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由“身边文学”到“社会文学”
——论宋代才女诗题材的拓展*
□ 杨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爬梳钩沉,发现宋代女性诗歌有民生诗、丧乱诗、讽谏诗、咏史咏物诗、游仙访道诗等十种之多,说明宋代女性情感已经从“男人与女人”拓展到了“女人与社会”,相应的其诗歌也由内到外的从“身边文学”而变为“社会文学”。
宋代女性;诗歌;题材;社会现实
诗言志,本来诗的题材是丰富的,但是这是对男性而言。对于妇女而言,自从男主外女主内后,女性的活动空间、生活环境有限,加之儒教的濡染和束缚,她们的文学题材总局限在闺中相思、弃妇哀怨、感物伤怀等,可谓“身边文学”,社会世事的投影相当薄弱。她们所抒发的感慨和心绪,同有限的生存空间相联系,乏于忧世之患、亡国悲音,偏重于个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恋的悱恻之情。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唐前才女诗除了许穆夫人的爱国诗《载驰》和《泉水》、左芬的《感离诗》写兄妹之情,言志的《啄木鸟》和谢道韫的《和嵇中散咏松》外,所写的内容不外是个人的婚恋生活,多为爱情诗、闺怨诗、弃妇诗、宫怨诗。唐五代才女诗题材丰富些,薛涛、鱼玄机等与男性诗人的唱和诗,山水行旅诗如海印的《月夜乘舟》和蜀太后徐氏的《玄都观》、《题金华宫》等十六首,边塞诗有盛小从《突厥三台》和鲍君徽的《关山月》,有孙氏的《听琴》和李治的写音乐的诗,有关心民生的诗如张窈窕上任事者的《成都即事》“故园有虏隔,何处事蚕桑?",花蕊夫人的述国亡之诗等,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是写个人情感生活的诗篇。而宋代有些女子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将女性的心灵和智慧之光融入诗歌,其中部分题材内容突破了作者个人的生活圈子或者传统的审美范畴,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的思潮和政治的风暴也刮进了她们的深深庭院,尤其在金元入侵、国破家亡时候。具体表现如次:
与一般女性抒发自己情感上的悲愁不同,宋诗不是抒写精神的苦闷,而是写买屋的慨叹、贫穷的无奈,其《鬻庐》“自叹年来刺骨贫,吾庐今已属西邻。殷情说与东园柳,他日相逢是路人”①,直言喟叹贫困:穷到连简陋的住屋都保不住了,并以心理描写细腻深沉地诉说无处存身的痛苦。宋诗还是着眼于个人,有的女性是关注他人、社会。如沈清友的《垂虹晚兴》诗曰:“晚天移棹泊垂虹,闲依蓬窗问钓翁。为底鲈鱼低价卖?年年朝市怕秋风”②,以清新婉约的笔调,间接描绘了宋末社会官府盘剥渔民,渔民逃避抽丰的一幕场景,揭示出一个带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问题,可见诗人关心世事的博大胸怀!深得风人之体。沈清友是对现象的揭露,李氏女子一说毗陵女子《咏破钱》则上升到理论的认识高度,“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半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③,此诗由表及里、从物到理,揭示了阶级社会中金钱的本质属性,揭露的是阶级社会金钱万能、钱能通神的罪恶现实,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敏锐洞察力。
朱淑真诗集多写自己婚姻的不幸,但也有不少超越个人情感的世界而关注其他,表现了对人民不幸的同情。如《掬水月在手》“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嫦娥。不知李谪仙人在,曾向江头捉得麽④”,在表现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思想的同时,也对李白怀才不遇、潦倒坎坷的身世表示了极大的同情;《雪二首》其二“冻笔想停诗客手,寒蓑宜拥钓翁髯。长安陋巷多贫士,可见鹑衣透胆严”⑤,对缺衣贫寒的读书人表示同情。尤其她有同情民间疾苦诗,如《喜雨》表现出对农民的同情,《苦热闻田夫语有感》反映了农民在抗旱中与大自然搏斗的场景,写他们的失望、悲伤,自己的喜怒与农民休戚相关,情动于中,几乎感同身受,尤其结尾“寄语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⑥,对盘剥农民、养尊处优的豪富之家进行愤怒的责问;《夏日作》“东风逶迤转南风,万物全归长养功。舜岂无心阜民俗,熏熏歌入五弦中”⑦,更是突破了个人喜怒哀乐的圈子,一扫伤感断肠的情调,赞夏天的长养之功,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注。此外尚有《膏雨》、《东马塍》《秋日行》等关心农事的诗歌,而《夏日作》、《新冬》、《冬日杂咏》、《秋深偶成》及《新春二绝》等,以旁观者的心态欣赏农民的收成,“天子只知农事重,躬耕端的为吾民”是对政府关心农事的歌颂。总之朱淑真的十多首农事诗,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社稷民生的关心。
