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 215006〕 计云倩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采取了全新的模式。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方面,更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实现数字化方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就是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丰富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是构筑数字图书馆的坚实基础。
高校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将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查询与资源共享,所以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数字资源建设不仅是简单地购买电子书刊或各类中外文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更要依托本馆藏有的各类特色原生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独家的文献信息资料,构建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馆藏。这一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二是对馆藏其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
古籍文献资源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也是传承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和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正是由于其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使得古籍文献资源在具备文献价值的同时往往也具备文物价值。因此,保护好古籍文献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护好古籍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是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肩负的任重而道远的历史性工作任务。目前,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1)可以避免读者经常查阅给古籍文献资源带来的损坏;(2)可以使古籍文献资源目录更加清晰,方便利用;(3)可以减少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古籍文献资源浪费;(4)可以提供更简单的浏览方式;(5)可以使读者更方便摘录和引用。因此,将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不仅是保护古籍文献资源,也是古籍文献资源充分利用的必然趋势。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古老的中华文化瑰宝相结合可以把古籍文献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衡量一所图书馆的综合实力,主要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物质方面,包括藏书量的多少、各种数据库的数量与质量、古籍文献资源的收藏数量与质量;二是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将这些素质应用于图书馆工作的能力等。以上各种因素,唯有古籍文献资源的馆藏数量、质量与利用率是无法通过短期的购买与引进就能得到大幅提升的。因此,对现有的古籍文献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检验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影印化尝试与实践。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大量的善本珍本古籍文献资源被转化为影印书籍,广为流传,既能传播文化、服务读者,又保护了古籍文献资源不受损坏。虽然对古籍文献资源进行影印是保护其原生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然而各图书馆完全依赖国家和出版社的帮助将所有的古籍文献资源影印并发行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各图书馆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完成对本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目前,各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文献资源大多数都曾几易其主,经历过反复的翻阅和批注,极需得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将古籍文献资源逐页扫描成数字格式的图像不仅能完整无误地反映出古籍文献资源的原貌及批注与名家印章,还可以很方便地串联成整本书籍,方便读者查阅和上下文对照。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提高,这些文件还可以很方便地转化成各种格式,更方便对古籍文献资源进行研究。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任务。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将文献信息资源呈现给读者,更要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可将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地整合,令读者按图索骥,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快捷地检索到相关内容、节约查阅时间,还可以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苏州大学图书馆将馆藏的《练川名人画像》、《太仓乡画像》、《五百名贤像赞》、《吴郡名贤图传赞》、《紫光阁功臣小像》、《庚子辛亥忠烈像赞》等众多古籍文献资源,通过数字化形式编入《历代名人图像库:清代库》中,将各种散乱的图册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排序,按人物为主线集中到一个检索平台,更方便读者对图册文献的理解与研究。
为了加强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苏州大学图书馆专设有数字化部门,其工作是对散乱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学校的各种学术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整合、整理、加工,构建各种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校内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序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目前,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的项目有:机构知识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网上学术报告厅、特色数据库等。
机构知识库是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一种资源存储形式和服务方式,是对本机构(单位或部门)所有成员的智力资产(成果)进行收集、整理、组织、保存并提供服务的一个集成系统。机构知识库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的、真正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基于开放存取的学术交流模式。一个成功的机构知识库可以汇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促使本机构(单位或部门)的科研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对这些知识产品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苏州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初开始进行机构知识库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半年的努力,已经获得近 40位学者的授权认可,收录包括 4位院士在内的教授、博导的论文3 000多篇,著作 500余种。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希望能将苏州大学各位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均收录进来,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交流平台。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苏州大学2004年至今所有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万余篇,并以每年2 000多篇的速度增长。该数据库收藏的论文可通过作者、院系、专业、导师、中英文关键词、课题等进行检索,还建立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列举和目录链接,方便读者查阅。鉴于知识产权的缘故,目前该学位论文数据库仅供校内查询,且只提供pd f文档作浏览用途。
苏州大学网上报告厅收录了在苏州大学各校区范围内开展的各类学术报告。其中,主讲者不乏工程院院士和社科院专家、国内国际高等学校知名教授和博导、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与科研精英,以及受到本校师生好评的优秀教师。网上报告厅收录的学术报告主题涵盖了有关学科的最新探索前沿与发展动向。这些学术报告内容或是具有较高学术成就,或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有较大帮助,或是有利于培养听众的学习能力与拓展思路。因此,网上报告厅发布以来,已成为众多学生的第二课堂,点击率持续攀升。
在前文提到的《历代名人图像库:清代库》中,收录了由我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集回来的大量名人故居、手稿的最新图像。这些图像不仅为该库的建设提供了真实、先进的影像,也是日后研究的宝贵资料,更是我馆独有的第一手原生资源。
建立特色数据库的依据不仅在于馆藏的文献信息资源,还在于学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研究方向以及学校所处地理环境。苏州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代祖先创造了举世景仰的文化成就。被世人惊叹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水巷风貌、巧夺天工的姑苏园林、以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为代表的吴门手工艺、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和苏州评弹等多种戏曲形式、吴门书画、苏式餐饮,以及吴地名俗等都蕴孕于此。拥有如此灿烂的人类文化遗产是苏州人的骄傲,对此类文化进行归纳总结,不仅是出于对文化的敬重,更是作为苏州地区的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职责。苏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化部采集了大量吴文化资料,建立的《古韵今风》资料库不仅呈现了吴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加入了苏州大学的人文内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另外,苏州大学图书馆还不时推出主题活动。例如,在奥运会期间举办了体育专题知识展,针对读者需求进行了数字资源推广,使得该馆的数字化建设更具实用性与可发展性。
在数字化更多冲击传统图书的今天,如何更多地开发数字化平台以尽可能多地展示古籍文献资源与原生数字资源,将是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伟大事业。
[1]朱立芸,程里.“双赢”开发古籍资源探讨:兼论发挥地域优势 构建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J].开发研究,2002,(5):30~ 32.
[2]陈书梅.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元智大学的古籍数字化比较研究 [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4):48~ 51,26.
[3]张慧萍.图书馆古籍典藏工作小议 [J].图书馆学刊,1997,19(1):51~53.
[4]宋力.谈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2):63~ 64,7.
[5]阙晓萌,施强.论大学图书馆原生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 [J].现代情报,2006,26(6):173~ 175.
[6]苏文珠.古籍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河北科技图苑 ,2007,20(3):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