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意义解读

2010-04-10 09:45:42郜志刚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发展

郜志刚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意义解读

郜志刚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这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充分体现着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还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构筑着共同思想基础,并日益发挥着国际政治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财富;执政理念;思想基础;国际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这是首要的意义。这体现在,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殚精竭虑的心血,是我们党来之不易的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向世人全方位展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无可辩驳地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集民心、聚民智,为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构筑了共同思想基础和提供着强大思想动力,并日益发挥着令世人瞩目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真总结并汲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经验总结和科学概括,异常艰难但十分成功地实现了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来之不易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贯穿着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回答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毅然决然地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从困境和逆境中重新奋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勇敢而响亮地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号角,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和世纪之交,深刻认识和宏观把握新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继续浓墨重彩地续写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篇大文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问题,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自觉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这三大事关中国未来前途和历史命运的科学理论,形成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侧重地科学解决和回答了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之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三者既各自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并层层递进,有机统一于一体;既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和勇于实践的智慧以及殚精竭虑的奋斗心血,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理想和孜孜探索,又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蕴含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往开来和承前启后的连贯性,脉络清晰地揭示了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且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的巨大威力,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的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巨变。在全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正是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锐利理论武器,向世人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睿智超凡的“中国智慧”,书写了一张又一张完美出色的“中国答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的今天,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航向,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人民实实在在体会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为弥足珍贵。

可以看到,我们无论从三十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纵深来审视,抑或从中国当前各个领域内生机勃勃的生活现实来品鉴,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与时代发展共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日益深化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确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着党执政的政治理念

担负着执政兴国使命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真正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形成了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若干重要理论观点,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彰显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抓住解放思想,就把握了贯彻思想路线的关键。正是依靠和运用解放思想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突破陈规陋习,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理论新境界得以不断拓展。完全可以说,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的理由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基本点,可以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没有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这里的“人”,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执政党已经把发展谱成时代旋律中最强劲、最激昂的前进音符。“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2]28,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着发展这个主题展开,这与我们党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执政主张高度契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始终被置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认识和谋划。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3]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筑着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理论结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正确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为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构筑了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力量,统一方向,形成共识,激发创造,激励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的政治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拥有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党兴旺发达、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缺失了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条没有照搬任何现成社会主义模式的崭新道路,从理论上讲,要求必须用共同的理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使其进一步顺利拓展。邓小平对此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胡锦涛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现实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垮台的沉痛历史教训也警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和指导实践,才能保证我们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加上我们是这样一个拥有7 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这样一个有着 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面对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精神纽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组织动员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在能量,才能窒息“民主社会主义”的鼓噪和阻滞“历史虚无主义”的漫延,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我们的党才有“共同语言”,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统领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的国家才有“统一意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11改革开放三十多来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直面一个个艰难险阻,破解一道道世界难题,终获一次次逆势上扬。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了我们强大信念力量支撑和科学实践指导作用,是我们化解矛盾冲突、解决疑难问题、战胜重重困难、争取更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和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我们长期实践的需要。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寄托了几代中国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从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大声呐喊,到五四时期以科学和民主指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再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几经磨难与挫折,才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形成合力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从容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切困难和坎坷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这在于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曾经历经“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向何处去、80年代末 90年代初国内政治风波后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邓小平逝世后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怎样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怎样发展这四次重大历史关头的严峻考验,并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可见,这是我们能够战胜复兴之路上的一切风险和挑战、从容应对一切困难和坎坷的动力源泉。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就能冷静面对,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进而增强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把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政治合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发挥国际政治影响力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后发国家迎头赶上,然而“在众多崛起国家中只有一个能用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传奇,这就是中国。”[6]“中国因素”、“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业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认同度在全球世界文化的激荡和碰撞中不断提高,蕴含其中的重要理念和重大战略正日益发挥着国际政治影响力。

从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正在世界各国中产生巨大共鸣和政治影响。中国倡导的和平与发展理念及其经济战略与策略,给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持和贡献日益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包容、和谐、和合理念对于消除冷战以来的对抗思想,促进 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我们党深刻认识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这集中反映了世界爱好和平、追求进步的人们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广泛的感召力,能聚合全球人”。这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政治信任和支持,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朋友”。一个责任大国、和谐大国、文明大国的形象充分展示于国际政治舞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问题引起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因素”日益成为国际政要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中国经验”正成为国外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中国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提供了一股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共同繁荣的驱动力,“中国力量”成为参与国际社会和承担国际责任并影响全球治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评价实为最好注脚: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就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必将积极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系列重大课题,既有社会主义的特殊,也有社会主义的一般;既有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有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举起了一面旗帜,为世界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树起了一个标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越出一国的范围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广泛和深远影响。今天,邓小平多年前的伟大预言已得到初步证明,“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2]118“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2]135将来到 21世纪 50年代,那时中国“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225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杜进森所长这样评价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胡志明说过,中国的革命已经照亮了越南革命的道路。今天我们也可以套用这句话,中国的改革照亮了越南的革新之路。”[7]当前,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的喧嚣杂音下,社会主义中国披荆斩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巨大作用,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谷中发出了响彻云霄的最强音,使人们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必将强有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走向伟大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80.

[2]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1.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法 ]魏柳南.中国的威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5-6.

[7]环球时报,2009-10-19.

[责任编辑:赵延民]

D616

A

1008-8520(2010)05-0030-05

2010-09-04

郜志刚 (1975-),男,河南鹤壁人,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硕士。

·科社新探 ·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0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