在宋代,女子虽然不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事务,排除在社会之外,挤压到家庭的狭小圈子里,但是她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对社会风气、黑暗政治进行讽谏。茜桃的《呈寇公两首》就是对宋朝奢侈享乐的批评讽谏。诗歌用贫女“夜冷衣单手屡呵”的“几度抛梭织得成”的辛劳和歌女的“一曲清歌一束绫”犹自“意嫌轻”⑧的对比,反衬寇准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讽刺了寇准的奢侈,反映了她的同情心与正义感,表现了难得的勇气。而上庠士人妻的《寄鞋袜》委婉地寓规劝于祝愿之中,温柔的讽谏“好将稳步青云上,莫向平康漫惹尘”⑨,间接反映了宋代嫖妓盛行的浮华风气。朱淑真的《自责》实际上是对不公平社会的谴责。其《咏桂四首》其二“可笑当年陶靖节,东篱犹殢菊花黄”⑩,敢于讥讽大诗人陶渊明仅赏菊花、未问桂花的不足。
南宋政府不思收复失地,只想议和偏安,妇女虽无参政议政的权利,却也不乏政治讽喻诗。朱淑真的《牡丹》“莫把倾国比颜色,从来家国为伊亡”,由咏牡丹联想到美人,联想到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前途和命运,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的忧伤,因而超出了咏物诗,突出了忧国情怀;她的咏史诗,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对时局的瞩目,显示了一个有才志女子的襟怀与抱负,如《贾生》“文帝为君固有余,岂容流涕复长吁。单于可系非长策,表饵陈来计已疏”(11),一反以前咏贾谊的“怀才不遇”,而认为贾谊建议文帝以和亲手段软化、引诱匈奴计策不可取,表现了对投降主和派的婉讽。
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借古讽今,表面上嘲讽唐明皇,实际是对北宋政府的腐败进行讽刺和规劝,“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何为出战即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12)”(其一),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控诉和谴责;“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13)”(其二),并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诫,简策汗青今具在(12)”(其一);《题八咏楼》满怀爱国激情盛赞八咏楼的雄壮气势,《夜发严滩》感时伤逝,揭露投降派卑怯自私的丑态;《夏日绝句》更是借赞颂“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来鞭挞偏安江左的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政策,讽刺节节南逃的统治者;而残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则哀叹“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政策下,多的是享乐的投降派,而缺少忧国抗战派;《咏史诗》“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通过历史的回顾,表现了对金贵族所扶持的伪楚、伪齐傀儡政权的鄙夷与嘲讽。她还有跳出封建妇女的狭小天地,直接发表对社会、政治见解的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直接参与当时的政治事件——排斥元祐党事件。
