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全国首个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将落户上海,从而吸引更多的现代航运服务机构入驻,大大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和集聚能力。
专家认为,中国船舶油污赔偿基金管理中心落户上海,将大大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人才、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汇集,吸引更多国内外的航运组织、金融保险机构、仲裁机构以及律师行来上海投资,开展相关业务。这对上海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良机,使得上海向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日前,中船重工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决定在国内率先研发低碳船舶,在船舶开发设计过程注入低碳概念,为今后参与国际竞争积蓄力量。
去年,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讨论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变得火热,如果不能设计出满足指数要求的新船型,未来就只能高额购买外来设计。作出这个判断后,大船集团在EEDI还处在提案阶段时,就果断成立了EEDI研究小组,对世界各国、各非政府组织关于EEDI的相关提案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分析。
2009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也先后确定了新型32万吨超大型油船、11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船、15.9万吨苏伊士最大型原油船三个新船型展开重点研发。
上述三个新船型的开发,考虑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顺应了市场发展方向,达到了日韩同类型船舶的制造水平,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船东的欢迎,成为2009年惨淡的造船业中难得的亮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厂,三星重工在1月28日举行了实行环保管理的仪式。根据计划,三星重工到2015年前将投资5000亿韩元(4.34亿美元),发展环保船舶。此外,它还成立了环保管理委员会,由董事局成员担任委员。
三星总裁Noh In-sik说:“由于全球变暖,绿色增长模式正在形成,所以公司必须担起社会责任,采取行动。伴随着新时代需求的步伐,我们将推广环保管理,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公司。”
为此,该公司将开发削减多达30%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船舶,并建立环保工作场所和网络。这将通过开发各种新技术来达到,如与大学和私人机构合作优化船型设计,包括节约能源、余热回收装置、氢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
三星重工称,它在一艘13000标准箱集装箱船实验中应用这些绿色的技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减少30%。
由于全球船舶废气排放法规正变得越来越严格, 绿色技术将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此, 三星重工计划建立一个绿色的网络,覆盖环保船发展,绿色船舶漆的使用,节能装置和以环保技术帮助合作公司。同时,三星重工有意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拓展业务,包括对风力涡轮机这一新增长领域的积极投资。
2010年2月初,中远集团所属中远航运两艘新造低碳环保多用途船舶——“孔雀松”轮、“大紫云”轮先后投入运营。“孔雀松”轮总长179.50米,型宽27.20米,型深14.50米, 27381.7载重吨,设两层吊离式活动甲板,装备了并吊118吨大吊。“大紫云”轮是中远航运在黄海船厂订造8艘28000吨多用途船的第二艘,船体长166.50米,型宽27.77米,型深14.20米,28451.19载重吨,航速15.2节,配备有单吊200吨、并吊400吨的起吊设备,拥有长110米、宽23米的开放式甲板,适合装载驳船等超长、超宽和超大货物。
这两艘新型船舶设计新颖,低碳环保,起吊能力强,适合装载成套工业工程设备、各类化工能源设备、大型工程车辆、大型工业结构件、各种舰艇、集装箱等。
我国首个大型内河航运清洁能源改造项目——长江航运船舶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改造项目日前在香港正式签约。这标志着以长江为龙头的中国内河航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发展指导方针迈入实施阶段。
据悉,该项目一期投资1.5亿美元,每年改造360艘千吨级运输船舶,在沿江主要港口建设31座船舶用LNG加气站,年供气能力不低于10亿立方米,以逐步完善供气保障配套设施,培育扩大船舶LNG燃气使用市场。长江航运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仅会带来良好生态效益,而且将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日前,曹妃甸港与上海振华重工签署协议,在曹妃甸港建设一座全电动低碳码头。首期一个泊位的设计年吞吐量为30万标箱,最终的设计能力将达75万标箱。振华重工研发的全电动环保式立体装卸码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化码头模式,与目前传统码头及现有自动化码头转运的方式不同,它采用全电驱动的立体装卸模式,可比其它码头节能25%以上,CO2排放减少约16%~100%,同时,作业效率比目前世界集装箱码头的平均装卸效率至少提高20%,比传统码头可节省成本约26%,堆场利用率至少可以提高25%。
宁波海纳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化工研究院、深圳大学、中科院合作,成功研制出船体环境友好型防污涂层,目前已列入批量生产阶段,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计划,面向全国推广。
