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上京纪行诗探寻张垣地域的历史文化
——上京纪行诗吟咏张家口地区驿站诗篇探析

2010-04-10 20:30耿光华刘宏英
关键词:云州赤城上京

耿光华,刘宏英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从元代上京纪行诗探寻张垣地域的历史文化
——上京纪行诗吟咏张家口地区驿站诗篇探析

耿光华,刘宏英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元代两都巡幸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上京纪行诗。往返上京途中诗人们吟咏出许多优美诗篇,浓郁的自然风光与地方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本色地表现出一些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描写张家口地区上京纪行诗的分析,可追溯张家口龙门、赤城、独石等地域名称的历史文化渊源,见证张垣地理山川奇特的风貌,探寻历史悠久的赤城温泉与道教圣地金阁山的古风遗韵和神秘内涵,从而更深入领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元代;上京纪行诗;张家口;赤城;历史文化

元代上京纪行诗来源于当时的两都巡幸制,元朝统治者为了适应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上都和大都两个都城,大都为首都(即北京),上都为夏都(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两都巡幸制确立之后,每年阴历三四月间,皇帝便带领诸王、嫔妃、公主、驸马和文武百官,前往上都处理日常政务、避暑度夏,谓之“清暑”,九、十月间再返回大都。往返于两都的巡幸已成为元朝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由此也为文坛带来了巨大影响。因巡幸期间,皇帝在上都居住达半年之久,路途单程也要20天左右,随驾人员,分官扈从各司其职。而其中文职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诗文家,在扈从北行过程中,他们以新异的眼光心态目睹了巡幸中宏大的规模仪式,浏览了沿途奇异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异域独特的风貌激发了诗人无限情思,于是挥翰染墨倾泻心泉,创造了大量的途中纪行诗和上都风情诗,这种文人的扈从观光、巡游和朝觐直接导致了上京纪行诗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元人上京纪行诗中吟咏最多的是来往于两都之间驿路上各个驿站的风物景致。当时途径张家口地区的驿站主要有:怀来驿、雕窝(也作雕窠)驿、龙门驿、赤城驿,在此留有许多诗人的歌赋佳句,从中可透视张家口的秀美山川、古风遗韵。本文主要对描写张家口各驿站的上京纪行诗做些分析,以了解张家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并从其中探寻张垣地域名称的文化渊源。

在上京途中经过张家口东北部的“龙门驿”时,诗人们留下了很多作品。当时去往上京之路,有两个地方称作“龙门”。一个位于辇路上,即龙门所,是赤城县龙门所镇镇治,另一个是驿路上的龙门驿,今名龙关,是赤城县龙关镇镇治。

龙门驿所在龙门镇,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成望云县,隶属于云州。此地为何称为龙门,据文献《明统一志》卷五记载:“龙门山……两山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塞外诸水出其下,故又名龙门峡。”[1][P7201]龙门两岸山势陡峭,高耸入云,山下水流湍急,给过往行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元上京纪行诗中,歌咏龙门独特景色的诗篇就有许多。如马祖常的《龙门》一诗:“万壑奔流一峡开,君王岁岁御龙来。人间尘土常相隔,天上星辰到此回。草木四时承午日,风云半夜来春雷。自惭曾奏长门赋,跋马彷徨念暴鳃。”[2][P564]诗中描绘,眼前的“龙门”可谓上天赐予当地的一道天门,那千万条激流冲开山体,在峡谷中奔腾流淌,犹如神斧凿开的天堑。天上帝王年年要驾驭神龙来此巡视,银河中的星辰也要从这里往返穿梭。这是多么壮观雄奇的自然景观。周伯琦也写了一首《龙门》诗:“两山屹立地望尊,天作上京之南门。雷雨低垂银汉近,蛟龙出没碧涛翻。曾厓云合泉声冷,阴壑冰森昼影昏。自是职方形势大,祝融太白播篱藩。”[3]P509]此诗前两句:概括了龙门雄伟的气势,两山高高耸立,陡峭的岩壁,如同上天所设的上京途中的山门。中间四句:将龙门的雷雨、水流、乌云形容的无比绝妙,写出了赤城地区特殊的物候特征。一旦暴雨来临乌云密布就像天上银河直泻下来,山壑间的惊涛骇浪好似蛟龙在峡谷中出没翻腾。这里形象地用“银汉”比喻雷雨来势的急和猛,用“蛟龙”比喻波涛汹涌的洪水。乌云密布暗合泉水之声令人不寒而栗,两山沟壑之中高耸的峭壁悬崖即使是白昼也显得阴森而昏暗。龙门山高水险,气候变幻无常,真是一幅自然界鬼斧神工的大手笔。元人胡助曾在自己的《龙门》诗这样形容:“龙门两岸倚霄汉,禹凿神功壮九围”。[4][P72]由此,不难想象当时龙门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些诗歌也为龙门的地域名称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龙门既有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又有诗人们的倾心讴歌,可见龙门的名称历史悠久来历不凡。