总之,不能参加政治活动、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妇女,却能表现对国事的关注,她们的诗歌流露了强烈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这是难能可贵。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激化的宋代,出现大量的丧乱诗,这可以说是宋才女诗的一大特色。这些诗不只是客观描写,且笔带感情,关注自身也同情惨遭丧乱的人们,揭示败亡的原因,控诉制造导致丧乱的统治阶级,从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人民性,形成沉郁悲愤的风格。
宋代有很多女子亲身感受国破家亡之痛,并一系于诗歌。既有民间女子,也有不幸的宫廷女子。前者如靖康元年 (1126)登州南阳驿妇人有《留题》一诗曰:“流落南来自可嗟,避人不敢御铅华。却怜当日莺莺事,独立春风雾鬓斜。(14)”;姑苏钱氏《归乡题壁》序曰“予吴人也,世本良家子。顷因丧乱,父母以妻里人朱横……横竟疫于瘴乡 (岭右)。无以自处。因携其遗孤以归故乡。在道路历艰虞,仅四十日矣。昨暮抵此,以风急未能济,舟城下,夜久不寐,有西风飒然而来,皓月皎然窥人。斯时也,况羁旅乎!晓登湖望亭,睹江山如故,不觉有所伤感然,因吐其胸中,书于壁间(15)”;越娘口占诗曰:“欲说当时事,君应不喜闻。军兵交战地,骨血践成尘”“兵革常盈耳,高低孰保身?变形归越国,中道值凶人(16)”,借南唐灭亡之恨写宋亡之痛。宫人王清惠有《送水云归吴》《李陵台和汪水云韵》、《捣衣诗呈水云》、《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陈真淑、何凤仪等十三个宫女都有《送水云归吴》(17)同题的诗,表现亡国悲伤和对故乡的思念。主要有以下内容:
由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和最终的王室更替,大量女性被掳,表现爱国思乡之情诗歌尤多。《宋诗纪事》(卷 87年版第 2111页)载杜氏妇《北行作》“江淮幼女别乡闾,好似明妃远嫁无。默默一心归故国,区区千里逐狂夫。慵拈箫管吹羌笛,嫩系罗裙舞鹧鸪。多少眼前悲泣事,不如花柳旧江都”,表现了被掳北行中对家乡故国的眷恋;陶九成的《宫词十五首》之“北去迁河漠,诚心畏从行。不知当日死,头白苦为生”(18)异国亡奴的生活真是生不如死。而逃亡江南的北方人民,他们也在思念失去的家园。如鄱阳妇人的《建炎初题黄连步接官亭壁》“故里萧条一望间,此身漂泊叹空还。感时有恨无人说,愁敛双蛾对暮山”(《宋诗纪事》187卷 2113页)。
战争的灾难对于女性是双重的,不仅家破人亡,甚至难免辱身,于此宋代妇女多是以死抗争。烈死的既有民间女子如节妇王氏:1276年春,王氏在青枫岭乘看守不备,破指以血将《题青松岭》诗写于山石之上,然后投崖而死。记载更多的是宫廷的后妃宫女和贵族女子。据《西湖志余》载:至元十一年丙子二月,伯颜以宋谢、全两后以下北去。五月二日,抵上都朝见。十二日夜,宋宫人陈氏、朱氏与二小姬,沐浴整衣,焚香缢死。朱氏遗四言诗于袖中。朱氏《袖中遗诗》“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一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被俘的有朱皇后,在押送途中,金人强令陪饮,她以死抗拒,不肯受辱,最后忠烈殉国,年仅 20岁。其《怨歌》二首,“幼富贵兮厌绮罗,长入宫兮奉尊王。今委顿兮流落异乡,嗟造物兮速死为强”也是简明扼要地表现了朱皇后的一生,表达以死殉国的坚强决心,充满了骚体诗哀怨、悲愤的情调。这种用血泪和生命写成的饱含激情的爱国诗,可谓上品。
身受国破家亡之恸的妇女,在宁死不辱、以死殉国时,控诉了敌人的暴行,也表现了对统治者腐败无能的谴责。
韩希孟在临终前的绝笔《练裙带诗》、《书衣帛诗》中追述了自己的身世,揭露了元兵的暴行是“一方遭虏劫,六族死俄顷”,表达了“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不作绝火燃,愿为死灰冷……借此清江水,葬死全首领”以死殉节的决心,也表达了对“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时世的悲愤。
