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宇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罗翔宇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应充分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科特色,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平台,以社会大众传媒为依托、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内涵,将民族文化与人文底蕴内化到现代传媒技术的实践教学全流程中,全面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现代传媒人才。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信息时代,为人类信息传播生产内容的大众传播业当仁不让地成为社会核心产业,而为大众传媒培养专业人才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也自然成为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以前,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仅有66个,但十多年后的2007年,我国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就已经达到661个。[1]
学科专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显示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长期以来的缺失和滞后,另一方面,专业点的倍增扩张也给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带来发展压力和挑战。在我国的学科门类划分中,新闻传播学属于人文学科,但实际上,在西方的学科发展理念中,新闻传播学兼具着社会学科强烈的应用色彩,与单纯的人文学科有着较大的分野。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美国的新闻本科教育将核心目标定位在培养记者,体现了三个突出特点,即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2]。比如,美国新闻教育的翘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一直强调和坚守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办学理念,通过大量和系统的新闻实务课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化训练,并由此奠定其在美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地位。而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也将新闻采访写作实践课程列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课堂课程教学、校内传媒工作机会、校外传媒工作机会三种途径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增强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来说,美国新闻教育的经验和传统值得认真借鉴。由于教学理念、师资结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多数的新闻专业教育与新闻传播实践脱节,不能满足目前传媒业的人才需求。近年,我国绝大多数媒体在招收记者、编辑等专业人才时,都特别强调要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媒体对工作经验的刚性要求一方面体现了传媒专业人才需求的特质,而另一方面,也在实际上折射出传媒业界对目前我国新闻教育的不信任和对新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担忧。这个现象值得我国新闻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环节目前面临的困境引起深刻反思。
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支点和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专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重点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的纯理论的传播学理论研究,而是传授学生们最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和基本价值观,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过严格的职业基础训练。”[3]实践教学对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和孵化学生创新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业务素质和人才质量的基本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业已形成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我国的13所民族院校,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多年发展,民族院校已经成为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传承、发展和创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其他高等院校所不可替代的,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特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民族院校的特色问题受到的挑战日益突出。如何在传统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改革中不断积累优势,巩固自身已有的并形成新的特色,对民族院校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4]
这个课题,对于目前民族院校普遍设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在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规范的双重基础上,如何探索、建构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是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特色如何理解?“植根于少数族群、服务于少数族群正是民族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基本特色,也是民族院校最大的价值和特色。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也应该在这个基本定位的原则下来确立发展方向。”[5]
在跨文化传播的宏观视野下,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突出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传播理念和民族文化传承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关注对象几乎覆盖人类一切活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呼应这一特点,民族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民族院校学科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的支撑作用,进行新闻传播实务与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之间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中的社会意识,自觉关注少数族群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少数族群社会的全面发展等核心问题,真正使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由于物质条件和主观认识两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文科实践教学长期不被重视。相对于理工科,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实验教学,成了整个文科专业教育中的短板。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可能通过自身的特色建构,抢占新闻传播实践教学领域的话语权,在确立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标准、规范和体系方面,走在其他高校的前面。
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也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根据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内涵要求,强化文科专业的教学特点,突出民族院校的学科特色,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平台,以社会大众传媒为依托、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内涵,实现技术平台、传媒依托、人文内涵的“三位一体”,鼓励学生在深入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基础上,强化面向社会、融入传媒的意识,全面培养具有深刻人文精神内涵的现代传媒人才。
(一)在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技术与人文并重,全面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现代传播专业技术人才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结合民族院校的文化背景,摆脱技术主义的藩篱,将相关的现代技术训练与人文素质培养融合,造就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底蕴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现代传媒技术设备是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硬件,构成了实验教学的物质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技术条件和相关专业课程熟悉掌握现代传媒知识和技能,这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基本物质基础;人文精神培养强调在实验教学与专业实践中,紧密结合民族地方特色,增强学生传承与传播少数族群文化的历史使命意识,不断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力,以人文学科的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院校的学科特点深化学生的知识和创作内涵,这是民族院校特色得以强化、民族文化资源得以传承的保证,构成了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在实践教学的平台打造思路上,坚持学校与社会并重,建构从专业实验到业务实践的实践教学良性循环机制
新闻传播专业有着极强的社会应用性,而民族院校本身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又先天地具有缺乏新闻实践资源的弱势。要克服这个矛盾,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强化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校内与社会两个实验教学平台,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实现校内与社会传媒资源的共享。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全力打造三个实验教学平台:以专业核心实验室组成的课程实验教学基础平台;由学校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高校普遍拥有的校内媒体组成的校内创新实践综合平台;由广泛的社会传媒,尤其是本土媒体提供的校外实践应用平台。社会大众传媒是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重要纽带,构成了应用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窗口。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该充分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媒体资源,三个平台紧密结合,广泛吸纳各种资源,建立良性的循环机制,为学生的业务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提高教学水平,完善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上,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双重打通,形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其一,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块的各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打通,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资源流通。新闻传播实践包括采、写、编、评各个具体环节,国内新闻院系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基本采用实践教学模块中的各课程与新闻传播实践过程的各环节一一对应的传统模式,这一模式在新的传媒生态格局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可以尝试将实践教学内容相互打通,形成实践教学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环环相扣、有序流通的教学渠道。这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视野,也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建构了一个高效的培养体系。如新闻采写、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写与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的课程一体化教学,可以从社会传播的广阔视角丰富学生的理论视野,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其二,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体系打通,形成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教学体系的交融。民族院校应从多元层面来开拓新闻传播实务课程的教学体系,如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各媒体的新闻采写、编辑与传播系列课程教学,形成相互交融渗透的综合教学优势,丰富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涵,为学生新闻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媒体信息传播差异的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推进其在新闻实践中应对媒介融合总体趋势的能力形成,为民族地区培养能够真正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1]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7)[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
[2]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5(6):64.
[3]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7.
[4]杨胜才.发挥特色:民族院校立校创业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6-04-11(7).
[5]罗翔宇.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6):111.
责任编辑:杨光宗
A Probe into the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LUO Xiang-yu
(School of Literature,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human cultivation should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modern media techniques so that the modern media talents with solid human connotations can be fully cultivated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disciplinary speciality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taking modern media techniques as the platform,relying on the social ma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and cultivating human spirit.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practical teaching
G21
A
1004-941(2010)03-0109-03
2010-05-20
湖北民族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09JY006)。
罗翔宇(1972-),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