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实生活的课程。我们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何更好地突出该课程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将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