节妇王氏有《题青松岭》诗,《宋诗纪事》(卷87P2110)作“清风岭”。《东园客谈》载:丞相伯颜平宋,以偏师徇台,台之临海民妇王氏者,美姿容,被掠。千夫长杀其舅姑与夫,而欲私之,妇誓死不可。自念且被污,因阳曰:‘能陴我为舅姑与夫服期月,乃可事君主’,千夫见其不难于死,从所请,乃使俘妇杂守之。师还,挈行至嵊,过清风岭,妇仰天窃叹曰:‘吾知所以死矣!’即齿拇指出血,写口占诗于崖石上,写毕,投崖下以死。诗曰:“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夫面不知何日见,此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偷频滴,一片愁眉锁未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诗中抒发了夫亡姑死后极度悲哀之情,表现了对南宋当政者苟安昏庸,致使敌人长驱直入、人民饱受劫难虐杀家破人亡的强烈谴责。
宋代女子虽然多养在深闺,妇女幽闭在深深庭院,偶尔也有机会出游,朱淑真诗曰“邻姬约我踏青游”即是明证。杭州新城人林杜娘的《游碧沼胜居》诗“幽谷泉声冷,鸟啼僧定深。好花从古砌,寒瀑发高岑。游客陆鸿渐,居人支道林。欲归青嶂去,临去复沉吟”(20),面对幽美的大自然流连忘返;鲍娘的《题兑溪驿》简练勾勒出一幅兑溪驿的自然奇景:水作三道成彡形,雾气蒸腾,彩翠成岚,表现了作者的激动心情;卢氏写寒食的残句,“田舍辘轳出短墙,村落秋千挂高树”表现的山村景象;魏夫人有不少游乐诗。
朱淑真极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她以写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篇很多,为我们展现了四季风光、万紫千红的各色自然景物。她有一系列写景纪游诗,如《对景漫成》就描写了半窗残阳、竹径池亭、如丹枫叶、夕阳归鸿四幅风景画;《清明游饮少湖庄》是旅游和宴饮的纪行诗,叙事与写景,兴盛与衰减互换,显得不单调,诗味也较浓;《舟行即事七首》虽然内涵复杂,但一路上画軻、江亭、水波、远山、白云层出不穷,风物不凡,意境开阔,触目皆是胜景。
总之,这些诗展示了女性从深深庭院的狭小圈子中,偶及风光无限广阔大自然时的愉悦,通过细腻的感受力和丰富的表现力、高雅的鉴赏力展现了女性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讴歌。
女性的咏史诗表现了一定的政治眼光、远见,不仅不让须眉,甚至超过男子让他们自愧不如。
魏完魏夫人《虞美人》比较恰当的给项羽和虞姬做了评价。“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灰烬灭。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因为杀降兵、火烧阿房宫、杀义帝等不仁不义之行,指出项羽霸业“非天亡”,尤其对火烧阿房宫的议论,很有见地。而“滔滔逝水流今古,汉楚兴亡两邱土”,表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洞察力,与热衷于功名利禄、争夺倾轧的士大夫相比,高出一筹。全诗高瞻远瞩,透过历史,擒住本质,是一首不让须眉的好诗。朱淑咏史十首,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显示了一个有才志女子的襟怀与抱负。李清照的咏史诗也多是关注现实,所咏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以反衬现实的投降苟和派的懦弱无能,多借古喻今充满爱国赤诚。
咏物诗也是多有寄托,“物物而不物于物”,连倩女的《题竹帘》“绿筠劈破条条直,红线经回眼眼奇。为爱如花成片段,致令直节有参差"(《宋诗纪事》卷87P2104页),富有哲理和深刻的寓意。朱淑真的《牡丹》“莫把倾城比颜色,从来家国为伊亡”,联想到偏安小朝廷的前途和命运,突出了忧国之情;其《夏萤》“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着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全诗主要刻画萤火虫的形象,最后写得儿童用它照亮读书,富有童趣,亦不乏激励感。其《白菊》借菊花的耐寒、不媚俗,表现自己高尚、纯洁的品格;《咏桂四首》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桂花的不同感受,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襟怀志趣,《堂下岩桂秋晚未开作诗促之》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善良的心愿,暗寓自己莫虚度青春时光;《雪二首》精心捕捉雪中梅迎风怒放的景观,表示了对不畏冰霜严寒梅花的礼赞。
刘元载妻的《早梅》是一首寓言诗,表面上吟咏早梅,实际上是说早梅的不同境遇,借“北枝”喻其子孱弱,婉转托兴请居高位而有权威者不要摧残她的儿子,是所谓的“哀子无立”的“三英诗”之一。刘元载妻委婉托寓规劝当权者护其子,其胆识才智令人感佩。全诗咏物托志,化用典故,无斧凿之痕,内藏风骨,刚柔相济。