船体入海时间一长,都会附生海藻等寄生物。当海洋生物附生面超过40%的时候,船舶开动要多耗能80%!已有的以有机锡为原料的涂层,虽能抑制海洋生物蔓延,但附带的重金属污染,人体一旦吸入,将影响数代人!因此,研发既能抑制海洋生物附生,又不致污染海洋的新型涂料,已成为国际海事会中的世界性难题。
据“海纳”副总陈立秋介绍:经过长达3年的合作研发,他们终于攻克了船体涂层“防污不环保,环保不防污”的难题,该产品目前已达到《国家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相关条件,环保防污标准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
为清洁船底,节省能耗,人们广泛采用防污漆来驱除或杀死船壳上的附着生物。TBT(有机锡)作为防污底中的杀虫剂,曾经被广泛应用于防污底系统。到20世纪70到8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TBT作为防污底中的杀虫剂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TBT是人为引入海洋的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可导致多种海洋生物急性中毒,同时由于其降解缓慢,易在生物体内富积,即使是很低的浓度(10-3-10-1ug/L)也会造成生物体慢性中毒。有证据表明,TBT对100多种螺类都具有诱导性畸变的作用。
为控制有害防污底系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2001年IMO通过了《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公约的生效条件是在合计商船总吨位不少于世界商船总吨位25%的至少25个国家按照第17条签署该公约并对批准、接受或核准无保留,或交存了必要的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件12个月后生效,公约的生效条件之一的吨位数较MARPOL公约降低了一半(1.5亿吨左右)。由此看来,公约生效所需的时间要比其他公约快得多。公约规定了两个控制有害防污底系统的期限:即2003年1月1日为全球范围内停止在船舶上施涂充当防污底系统杀虫剂的有机化合物的日期,2008年1月1日为完全禁止船上存在充当防污底系统杀虫剂的有机化合物的日期。同时,无论公约将来何时生效,该条款都有追溯力,将约束所有在上述日期之后的施涂行为并予以相应制裁。
加入该公约,是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如果公约生效后仍未加入公约,我国将失去对其他国家船舶进行有害防污底控制的权利,我国到达公约加入国的国际航行船舶却照样得接受该公约制约。
然而,我国何时、以何种程度加入公约?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TBT对我国海洋环境的损害到底有多严重?更换环保型防污底漆的成本多大?国内航行船舶是否需要加入公约?我国的修船业和防污底漆生产企业是否有能力把握市场商机?海事部门对履约是否做好了准备?这都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付出努力去研究解决。
近日,中船重工七○一所为上海海事局设计的双体穿浪巡逻船(代号631)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石咀基地下水。这艘豪华接待船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接待各国政府官员。
做为世博会期间的豪华接待船,船东上海海事局对631双体穿浪巡逻船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该船采用性能优良的穿浪双体线型,以获得较高的航速和良好的耐波性;全船采用耐腐蚀铝合金材料,进一步减轻了船体结构重量,上层建筑采用带筋板,减少了焊接工作量和焊接变形,保证了船体外形美观;动力系统采用4台MTU12V4000M70型船用高速柴油机和4台Hamilton 811泵喷水推进,其中,Hamilton 811泵在国内是首次使用,泵体尺寸大,安装精度要求高,安装工艺复杂。该船研制成功后,与“海峡号”穿浪双体工作船和“东远01”穿浪双体工作船一起,形成了七○一所研制的船长40~60米的穿浪双体船系列,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七○一所在国内高性能船设计领域的影响,巩固七○一所高性能船设计的领先地位。
该船在武船重工石咀基地建造,受现场条件限制,只能和常规单体船一样,采取纵向滑道式下水,下水过程中采用钢丝绳拉住小车,以控制下滑速度。该下水方式用于七○一所设计的穿浪双体船尚属首次。该船下水后,将在武船做完设备安装等后续工作并进行试验试航,预计年内交船。
全球第一艘把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系统的船舶试验项目“Fellow Ship”,日前在挪威和德国资金支持下顺利实施,并由DNV(挪威船级社)对燃料电池的安全和风险进行了核查和认定,亦藉此制定出全球首个船用燃料电池入级认证规范。
目前,这个320千瓦功率的全尺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已安装到一艘在北海运营的海洋工程供应船“Viking Lady”号上,这亦是全球首艘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实现船上发电试验的营运船舶。此船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驶抵丹麦,哥本哈根市长邀请各国贵宾搭乘此船绕航一周,感受清洁能源带来的船舶动力革新。
“Fellow Ship”项目于2003年启动,当时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到2005年完成燃料电池的基本设计和研发,2006年研究人员开始研发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电池动力系统并最终完成。该装置2009年9月被安装在“Viking Lady”号上。该船是道达尔公司租赁的一艘海洋工程供应船。“Fellow Ship”项目预计于第三阶段和最后阶段进行燃料电池电气系统测试、验收和示范运行,装机容量范围为1~4兆瓦。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商船向大气排放的颗粒污染物几乎相当于全球汽车排放量的一半,而且70%的海洋运输都距海岸线400公里以内,其污染排放给沿海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DNV指出,尽管不能单纯依靠燃料电池技术解决动力问题,但这项技术可辅助某些航段,如近海、本地港口的交通、轮渡、游艇、海上作业等。采用这项技术后,船舶在港口停留期间亦可充分利用岸上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