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图书馆
〔山东省济南市 250300〕
宋军风*
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文献资料来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等重要职能[1],这早已为图书馆界所认同。而其中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尤以高校图书馆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生读者均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大学时期所接受的文献信息资源对他们世界观的最终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笔者不揣谫陋,拟对高校图书馆中历史类文献的教化作用及其采访策略作一探索,也许会收到警鉴之效。
高校图书馆系统中,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设置需要不同的图书资源配置,大致分为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农医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等各类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在进行文献采访工作时各有侧重,在数量、语种、载体类型以及内容深度上千差万别。但笔者认为,有一类文献是各类高校图书馆在采选文献时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历史类文献。
梁启超曾说过:“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2]一部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史。中国历史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传统道德。不论古代、近代或现代,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比如,古代的苏武、张骞、岳飞、文天祥,近代的林则徐、谭嗣同,现代的江姐、董存瑞等,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篇章。故而鲁迅先生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如今,“中国的脊梁”们在国民心目中的影响已经随着他们所处时代的渐行渐远而越来越小,尤其是对成长于和平而优裕环境下的校园新一代而言。而要使他们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则必须从历史类文献资料中汲取爱国主义的营养。此外,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数不清的文物瑰宝,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我们在惊叹祖先勤劳与聪慧的同时,不禁会受到强烈而无形的精神感染,虔诚的景仰与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
历史类文献知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渊薮,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文化修养。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涵养,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目卒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4]人文素养可以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掌握生活的智慧与艺术。而基本的历史常识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一个对自己祖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如何运筹帷幄于政治风云与经济建设中?正如西方哲学家西塞罗所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培根亦云:“读史使人明智。”[5]故而我们说,历史学可以促使人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情操上发育为一个健全成熟的人。在历史里,我们读遍了历代家国的盛衰兴亡,阅尽了无数人物的生死荣辱,看惯了多少事件的血雨腥风,自然就有一种理智、彻悟、澹定、通达。这些优秀品质会帮助人们在人生旅途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在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提高,而且还要在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历史知识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着实不容小觑。
历史学内容包罗万象,融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炉,不同专业门类的学生大都能在历史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加之每个中国人对自己祖先漫长曲折的嬗变历程、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总会有一种天然的、割不断的脐带联系。因此,在艰涩难懂的研究型历史专著之外,以帝王身世、国宝之谜、宫廷政变、历史奇案等为内容的历史类通俗读物总会以一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拥有相当一部分读者群。他们会在扣人心弦、惊险离奇的史实传闻中,在丝丝相扣、严谨冷峻的逻辑推理中,在炳炳麟麟、云谲波诡的泼墨行文中,在享受俗文化消闲的同时登上雅的殿堂,收获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启迪了睿智、丰富了人生。
由此可见,历史类文献资料所起的独特的教化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在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追求经济效益无可非议,但切不可因为历史学科不能带来直接现实的经济效益就对其置若罔闻。须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文底蕴、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毫无捷径可寻。而在这项工程里,作为文化传播重要阵地的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
美国图书馆学家陶伯(M aurice F.Tauber)指出:“图书采访乃是一门结合了侦察员、外交家及商人三方面的艺术。”[6]此言洵非虚语。图书采访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公关意识、敏锐的应变能力,更需要渊博的学识。
对于没有历史专业设置的高校图书馆而言,采访人员在进行文献采访时可以采选一些浅显易懂的历史类通俗读物。虽然以此为其命名,但并不意味着此类图书没有学术价值,恰巧相反,历史学是一门求真、求实、学风严谨的古老学科,历史类图书不论是通俗读物或学术著作均容不得半句虚言。之所以把某些图书归为通俗读物之类,只是意味着该书行文的字里行间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主题内容亦不过分偏僻而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罢了。图书馆采访人员在采访这类图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经济性原则