黄淑寡居后,族人意欲让其改嫁,她写《咏竹》“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诗以见志,赫然可见《三国演义》中的夏侯女的自誓。
崔婆《临终偈》“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著鞋袜,脚踏莲花步步生。”○21。曹文姬《送春》“仙家无夏亦无秋,红日清风满翠楼。况有碧霄归路稳,可能同驾五云游”和《梅仙山》“鹤驭云骈去不还,乱云深处旧仙坛。堑开天外长生地,炼出人间不死丹”(22),表现了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于本大妻《得仙诗》“醉舞狂歌踏落花,绿萝裙带有丹砂。往来城市买山药,那个西山是我家”(23)据载:本大,故姓许,旌阳族也,得仙术,又变姓名,夫妇偕隐西山下,类似于嵇康的隐居体道。
何师韫的《失假山偈》“片石亡来岁月深,昔时寻觅到而今。元来只在家山里,枉费功夫别处寻”○24,有《自题嫩愚室》诗),《抚州府志》:何氏喜浮屠教,遍阅华严诸经,一日偕夫往白杨山作此诗,与宋尼的得道诗《寻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样,阐发了“道不远人”、不应“道在迩而求诸远”的禅理,后诗将理趣与悟道后的禅悦有机结合,生动传神,极富感情。
朱淑真也有“以议论为诗”、追求理趣的诗作,如《秋深偶作》;“生杀循环本自然,可堪肃肃出乎天。休嗟物理易凋瘁,好看西成报有年”,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直接议论而不板滞;也有的寓议论于形象中,如她的《月台》借登临月台的瞬间感受,表现诗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人生真谛的思考。理趣浓厚的诗还有《堂下岩桂秋晚未开作诗促之》“不是地寒偏放晚,定知花好故开迟”、《咏桂四首》之四“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同禀秋清在一时”,一正一反,富有辩证性。
陈述古女为晋宁军判官李生妻,有二首《题小雁屏》,《夷坚志乙志》卷 3载:“部使者知李生之妻工诗,以所藏小雁屏从之求题品。妇自作黄鲁直小楷细书两绝句,清绝洒落,不必真见画也。”“蓼淡芦敧曲水通,几双容与对西风。扁舟阻向江乡去,却喜相逢一枕中。”“曲屏谁画小潇湘。雁落秋风蓼半黄。云澹雨疏孤屿远。会令清梦到高唐。”两篇清绝洒落如是。不必真见画也○25。
李氏女《弹琴》“昔年常笑卓文君,豈信丝桐解悟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原是不由人”,琴艺高、悟性高,表现力更强,对爱情佳话的不同态度,对自己心情的捕捉和准确把握,由古及今、由物及情、由过去的“常笑”到当下的因理解而致的共鸣,活画出一个初恋少女细腻深沉的感情。
三姑的《琴歌》《赠世人》《赠王奉职》《戏赠》等借鬼神来表现女性的智慧艺术(26)。
杨皇后颇懂诗词,写有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集一部,由理宗书写取名为《杨太后宫词》,共 50首。今淳安里商乡杨家村保存的《弘农杨氏宗谱》,刻录有杨皇后诗作 30首。她的《宫词》“思贤梦寝过商宗,右武崇儒汉道隆。总览权纲术治理,群臣臧否疏屏风”政治意味颇浓,表明了她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理想,正是她治理国事的生活写照。她的书法也很好,书写的《道德经》至今还在,行家赞她的书法是“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
杨妹子,宋宁宗恭圣皇后妹,马河中远进御及赐贵戚画,宁宗每命杨妹子题署。有杨娃印章。书法类宁宗,以艺文供奉内庭,有题画诗 6首,表现了诗画的鉴赏、表现才华;朱淑真的《答求谱》根据诗题可知诗人洞晓音律,她的《赋小鬟舞五绝》和《代谢人见惠墨竹》对歌舞绘画的才华以及以诗笔艺术表现的高超本领。
曹希蕴《新月》“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谁家宝镜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据《桐江诗话》载:女郎曹希蕴,货诗都下。有人以敲梢交为韵,索赋新月诗,曹赋云云,摹何逊之句也。《漫叟诗话》“希蕴诗虽格韵不高,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云,此语最工”“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竦影上东墙”