在与龙门驿大致平行于一条线上,还有一个“鵰窝驿”(也作鵰窠)。鵰窝在西,龙门在东,两驿站其间相距约四十五里。元人北行,大多经由龙门驿,从上都南返则一般走鵰窝。鵰窝今名雕鹗,是赤城县的一个乡。在鵰窝西约一里处,有鵰窝岩。据考察当地人说,鵰窝岩上有个鵰窝,曾住着一大一小两只鵰鹰。后来两只鵰鹰飞走了分别落在两个地方,大的落脚地称大鵰窝,小的落脚地叫小鵰窝。所以现在有两个鵰窝,元代的驿站鵰窝是今天的大鵰鹗。龙门和鵰窝在元代都是比较繁忙的驿站,《永乐大典》记载:“中书平章政事合伯、参政耿仁、参议秃烈羊阿等奏:臣等与兀良哈觛阿合马等议,木八剌沙所言达达四站等事。榆林站元佥一千二百七十户。洪赞、鵰窝、独石等三站,每站止佥八百户。今自西川、拓跋、河西等处来使皆由此三站,若比榆林站户之上,又增八十户,每站一千三百五十户。三站总计五千四百户,方为得宜。”[5][P7201]从这段文献来看,鵰窝每年不仅要供应随从皇帝两都巡幸的客人,还要满足从西川、拓跋、河西的来使,工作量很大。无怪乎这些官吏要上奏皇帝,增加这里的站户。

另外值得探寻的还有“赤城驿”,现在仍然叫赤城,是张家口赤城县的县城。赤城驿是驿道中段的一个较大的驿站。赤城驿的东边,是绵延起伏的山峦,山脉中由于富含铁和丹砂故呈红色也叫赤城山。每当清晨太阳冉冉升起,霞辉山峦交相辉映,城邑随之被浸染得又亮又红,故而名曰霞城,又叫赤城。赤城的这一壮丽景色被途经这里的文人们津津乐道,为此流传着不少名诗佳句,如胡助在《赤城》一诗曾这样解释山城之名:“山石似丹垩,赤城因得名。”[6][P15]大山之中山石呈现丹红颜色,“赤”成为这座山城的主要标志。黄溍的《赤城》诗如此描述:“鸡鸣秣吾马,晚饭山中行。何以慰旅怀,赤城有嘉名。滩长石齿齿,树细风泠泠。时见岩壁间,粲若丹砂明。温泉发其阳,撝诃勤百灵。前峰指金阁,真境标殊庭。白道人迹稀,青崖云气生。信美无少留,缅焉起深情。”[7][P231]诗中描写作者鸡鸣便起身颠簸在上京途中,行走山中天色渐晚,人马疲惫不堪,可聊感欣慰的是来到了富有嘉名的赤城,疲劳消解,心情豁然,忽被眼前的一片北国异域风情所惊异。诗歌第5至8句形象地描摹了赤城的山川风貌:陡峭的岩壁、嶙峋的石滩、细树丛林、飒飒凉风;最感奇特的是崖壁间闪烁着红色晶亮的光彩,如同丹砂般粲然明亮,红色的山脉甚是少见。9至12句诗歌展现了两处风景胜地:一道罕见的温泉,热气蒸腾,周围树丛百灵欢呼雀跃。这真是一个优美的自然胜境,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所说的“温泉”,也是赤城独特而罕见的一道奇观,诗人们不仅称颂而且享受着这独特的自然之景。“温泉发其阳,撝诃勤百灵”[7]温泉,当地人称作汤泉。据《畿辅通志》卷二十四记载:“汤泉河,在赤城县西,源出西山,东流至城西南。合水泉河又东,合东河。其水泉河,源出赤城县西北二堡子,南流而入汤泉。”[8][P526]关于温泉的由来,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天上有12个太阳炙烤大地,一个叫二郎的小伙子力大无穷,担起12座大山追撵太阳。追上一个就用大山压住,当剩最后一个太阳时,勇敢的二郎累死了,于是天上就剩下如今这一个太阳了。而那11个太阳其中一个就压在赤城,底下的泉水被太阳烤热,就成了现在的温泉。温泉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渔阳之北有汤泉”。由此可见赤城温泉历史悠久。所以,温泉成为赤城的又一胜地。温泉所处位置海拔942米,全年最高气温20度,最低气温零下12度,昼夜温差12度。暖泉出水温度68度。真可谓取暖不用煤,纳凉不用扇,峦青岭翠,绿树蓊郁,天然空调,享用不尽。元代那些上京扈从的官吏们,到了赤城,宁愿绕道,也要到温泉沐浴,甚至对朝廷的禁令都无所顾及,可见温泉之水对达官贵人强烈的吸引力。据《永乐大典》记载,来往使臣和僧人,为了“添要分例”,也为了到温泉洗澡娱乐,往往驰骋驿站“住几日不起”,还强行骑好马,吃首思,真是“好生骚扰”[5]。这个天然汤泉目前依然是赤城的胜景,并为当地人民谋来福利,出水充足的天然温泉分为总泉、眼泉、胃泉、平泉、气管炎泉、冷泉6个泉,由于出落地区水温高低和所含化学物质各不相同,所以分为治疗皮肤病、胃病、眼病、呼吸道及风寒性疾病的不同的疗养区域。用温泉水洗浴,成为当地人民的极大享受。如今这里已成为度假的福地,旅游的天堂。随着环京津战略的实施,县政府将加大引资开发力度,并对基础设施、环境美化等诸方面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届时,赤城温泉度假村将以全新的面貌和更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