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图书出版发行业迅猛发展,2009年国内出版社已发展到六百多家,民营图书企业已达两千多家,使得图书出版数量节节攀高,每年出版的中文图书约有十几万种,其中社科类图书近两万种,历史类通俗读物即孕育其中,数目亦不可谓不小。而针对服务对象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藏书体系,是各类图书馆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各类院校专业图书文献的采访与其他类图书文献的采访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需要合理确定各类图书入藏比例;加之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用于图书馆购书的经费普遍不足,致使各类图书馆不可能对每年出版的历史类通俗读物悉数尽采。面对品种如此繁多的出版物,如何进行选购是每个采访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另外,历史类通俗读物与学术著作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发行量的大小。因为历史学术著作较为精深、读者较少,因而发行量不大。而历史类通俗读物则不然,据有相当的阅读市场,一些出版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将许多图书或低水平重复出版,或拼凑而成,导致出现同一历史人物的传记有多个出版社出版,同一主题内容的图书不下几种甚至几十种版本的现象。这就要求采访人员本着经济性原则,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图书版本比较鉴别,选取其中一两种有代表性的图书加以采购,并严格控制复本量,既节约了图书经费,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2.质量第一原则
当前,图书出版市场鱼龙混杂,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低水平重复出版图书仅仅意味着纸张资源与采访人员精力的浪费,还不是根本利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图书出版商与编者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打着历史读物的幌子,对图书内容胡编乱造、信口雌黄,这种图书不仅歪曲了历史真实,散布了大量的错误信息、有害信息,而且造成读者对历史的误读,无形中制造了许多文化陷阱。更有甚者,有些历史类图书为了迎合某些读者的口味,不仅在图书取名上过分媚俗,而且在图书内容上趣味低级而沦于下流。这些图书是对历史的亵渎,对文明的践踏,对读者的诳骗!优控知识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一重任就落在采访人员的肩上。采访人员应严把进书质量关,不能单纯地从书名上判断图书质量的优劣,坚决杜绝此类图书进入高校图书馆从而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而克服这一困难的最好做法是通过参加全国书展或到图书比较集中、齐全的专门书店进行图书现场采购,这样就可以较为仔细地审阅图书内容,看着样本逐本进行挑选。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高品质的历史类通俗读物,才能切实发挥它们的教化作用。
3.统筹规划原则
不仅仅整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需要高屋建瓴地从总体上进行合理配置,各个学科内部也需要统筹规划。因为每个学科均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科分支,这也要求在进行图书采访工作时权衡兼顾。一般而言,适合非历史专业大学生阅读的通俗读物大致可分为历史人物传记类、历史小说类、考古文化类及其他历史通俗读物类。图书采访人员可在每个领域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图书加以选购,使得所采购的图书涉及的知识面比较齐全,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另外,采访人员还应结合本校本馆的学科特点、馆藏重点进行取舍,如建筑院校与艺术院校不妨可以多采选一些与古代建筑、雕塑、壁画有关的考古类图书,农医类院校则可以选购一些古代农学家、医学家的著作。这既是对馆藏资源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开阔了该专业领域大学生的视野。
对于设置历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图书馆而言,由于更多非历史专业学科的存在,所以上述历史通俗读物自然也在选购之列,以满足非历史专业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样,采访历史通俗读物的上述原则也需要遵循,切不可掉以轻心。而在采访历史专业文献方面,因为历史学术著作较为精深,致使文献采访的学术性要求很高,故而应采取以下策略:
1.设置历史学科采访专职人员
目前,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科专家制度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模式,其设置方式不同,角色定位亦有差别。但笔者以为,无论学科专家以何种方式管理与服务,学科专家应是其首要任职资格条件,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咨询服务的层面,尤其是对于古老而又精深的历史学科而言。很多综合性高校的历史专业属本院校的特色专业、重点学科,这就有必要设立历史学科采访专职人员,专门从事历史学科的文献资源采访工作。历史学科采访专职人员应具有多年学习历史、直接参与科研的体验,非常明了历史学科的发展动向,在历史学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唯有如此,在进行采访工作时才能准确把握学术前沿,使得采访到的图书质量高、针对性强。此外,图书馆的历史学科专家还应定期与历史专业师生进行交流、沟通,或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软件与师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掌握他们对图书需求的脉动,听取他们对历史学科资源建设和图书馆服务的意见,而后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作为采访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实现采访工作与教学、科研的良好互动,切实发挥其在图书馆与该专业院系之间的桥梁作用,使采访工作如有水之源,显示出勃勃生机。
2.确定历史学科核心出版社
1934年,英国图书馆学家布拉德福 (S.C.Brad ford)提出,某学科的大量文献相对地集中在少量的杂志上(核心区),而剩余的文献则依次分散在其他大量相关杂志上(非核心区);核心区期刊与各个非核心区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相等,呈 1:a:a2的关系[7]。这一测定期刊文献的布拉德福定律常被业内人士借鉴用来确定图书文献的出版社情况[8]。据该定律原理,某一学科的文献出版社存在着相对集中与分散,即从核心区向非核心区递减分布的态势,也就是说,某些出版社对某一学科而言,文献信息含量较大、文献利用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广泛,那么这些出版社就可以说是该学科的核心出版社。设有历史专业的高校图书馆,可以统计近年来入藏的历史研究文献所属出版社状况,按其图书被收藏的数量进行排名,取前几位出版社作为历史学科核心出版社。在采访历史文献时,重点采访这些核心出版社的图书可以事半功倍、优中选优。此外,选择图书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时,除了综合考虑图书供应商的实力、信誉、服务等因素之外,还要查看与其有商务往来的出版社是否包括本馆所测定的历史学科核心出版社,可为提高历史文献的采全率、采准率奠定良好的开端。