龙妻和云姐诗“六年于此报深恩,水国鱼乡是去程。莫谓初婚又相别,都将旧爱与新人”表现了知恩必报的美德(27)。
许氏,虞部之女,方勉妻,《夫犯夜禁代呈郡守郑毅夫》“明时乐事娱诗酒,帝里风光剩占春。况是白衣重得侣,不堪青旆自招人。早知玉漏催三鼓,肯把金貂换百巡。大抵仁人怜气类,免教孤客作囚身”(28)。
封建社会有机会受教育的女性多困在深深庭院中,这些住在幽深闺房的闺媛们,没有男子那种对个人在社会上出处进退做出抉择的权利和在生活扮演多重角色的可能性,她们被定为于家庭里,思维自然也家庭化、伦理化了,创作相应的也以婚姻、恋情以及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的波折变动为圆心,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多愁善感的心理素质围绕私生活鲜明展开。在男性本位的传统社会,对女子“以弱为美”的审美认同,使她们的创作出现惊人的一致,忧郁感伤之情成为跨越时空的主旋律,对男人 (她们的“所天”)的思念和期待、幻想和失望,围绕家庭生活特别是婚姻际遇而生的种种感情,男女之情成为她们创作中最为突出的吟咏对象,因之她们的诗作具有鲜明的私情质素.而宋代女性诗即使是写私情的诗也有所突破,即从“男人与女人”到“女人与女人”如姐妹等人伦情、知交意,“男人与女人”中的男人也有了变化,甚至“社会与女人”。
首先写同性之间的感情。
宋前的人际感情多局限于男女之间 (偶及兄妹的人伦之情如左芬,李氏悼词挽兄),宋代对此有改变。张夫人的《哭魏夫人诗》,陈氏的《送陈邦基母》二首,李鰅大夫妻《谢魏国范夫人》“朝来瑞霭偏祥虚,果见麻姑降陋居。陶令満篱唯有菊,相见四壁但藏书。萧条庭馆门罗雀,冷落杯盘食欠鱼”朱淑真有《得家嫂书》写姑嫂感情。
如姐妹之间的感情,如贾蓬莱《谢姊惠鞋》“弓弯著上无行处,独立花阴看雁行”,“雁行”常用于比喻兄弟姐妹的团聚,此一“著鞋独立”的细节和“看雁行”动作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对姐姐的感谢和思念。官妓周韶凭着自己的机智和诗才而准予落籍,临行前,同为官妓的胡楚与龙靓各赠诗一首,胡楚写道:“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桃与李,强匀颜色待秋风”;龙靓的《送周韶落籍》为“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这两首诗表达了她们对周韶的艳羡和美好祝愿,姐妹之间的相知依恋之情历历可见。
朱淑真的《次韵见赠简吴夫人》“佳篇奖拂还过实,班卫声名岂易伦”,表现了同性间的互相欣赏。(29)
其次男女之情有父女、兄妹的人伦之情。
李氏的《挽兄公择尚书》“久历金门贵,未酬黄金屋。如闻天禄客,抱恨作铭诗”(30);利登的《次琬妹月夕思亲之什追录》,可知利琬出嫁后有《月夕思亲》诗;王安石女的《寄父》“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万恨,依然和泪看黄花”,表达思父思乡之情;朱淑真思念父母之作,如《春日书怀》、《寄大人二首》、《春色有怀》、《寒食咏怀》、《舟行即事七首》、《和前韵见寄二首》等。而陈碧娘的《平元曲寄二弟植与格》和某妇女的《送夫从军》诗反映了战争,表现了对时事的关注。
除此之外,宋女性诗还有以下几类:
(1)写日常生活的诗歌:曹缊《绣鸳鸯》表现了劳动的情况;盼盼的《倦秀有感》虽然主要是述感,但也间接表现了刺绣的辛劳和特点;朱淑真的《围炉》《独坐》《约春游不去二首》刘彤的《寄外》“碧纱窗外一声蝉……无言空拨玉炉烟”都是反映女性的日常生活的诗篇。(2)俳谐诗:苏小娟《答赵倅》微露怨意,不失幽默诙谐。○31《老学庵笔记》: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召还,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以戏之:“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32)杨朴妻《送夫赴召》“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者回断送老头皮”。许将叔母《戏续许将》。(3)言志抒怀诗:朱淑真的《自责》《春日亭上观鱼》《春书偶成》。(4)宴集诗:《宴谢夫人堂》本身就表现女性走出闺房,参与社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虽然也是从一个闺门到另一个闺门(时空由大到小再大)。