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晋 季 丰 柏伊菁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最普遍的提法是指企业及员工实施的权责明确、制衡有力的动态管理过程,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程序。广义的内部控制就是指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以及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防范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功效。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是指企业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对企业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控制和财务风险控制,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我国企业由于受到思维模式、基础条件和文化观念的限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企业部门分割,内控体系整体性差;片面强调内部控制却忽视内部控制的经营性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较差等问题和缺陷。
我国企业目前内控主要由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主导,部分企业还设有风险管理部门,带有部门色彩的内部控制的制定、主体内容和方式造成内部控制缺乏整体性,各部门从部门立场出发制定职责,缺少整体性,对内部控制的现实性、可操作性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审计部门把对业务和风险的核查监督作为职责,使审计部门主导的内部控制是一种事后评价和核查,不可避免背离了全面内部控制的初衷,暴露出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的缺陷。财务部门的职责使内部控制偏重于运营效率风险和财务效果的反映,而较少地关注业务过程本身的业务属性,造成内控体系对业务的影响和冲突,有时还会导致与营运效果相背离。
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不仅包括企业的会计系统控制,还需要保证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涉及详细分析企业经营过程,应在内部控制中增加非财务目标控制。主要的控制手段是进行风险评估,采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企业内部的控制环节可以事前将经营管理风险 (含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即哪个环节控制风险最大哪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的关键控制点,不论其是否会对企业的会计系统产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市场缺少充分分析和缺少风险意识,忽视经营风险而片面追求财务杠杆的运用,风险控制失效,致使公司经营战略的及时调整受到严重影响。
内部控制不仅是一种过程和实践,而且也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具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用以协调所有者、管理者、广大雇员的既定利益和制衡公司内部各种权利,使他们有效地履行他们自己应承担的职责。所以,必须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施以恰当的监督,在必要时还要通过监督活动对其加以修正。我国企业目前内部审计存在一定的行政命令色彩,其工作范围大大受到限制,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组建起来的内部审计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一、有的外部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不规范、业务竞争不正当以及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监督不力,使得其没有发挥出来应有的监督作用。第二、有的监督行为不按照既定的目标实行,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有些甚至以增收创效和平衡预算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较为严重,内部审计结果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内控系统形同虚设。第三、各部门监督的监督效果功能有较多交叉部分、标准也不统一,管理较分散、有效的沟通也较缺乏,有效的监督合力难以形成。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内部控制情况下,内部控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只有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重大决策和重要经济事项的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分离的机制,才能做到科学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目标、责任主体、建设主线、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运营效率和效果、资产安全、经营合法、报告可靠等。内部控制建设需要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多个主体的参与,其中股东和管理层是其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原因是主要管理层作为受托代理人对企业的掌控高于除董事会的其他主体,有义务和责任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的建设主线包括治理结构、财务控制、业务控制。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结构分为硬结构和软结构两个层面。硬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的构成和运行机制、组织结构设置、议事规则等。软结构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员工道德水平等。财务控制通过对财务管理权力的分配体系、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手段实现。在财务控制建设过程中,财务分析是重要工作之一。业务控制是财务控制的延伸,应从财务的角度界定业务的控制点和控制方法,并以流程、政策的方式将关键控制点加入到业务活动中。控制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体。程序简洁可以使流程缩短使决策过程简便,这可以使效率提高,但是可能就会有疏漏。如果授权高,决策点分散,决策的可控程度就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就要使效率和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支撑体系和监督体系的设置达到统一,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应遵循基本原则,即强支撑、短流程、高授权、大监督,保障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目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合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全员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建立内部控制中最根本的原则和基本前提。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是在国家宏观控制和指导下进行,并且与宏观控制制度协调一致。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满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应当符合企业集团和本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求。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内部控制的重点也不同,只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实施的内部控制才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除了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外,应当还要结合企业业务和管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员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涉及企业内部的全体人员,对全体人员有广泛的约束力。企业任何人都有必须无条件遵循和贯彻执行这一制度,任何人无权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或凌驾于其上。企业内部每名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客体。企业每名员工既对所负责的业务实施控制,也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名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做好内部控制的关键。全面性原则是指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出包括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找出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企业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环节,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它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用来进行授权和指挥,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种方法,还包括为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经济决策分析、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适应性是指要使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企业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构建和修订应该具有前瞻性,必须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企业业务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经营方针等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构建风险管理机制、设定良性的控制活动、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等方面内容。构建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必须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机遇。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而且也贯穿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要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及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抓住关键控制点。信息与交流,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 (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与效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的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企业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约束、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有利于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1.张道根.现代企业制度丛书.2009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2.肖元真.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大趋势从书.2009年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刘文洋.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2009年.上海科学出版社
4.张晖明.跨国企业发展战略.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5.吴汉平.21世纪的现代企业管理.200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