3.统筹规划史学文献资源建设
不论何种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均为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学科尤为明显。要做好史学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备齐的是各类正史图书、典制体图书以及工具书,这是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展开的前提条件。虽然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大部头的历史古籍都有了电子版,如“四库全书”、“二十五史”等,给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带来了检索上的极大方便,但由于电子图书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与不实信息,而专业学术论文要求引用必须规范、严谨,所以不论何时,纸质印刷型文献是不会被电子图书完全取代的,1982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提出的“图书馆消亡论”是站不住脚的,图书馆不会成为新世纪的恐龙。其次,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用户可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等不同层次,需求相对较为复杂,必须分层次确定文献采访策略,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文献。如各类教学用书、史学研究入门的理论著作等,是本科生与教师教学所需,而各类专题研究成果则是硕士生、博士生进一步进行历史研究的需要,要下大力气采访。要做到采齐采全是很难的,但至少应保障名家的著作、核心出版社的发行物。总之,必须系统搜集、长期跟踪历史学科的出版发行信息并及时采选,以实现图书馆史学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配置电子数据库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数据库以其海量性、时效性、便捷性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高校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历史学科的学术前沿、各自专题研究的现状等情况,这就要求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读者需求合理配置各种电子数据库,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由于此类非印刷型文献的所需金额相对较大,其采购过程需要更加严谨与科学。各高校图书馆在配置电子数据库时,应根据本校本馆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遵循择优选用的原则,如在购买某个数据库时,先进行试用,再对师生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反馈意见,然后决定是否购买,使之真正成为馆藏图书的有效补充,加快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向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5.与兄弟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普遍展开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图书馆走协作采访之路、实现资源共享是当今馆藏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任何一个图书馆单凭自己有限的馆藏来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是无法想象的,传统封闭式文献资源建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设有历史学科的高校图书馆,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兄弟院校图书馆的协调采访与合作,明确重点分工进行采访,同时相互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送等保障性服务。这样,参加协作的图书馆其馆藏均纳入统一的历史学馆藏体系当中,形成馆藏资源优势互补的态势,不仅有利于历史研究人员查漏补缺,而且有效地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建共享。
1876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Eliot)曾经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9]的确,没有了心脏的跳动,大学便成了空壳。而采访工作则是维持心脏跳动的动脉,没有了动脉来传输营养与血液,心脏便失去了动力之源。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采访机制,不断调整、改进采访手段与方法,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1]高波,吴慰慈.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影响 [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3):6~12.
[2]梁启超.中国之旧史学 [M]//书林.梁启超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107~111.
[3]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M]//鲁迅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第 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17~119.
[4]孟子.尽心章句上 [M]//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301~323.
[5](英)培根 .论读书 [M]//乌尔沁 ,译 .培根人生随笔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91~192.
[6]张践明.图书采购招标之思考 [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112~114.
[7]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1.
[8]蔡迎春.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核心书目及核心出版社的测定 [J].图书馆杂志,2009,28(1):4~9.
[9]SHERA J H.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M].New York:Becker and Hayes,197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