(5)唱和诗:朱淑真《次韵见赠简吴夫人》、李清照的《分得知字》、谢金莲的《答赵生红梨花诗》,倾诉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墨庄漫录》:芸叟久经谴谪,怏怏不平。尝内集,分题赋诗,其女得蜡烛,有句“莫讶泪频滴,都缘心未灰”(33),利琬和兄利登的唱和诗。(6)应制诗:李清照的 5首帖子诗。(7)节令诗:朱淑真有大量的节令诗,有些从诗题就可以看出,如《元夜三首》《元夜遇雨》《端午》《七夕》《中秋》《中秋值雨》《中秋闻笛》《除夜》《除日》(“炮竹声中腊已残,屠苏酒暖烛花寒”是一首风俗诗)等,是宋代生活风尚的写照。(8)干谒诗、寓言诗:周韶《求落籍》,诗成杭州太守陈述古当即允许她从良了。凭才智和决心干谒成功而自救。方勉之妻许氏《夫犯夜禁代呈郡守郑毅夫》是以诗救了夫君,她还有“匣剑未磨晁错血,已闻刺客杀袁丝”(34)的豪侠之句。(9)军旅诗:统制吴源妻卢氏《送夫赴襄阳》(35),陈碧娘的《平元曲寄二弟植与格》、杨氏妇《送父从军》,程珦妻侯氏程颐母的《闻雁》。
社会发展到宋代,以诗取士的范围较唐代更广,但是作为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及各种社会活动权利的宋代女性,以诗文叩响仕途之门是不可能拥有的向往,只能感叹“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于是她们的舞文弄墨自然较少实用色彩和向外部世界扩张、进取的意味,大多时候主要是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求得一种精神上的平衡与安慰,因而其创作自我遣怀的成分较浓。也许是由于宋代的特殊性吧,民族矛盾的恼人风暴刮进了她们的深深庭院,使她们由内向外,由注重自身转而关注社会现实,从朝廷到乡村,由柔婉到豪壮,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女性的才华和对社会人生的关心,确如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只要一有机会,就会不减须眉,给点阳光就灿烂,一丝风儿就高飞,尤其在民族矛盾激烈的宋代,由上可见,那些认为女性诗题材狭窄、风格柔弱的“私情”“悲情”评价是不客观的,其实宋代女性诗人以其高超的才华,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注释
①③、⑧、 (18)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P211,P171,158 P213.
②⑨郑光仪.历代才女诗鉴赏辞典[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④⑤⑥⑦⑩ (11) (12) (13) (29)张显成,李良镕编注,李清照朱淑真诗词合注,巴蜀书社 1999年版 p205,P187,153,237,180,222,28,30,276.
(14) (15) (16) (12) (22) (26) (27)《宋诗纪事续补》卷 27,1152页,卷 27、P1164;卷29P127,P1162、P1126,P1154,卷 29P1243;卷 29P1245.
(17) (19) (20) (23) (24) (28) (30) (13) (32) (33) (34) (35)《宋诗纪事》卷 84 P2029-2032;卷87P2111;P2105,P2108,P2101;卷 87 2086页,卷 87 2087页;卷87P2089,卷 87P2084,卷 87P2093,卷 87P2086,卷 87P2086.
[1]郑光仪.历代才女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2]张显成.李清照朱淑真诗词合注李良镕编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9.
[3]清厉鶚.宋诗纪事 (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I207.22
A
1008-4614-(2010)05-0043-06
*本文为广东省“十一五”社科规划资助项目 (09GJ-04)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及广东惠州学院校立重点项目C209·0305的阶段性成果。
2010-09-08
杨林夕(1971-),女,湖南岳阳人,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