诗中的“前峰指金阁,真境标殊庭”是另一处名胜之地。所谓“金阁”,指的是著名道教圣地金阁山。这里是元代道教大师洞明真人祁志诚修炼之地,祁志诚,字信甫,山西阳翟人,是丘处机的弟子。当年,中原道教宗师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一路北上,历时3年,终于抵达成吉思汗的行营,为成吉思汗讲授长生之术和治国之道。这次西域之行,陪伴丘处机的有他的18位弟子,其中之一就是祁志诚。1250年,祁志诚来到云州定居。从此金阁山就成了祁志诚修炼居住的地方。所以诗云:“白道人迹稀,青崖云气生。”在清泉茂树,云雾缭绕的山峦之中矗立的仙人隐所更使此地成为了一处人间仙境。

从赤城驿北行三十里处是云州驿,现在仍然称为云州,是赤城县的一个镇。云州驿在元代属于上都路,云州城方圆三里多,有两个城门。到了这里北方草原民族的居住标志毡帐便进入人们视野,并成为行人选择投宿的目标。上京纪行诗也形象地记录了这种景观。“毡房联涧曲,土屋覆山椒。”(袁桷《云州》)[9]“夜雪青毡帐,秋烟白土房。”(陈孚《云州》)[10][P657]山坡曲涧毡房相连,土屋四周山椒遍野,甚而夜间白雪覆盖,犹如朦胧秋烟笼罩土屋,好一派塞北风光。诗中已显现出云州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冬天地冻天寒,滴水成冰;即使夏季也是凉爽如秋,甚至有时还会雪花飘舞飞絮漫天。所以王士熙在《竹枝词》诗中有形象的描绘:“山前马陈烂如云,九夏如秋不是春。昨夜玄冥剪飞雪,云州山里尽堆银。”[11]云州四面环山,白天虽然阳光灿烂,可夜间也会飞雪弥空,不像盛夏更似寒秋,高耸的山峰积雪难以融化,犹如堆满了灿灿白银。云州虽气候异常,但每到两都巡幸期间,还是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云州州在万山间,万骑年年来往喧。”(周伯琦《题云州老人刘寿云诗卷》)[12][P530]因为过了云州,离最终目的地便越来越近了。

