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2010-04-10 09:45:42李新市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政治思想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电子信息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电子信息方式”把主体与社会、与时代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容易唤起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普遍社会责任感。青年运用“电子信息方式”要注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在精神,着手建构与“电子信息方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释范式,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解释人们采用“电子信息方式”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现象,消解人们的思想困惑。要对电子信息方式下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跟踪性、针对性、前瞻性研究,积极地进行制度、规范、规则供给并据此及时检视其新的行为效果。

电子信息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电子信息方式”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明确地阐明电子信息方式是主体的一种生活和交往方式,进而使人们对信息高技术的研究更具主体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它把主体与社会、与时代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容易唤起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普遍社会责任感。笔者以此为基本依据和研究路向并试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青年“电子信息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

毫无疑问,电子信息方式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能否说:电子信息方式本身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呢?显然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因为这种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进行先进的科学灌输。从知识和技能的视角来看,当下的“电子信息方式”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最为鲜明的莫过于示范主体的反转性变化:正在从长者和教师作为主体和示范者的“前示型社会”向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的“互示型社会”转变。而且,由于年轻一代对这种新的信息方式更易于接受和掌握,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普遍地比其前辈要强。因此,现代信息社会正在变为一个由年轻一代引导的“后示型社会”。就是说,若以年龄段来划分电子信息方式不同的行为主体,青年人已经优于其长者和现实生活中的多数教师。在这方面,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和思想理论灌输,他们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电子信息方式可以而且必须与国际接轨,然而我们还必须注意主体精神的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制约性,引以为据地、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政治领域的问题。第一,社会要为造就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新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某个理论、命题,某种精神、观念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崇高价值。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全体人民心中,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人民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电子信息为青年与世界的互动提供无限可能的时候,也为重建青年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然而这些基础资源又是无序的。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安排,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青年情感互动的方式。第二,青年运用“电子信息方式”要注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在精神。一种生活方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最持久动力,莫过于从这种方式中发掘的内在精神。“凝聚、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之一。”[2]青年人以“电子信息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行思想道德品质锤炼,要对这种方式引发的思想问题进行严肃理性的思考,注意从社会关系中考察该方式的现实影响,旗帜鲜明地主张和促使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种思考、考察和实践活动,不应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偶然行为,而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持之以恒的积极的实践活动。逐步强化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在精神,这是人们采用电子信息生活方式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三,要使“电子信息方式”成为促进社会互动的重要手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人有个光荣的传统,当时代赋予其使命和光荣的时候,青年人总是能够挺身而出,一马当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关系。由于消除了阶级的属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可以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要以“后示型社会”的到来为契机,启发青年主动地进行自我改造,运用电子信息方式这种新的方便快捷的手段,进行明智而能动的选择,创造性地完善自我。全社会要鼓励青年人在电子信息方式这个崭新的领域肩负起开拓者的重任,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在传统生活领域仍应甘当学生,虚心向前辈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青年人与前辈的关系,是平等、互动、互补、互助与合作的关系。第四,“电子信息方式”空前地扩张了青年人作为该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选择性和能动性。由于兴趣、兴奋点、交往对象和知识结构等原因,电子信息方式为不同社会群体所使用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青年人要从自我完善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视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性地进行选择,政府和社会组织要鼓励青年人在“电子信息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发挥正面引导和示范作用。随着青年人在运用这种方式时思想走向成熟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应该而且能够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其他年龄群体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这种崭新的实践行为充溢健康自觉的人文关怀。

二、强化公民“电子信息方式”下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语言是电子信息方式中最为敏感的质点,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意思传递和表达方式。当语言从口传方式和印刷方式转化为电子信息方式时,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电子语言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人们与他所处的那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关系被遮蔽,搅乱了主体与主体所传递或接收的符号之间的关系,淡化了口头语言原有的情感特质,民族的、家庭的实体意识变得动摇不定,模糊不清,使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疏远,在不知不觉中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

