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优良
(武警指挥学院 十四队,天津 300250)
新闻舆论宣传是武警部队树立形象、稳定军心、激励士气、提高战斗力的实践活动。认清这一活动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作战功能,是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部队遂行处突维稳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处突维稳行动具备政治敏感、任务艰巨、情势危急、主体众多等特点,要求武警新闻舆论宣传贴近任务实际,不断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坚定信念、砥砺斗志、防护心理以及密切协同等多方面的政治责任。
处突维稳行动往往牵涉政治性、全局性、敏感性问题,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军事与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等相互交织,部队经受的政治考验更加严峻。例如,面对不法侵害和无端受辱,容易丧失军纪,鲁莽冲动;面对猖狂攻击和残暴行为,容易丧失勇气,畏惧逃避;面对挑拨离间和腐蚀拉拢,容易丧失信念,临阵退缩。凡此种种,都要求武警官兵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头脑清醒,政治品质可靠,这是处突维稳行动中武警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使命。树立武警形象是部队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支形象良好的军队,能为国民提供安全感、自豪感,足以成为社会心理的“稳定器”。新闻舆论宣传在正面塑造武警形象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应以多种渠道强化武警正面形象,为处突维稳打造强大的“软实力”。开展主题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新闻舆论宣传应在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下工夫,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政治思想基础,确保官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例如,2008年武警部队在处置西藏“3·14事件”过程中,参战部队严格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严格执行部队纪律,面对少数分裂分子的打砸抢烧,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事实多次证明,武警新闻舆论只有从政治上谋势、得势,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处突维稳任务的圆满完成。
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美国媒体巨人的全球新闻传播效应,其威慑力绝不亚于冷战时代的核威慑力”。[1]这些论述都是对新闻舆论宣传力量的高度肯定。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武警部队参与的处突维稳任务较为频繁,有的持续时间较长,往往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有时还要面对不法分子和暴徒的侵害,官兵随时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在这种复杂环境下,武警新闻舆论宣传的鼓动作用更加凸显。例如,在处置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中,武警某部一百多名官兵被数千名闹事分子包围,现场指挥员临战不慌,结合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部队士气高涨,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掩护群众安全撤离,打赢了这场恶战,宣传鼓动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处突维稳行动中的新闻舆论宣传应紧贴形势和任务,紧贴官兵的思想实际,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基点。其主要做法有:及时通报情况,传播胜利消息;树立典型,宣扬英雄事迹,鼓励官兵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发送慰问品,及时传达上级首长和人民群众的问候和鼓励;组织记者采访,搞好新闻报道,讲清不法分子的暴行,揭露敌对势力或闹事分子的残忍和嚣张,批驳其歪理邪说,激发官兵对敌对势力的义愤;采取写请战书、表决心、班组讨论等传统形式激发广大官兵的职能意识,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消除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为圆满完成处突维稳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官兵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其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处突维稳任务夺取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处突维稳往往情势多变、危险性强、现场惨烈,面对敌对势力的煽动、恐吓,面对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辱骂,身处一线的涉世不深的年轻官兵无疑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产生紧张、恐惧、急躁和盲动心理。美国军事心理学专家指出,“一个部队猝然碰着某种情势,风云骤变,若曾训练,不致发生恐惧。但即使纪律严明的部队,遇着某种情势,如果没有很好的训练,也可以溃散为恐慌的军队。”[2]可见,只有高度重视心理防护与心理援助,将之纳入处突维稳新闻舆论宣传体系,才能使干部战士保持良好的心境,为战斗胜利夯实心理根基。一是加强官兵心理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官兵介绍心理卫生常识,提高官兵发现、解决常见心理疾患的能力。二是加强心理适应性训练。在平时的教育训练中,应把官兵置于充满实战背景的环境下进行心理行为模拟训练,包括体能训练。“体育锻炼计划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高生产率,并可带来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变化。”[3]唯此,才能有效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实战中的不良心理毁伤和应激反应。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通过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提高官兵情绪的稳定性。例如,适时开展读书、演讲、看电影等,利用饭前饭后和其它业余时间开展一些小竞赛、小评比等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干部战士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野战新闻舆论宣传车、电视、广播等媒介广泛开展战地文化活动和心理服务。四是善于运用社会心理资源。相对而言,地方有较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及相关设备,可以“请进来”,军民结合,民为军用;充分借助官兵亲友的情感支持,采用电话、信函等方式大力开展谈心交心,为遂行处突维稳任务打下扎实的心理基础。
处突维稳任务具有社会性强的特点,与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因素联系十分密切。参与行动的主体既可能包含陆、海、空等多军种,更需要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协助。例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既有包括武警部队在内的13万部队、20多个兵种的跨战区、跨军兵种联合行动,也有军队与地方政府、国际组织的联动。[4]这种多主体参与的特点,要求武警新闻舆论宣传注重密切协同,合力制胜。首先,应明确宣传纪律。传播手段的不断拓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进步,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有利于加强媒体监督,符合信息传播和新闻工作的特点,但同时也给武警部队处突维稳中的信息管理与媒体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限制战时宣传报道,美国防部就曾订出了所谓的“战时采访禁令”,诸如“报道中不能说出己方士气情况,作战及后援弱点……照片及电视画面不能出现伤患者痛苦的模样”,[5]等等。武警部队处突维稳属于多样化军事行动,相关报道不得涉及部队秘密,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武警新闻舆论宣传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联系沟通,为地方媒体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资源,避免社会层面因信息缺失而导致谣言滋生。其次,基于武警部队的媒体资源和辐射能力十分有限,武警新闻舆论宣传部门要在加强军事性和群众性的结合上创新求进,善于发掘地方的宣传媒介大造声势、激励官兵,或者对事态进行合理引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组织社会各界到任务一线开展联欢、慰问,给官兵以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再次,应大力加强宣传队伍专业人才建设,尤其是在新疆、藏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执行任务时,要积极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宗教人士的作用,可安排通晓当地语言的官兵组成宣传特种分队深入群众,解读政策,普及法律,开展形式多样的拥政爱民活动,切实加强民族团结,瓦解民族分裂势力,为处突维稳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赵心树. 媒体的力量[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24.
[2] E.G.波林. 美国军人心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教育系,1984: 260.
[3] 罗伯特·拉什. 美国陆军士官指南[M]. 总参谋部军训部,2003: 177.
[4] 王和云. 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J]. 军队政治工作,2009(1).
[5] 张成富. 外国军队怎样做政治性工作[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