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霞
(河北体育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石家庄 050041)
传统文化与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李新霞
(河北体育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石家庄 050041)
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缺失的现象,在国内外普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体育院校如何搞好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传统文化在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加强外在礼仪的塑造,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认为可以从课程、教师、阅读、实践等环节入手,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提升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当前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1995年以来,教育部确定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在一些高校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极大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而体育院校在两批基地建设中榜上无名。
前华中理工大学书记、教育家朱九思同志说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有“三过”的弊病,即“过弱的文化基础,过窄的专业训练,过强的功利主义”[1]。这些在体育大学生身上反映得尤其明显。体育院校受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非常明显,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但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滞后。针对这种形势,如何提高体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又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传统文化在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务之急。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直以人的培养为基本目标,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按照孔夫子的观点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实现人格的完善。什么是成人?按今天的观点说,最低的要求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大学首先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里的“大学”和今天所讲的“大学”不同,古代“大学”与“小学”相对,但仍然包涵了高等教育这一意思。古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开明自己的德性,实现道德的完善,最终在行为上达到至善的境界。
现在人们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学是一个职业培训基地,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职业,体育院校在“技术论”的思想制约下,过分注重运动技能,忽视了教育的主要功能——做人教育,造成学生人格方面的缺失。这种工具化、功利型的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半个人”,与“明德”、“至善”的境界相差甚远。这种人才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院校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除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2]。
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已经确立,要想实现目标,我们认为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的核心,虽然对其的论述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核心始终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寻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3]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较感性,思考问题较简单,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做人做学问的根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能力也较差。体育院校在“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影响下,重专业轻人文,重技术轻理论,认为身体好、技术好、竞技能力强就是优秀学生。尤其在术科教学中,过度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缺少对运动项目多元价值的挖掘,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薄弱。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还有比完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建构仁义济世、敬业乐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一直提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张岱年先生认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4]。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雄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对培养体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及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构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鲁迅先生也认为美育对道德养成有着重要作用,他曾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5]现在的大学教育经常提德、智、体的发展,缺少美育这个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这种忽视“情商”的倾向,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如何从陶冶情感入手,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正是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孔子很注意美育陶冶,他提出君子要追求“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美”指声音,就艺术形式而言;“善”指内容,就艺术实质而言。所以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我国还有着礼乐教化的传统,重视用“礼乐”来治国。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儒家审美教育思想的概括。
体育是美与力的展示,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体育能从形态和机能上使人的身体日益健美,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和谐发展,促进人的才能志趣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体育活动时能产生机体的舒适感,带来活泼欢畅的良好情绪,有助于美感的产生。体育院校大学生应能从体育中认识美、欣赏美、体会美,不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调节身心,陶冶性情,提升内在素质。
礼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行为,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素质涵养的体现。《礼记》云:“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礼是区别人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社会作用。
我国是礼仪之邦,古时小孩入学首先学《三字经》、《弟子规》等,重点要求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当然封建时代的礼有其阶级局限性,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又有着合理的一面,对现代人素质的提高有着特定的作用。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经常不注重个人仪表,着装随意,言语不讲技巧甚至粗鲁,尤需要学习传统礼仪,在长幼之礼、师生之礼、待客之仪、甚至在穿衣打扮、言语举止等方面历练自己。用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明去引导他们,培养其成为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质,达到内在文化修养与外在礼仪的完美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 伴有症状的长RR间期≥2.5 s或无症状的长RR间期≥3 s,包括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房室阻滞。房颤时发生的长RR间期≥5 s。
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体育院校大学生大多性格直爽,好冲动,讲究义气,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头脑发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需要讲究“和为贵”,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学会以“礼”来处理问题,与朋友师友发生矛盾时需要自我反省,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其中一省是“与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与人合作时事情没有做成,不要责怪别人,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做到待人诚恳、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体育院校若要实施素质教育,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育内容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转变过去课程体系设置相对狭窄的状况,适当加大人文素质系列课程的比例,丰富课程门类,构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素质课程新体系。要从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所具备的基础知识着眼,安排的课程比例要适当,体系、内容要精选,知识要成组。要考虑到现代社会中一个高素质人应具备的人文知识面和人文修养的需要,重点应放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其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增加一点知识,而是要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
要确立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人文教育。应强调通识教育,拓宽基础课程,精炼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范围。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升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编写地方教材,开设品牌课程。
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忽视专业课程,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本身蕴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巨大的,专业课程是体育院校中所占比重最大、内容最广泛的课程,我们应当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教育因素,在专业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与专业有关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需要专业课教师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专业课教学内容,使所授课程的教学模式从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
我们尤其要重视武术课程的人文教育作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核心价值观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义相吻合,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实用技艺,而已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武德教化是武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武术等体育技术课程中着力培养勇信、仁礼、坦荡等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道德约束模式。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正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荀子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 (《荀子·礼论》)他把教师与天、地、君、祖并列,宣称“天地”是生物之本,“先祖”是族类之本,“君师”是统治人民之本,这体现了荀子尊师重教的思想。荀子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职责中传道是第一位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更应具备完善的人格,并且在实践上有至善的理想价值。过去有“师道尊严”之说,讲的是教师首先要有“道”,而且还要传递“道”,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统师道观不但对体育院校教师,并且对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体育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文化素养。一个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提高体育院校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学校文化品位的基本保障。
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读书,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没有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学生课余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阅读的主要书籍类型是武侠、言情等,我国的传统经典著作很少涉及。
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探讨热点问题,是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好方法。因此,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并选择一些作为校本必读书目,通过一定方式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还要重视经典诵读,2009年5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联合启动“中华诵”进高校校园工作。通过诵读经典,弘扬主旋律,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积极、文明、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从本心热爱祖国文化,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过组织论文、书法、知识竞赛、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能够得到不知不觉地提高。
传统文化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的文学艺术、风俗人情、婚丧礼仪等都是中华文明积淀的展示,历史文化古迹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载体,生动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探访文化古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领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要充分发挥燕赵文化的教育功能,燕赵文化古风尚武,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组织学生参观“武术节”等活动,是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更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好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旨在培养民族精神,淳化风气,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和谐发展。体育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不足,而且体育院校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模式多从西方借鉴而来,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润泽,这样才能使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更快地提高。
[1] 顾明远.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 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N].光明日报,2007-01-11(10).
[3] 王湘,刘平清.杨叔子: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N].广州日报,2004-10-18.
[4]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3.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PE Colleges
L IXin-xia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People home and abroa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quality education nowadays,considering the absence of humanism among students in PE colleges,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w hich contains abundant humanistic education resources resulting from that long history,p lay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quality education among students in PE colleges,it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humanistic spirit,imp rove the aesthetic taste,enhance their social manners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 ill reinfo rce quality education among students through lecturing,teaching,reading and p racticing.
traditional culture;students in PE colleges;humanistic education
G807.4
A
1008-3596(2010)06-0043-04
2010-07-10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 (SZ080333)
李新霞 (1972-),女,河北隆尧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