上京纪行诗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地名曰“独石口”的驿站。此地如今是赤城县独石口镇的镇治。其地名由来,元人刘敏中在《独石》诗中曾做了注解:“去望云东北七十里,而近有驿曰独石,驿之东不里许,道旁有石,如石而孤,盖驿以是名也。”[13][P435]可见,独石驿是因此石而得名。据学者考察,距独石口城约一里的地方,在空旷的平地上,矗立着孤零零的一块巨石,石头足有几间屋子之大,更奇特的是,在石缝中,竟郁郁葱葱地长了许多植物,包括数株粗大的树木。在孤石上留有人们凿刻的台阶,顺阶而上可达石顶。石顶上有一处殿宇,中间立一石碑。历经数百年风雨消磨,石上残留着岁月斑痕,但依然巍峨耸立。与其说是石头,倒更像一座山丘。那么这块硕大的孤石从何而来?这引发了途经这里的文人们丰富的联想:“坚顽未必中韫玉,夜疑伏虎空飞镞。安得炼之补天漏,徒使千秋擎佛屋。”(胡助《独石》)[6][P41];诗人在猜想,坚硬的顽石中会不会蕴藏着珍稀的玉料?或许是上苍为擒拿神虎而射下的箭石?还是用作补天的神石呢?“岿巍块若周王鼓,嵬礧踞如李广虎。或脱娲皇补天手,或惊神禹疏凿斧。”(刘敏中《独石》)[13][P435];这位诗人更是做了夸张的解释,这硕大山石或许是周王用过的大鼓,更像李广所射之虎盘踞如此;它倘或真是当年经女娲之手补天遗落下来的神石,巍峨屹立,绽放异彩;如若手操神斧有开凿之功的大禹观之必定也会惊叹它的神奇!“磅礴太素初,星陨遗其形。”(袁桷《独石》)[9]想象推测,夸饰称奇,面对如此奇石,诱使元人浮想联翩,诗兴大发。每年扈从巡幸人马都从这里经过,他们用诗歌寻觅着独石的来历,他们用心灵吟咏独石的文化,他们用自己的领悟演绎着石的神话。六七百年后,古人揣测的独石至今依旧矗立在这片热土上,等待人们最终对它作出的科学注解。

祖国各地的山水风物、人文景观,具有永远挖掘不尽的美,是文学素材的重要来源,更是古代文人热衷表现的对象。上京纪行诗的作者们以扈从诗人或客子的身份来到广袤的西北异域,诗人敏锐的眼光和外来者好奇的心态,使他们对这里迥异的自然风物、历史文化,甚至对这里人民的日常习俗和精神状态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这就为他们创作出大量作品提供了物质与心理保证,同时也使他们的作品有了相应的认识价值。其作品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不同地域物候风貌,又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成为地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最为本色,也最能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出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元上京纪行诗保留了古代张家口地域历史文化的第一手具体而形象的历史文化史料,其中既涉及基于地域特点的文化历史,也涉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张家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它可使我们更全面、立体地了解张家口地区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产、及独具特色的域名文化渊源,同时也为张家口的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张家口的经济文化发展前景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指导。所以元代上京纪行诗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好文化资源。

注 释:

① 本篇文献资料参考《元代上京纪行诗》[D].刘宏英的博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9.

[1] 四库全书[M].第472册.

[2] 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A].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卷3)[C],第6册.

[3] 周伯琦.近光集[A].四库全书(卷1)[C],第1214册.

[4] 胡助.纯白斋类稿[M].丛书集初稿(卷8).

[5] 永乐大典(卷19417)[M].北京:中华书局精装本,第8册.

[6] 胡助.纯白斋类稿[M].丛书集初稿(卷2).

[7] 黄溍.文献集[A].四库全书(卷1)[C],第1209册.

[8] 畿辅通志[A].四库全书(卷24)[C],第504册.

[9] 袁桷.清容居士集[A].四部丛刊初编(卷15)[C].

[10] 陈孚.陈刚中诗集[A].四库全书(卷3)[C],第1202册.

[11] 王士熙.元诗选(二集.戊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 周伯琦.近光集[A].四库全书(卷1)[C],第1214册.

[13] 刘敏中.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18).

Abstract:A lot of travel poems of Capital Shang appeared in the period of imperial inspection tours of two capitals of Yuan dynasty.In the return journey,poets created lots of excellent poems,combining the rich natural beauty and local customs,thus they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culture.These poems retain and show the true qualities and features of local customs.The analysis of those poems,which describe Zhangjiakou region,is helpful for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place names:Longmen,Chicheng,Dushi,etc.ofZhangjiakou;for experiencing the strange characters of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Zhangyuan region;for probing into the ancient customs and mysterious meanings of Chicheng hot spring,which has a long history,and Jinge Mt.,a holy land for Taoism,so as to deep enjoy the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nt.

Key words:Yuan dynasty;the travel poems of Capital Shang;Zhangjiakou;Chicheng;historical culture

(责任编辑 刘小平)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Zhangyuan Region Reflected in the Travel Poems of Capital Shang in Yuan Dynasty——Analysis on the Poems Chanting the Post-houses in Zhangjiakou Region in the Travel Poems of Capital Shang

GEN G Guang-hua,LIU Hong-ying
(School of Chines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 207.22

A

1672-9951(2010)05-0012-04

2010-05-02

河北北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200914)

耿光华(1953-),女,河北阜平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云州赤城上京
大同云州区 喜收“致富花”
云州区唐家堡村 致富黄花分外香
“赤城智慧人大”开启“线上履职”新模式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雨中登赤城山
辽上京遗址
“和合赤城”藏头诗联句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金初上京新城琐议
辽上京博物馆藏花押印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