面对电子信息方式日益广泛地被采用,我们应懂得,道德判断与科学判断不同,它不是或主要不是陈述某种事实,而是表达言说者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影响听者的情感并促使他也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动。从根本上说,强化“电子信息方式”下的主体道德意识,有赖于人们新的行为方式上的自觉。第一,要像在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中一样主动地承担确定而严肃的伦理责任。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电子信息方式的广泛采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深刻反映。要以传统的生活、交往方式为重要参照着手进行教育,将严肃的伦理责任引入“电子信息方式”之中。坚持活跃的学习原则,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案例推理、小范围讨论、陈述与经验演练等常见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支持工具进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约的价值尺度为依据,弘扬崭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电子信息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把人们采用其他生活方式已经固定下来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与电子信息方式下的各种思潮进行比较式研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尺度的要求,对后者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注意在获得实效上下工夫。通过富有创新性和说服力的教育,使人们的理智强健到按照科学价值尺度要求来支配自己的电子信息生活方式。第三,着手建构与“电子信息方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释范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用以谋生需要的劳动时间会随之减少。根据这一规律,我国采用电子信息生活方式的人数还会大幅度增加。所以,着手建构与“电子信息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解释范式已刻不容缓。既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解释人们采用“电子信息方式”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现象,消解人们的思想困惑,又要为每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促进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绿洲向电子信息世界延伸。

三、强化群体“电子信息方式”下的社会主义风尚意识

“电子信息方式”下的语言交流,是无语境、独白式、自我指导的,造成了个体主体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易逝性。这种情形,表现在个体身上是“德性”的变化,而表现在社会中就是“风尚”的变化。由于“电子信息方式”下不同社会群体互相映衬,使得“风尚”的气息在消减,“时尚”的气息在加重,时尚的魅力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求得社会认同和个性的展现。“风尚”与“时尚”的区别不仅在于某种同一性存在的时间,更在于它由选择和积淀所形成的内在合理性,在于文化与价值积淀的深度和厚度,二者之间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区别。由于“电子信息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社会新伦理规范的形成缺乏稳固的价值根源和基础。就是说,“电子信息方式”在当下更多地表现为“时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风尚”,这种“时尚”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还存在不小的距离。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对“电子信息方式”抱悲观态度,要对这种方式迅速形成的“时尚”进行细致而清晰的梳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通过量的渐进积累实现质态的循序更替。第一,消除以电子信息作为生活方式的重点群体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淡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强弱是这种方式对思想领域影响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崇高的信念进行了科学的阐释。正是由于党领导人民带头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无数困难,把一个落后的大国建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十几亿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困境,过上了小康型温饱日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功绩。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和从容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系统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网络的去稳定性,改变了某些社会群体社会德性即道德风尚的建构方式,改变了作为其行为方式精神家园的社会风尚的文化性质和伦理内涵。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对以电子信息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群体如青年群体、电脑职业者和无业又热衷于这种生活方式的群体进行规范、引导。第二,要强调感受“电子信息方式”过程中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这个“本”,讲的是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以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为目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起点。在任何时候,社会主义建设都要围绕人民的需要和幸福这个核心问题来谋划和发展,这也正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勿庸讳言,当前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时尚”现象:人们不是在理论上探讨“电子信息方式”,而是在生活中感受这种方式。而这种感受又缺乏前置性的、强化性的科学理论的指引。所以,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对电子信息方式下的特殊群体进行严肃的科学信念前设型强化教育和规范引导,而且要寓教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使党的创新理论占领电子信息阵地,更重要的是武装采用这种生活方式人们的头脑,进一步提高人们新的环境条件下的道德素质。第三,要注意形成文化实践合力。只有当基于“电子信息方式”的决策是经由这种方式的重点群体的积极合作而做出的时候,这种决策才会更具约束力,要对“电子信息方式”下的特殊群体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与其代表进行必要的、富有诚意的商谈,进而抽象出符合这种方式要求的行为规则,消除反复出现的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的发生。要注意利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各种充分和具有说服力的正相关因素,促进“电子信息方式”下各种特殊群体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健康发展。

[1]曲辰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454.

[2]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8.

[责任编辑:那青阳]

D64

A

1008-8520(2010)05-0067-03

2010-06-19

李新市 (1958-),男,河南安阳人,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博士。

·思想政治工作 ·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电子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