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

2010-04-09 21:12玉香章王东升
环境科学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社区

玉香章,王东升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景洪666100)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

玉香章,王东升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景洪666100)

根据纳板河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保护区发展的对策。

生物多样性;保护;纳板河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纳板河保护区是澜沧江以西热带雨林得到良好保护的地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澜沧江流域是中国云南乃至东南亚南北生物交往的通道,南方的物种沿着河谷向北移动,北方的物种又沿着山岭向南迁徙,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些南北物种的交流受到了阻碍,而纳板河保护区的植被以热带森林占优势,正是南北生物迁徙不可缺少的重要区域。加强对该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保护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纳板河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北部,景洪市与勐海县的接壤地带,以澜沧江/湄公河的一级支流纳板河流域范围为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2°04′~22°17′,东经100°32′~100°44′,总面积26616km2。保护区范围内有5个行政村,涉及3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隶属景洪市嘎洒镇所辖的曼点村、纳板村和勐海县勐宋乡所辖的糯有村、蚌岗村、大安村,共有人口5832人(2008年末)。保护区作为 “中国西南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列为我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关键地区之一。

保护区地处西南地区横断山系纵谷区的最南端,海拔高差较大,从纳板河至澜沧江河口海拔539m到拉祜玛山顶海拔2304m,相对高差达1765m。由于保护区垂直高差较大,山地气候垂直带明显,海拔高度800~900m以下属北热带气候,海拔800(~900)~1400(~1500)m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海拔1400(~1500)m以上的山地属中亚热带气候。

保护区地形变化复杂,土壤类型丰富,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在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500m为赤红壤,另有粗骨性紫色土、石灰岩土等在砖红壤和赤红壤地带交织分布。

保护区总体气候类型属北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8~22℃,最冷月均温12~16℃,最热月均温22~26℃,极端最低温多年平均>-1℃,年降雨量1100~1600mm,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约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变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土壤类型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小生境,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场所,也造就了区内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2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在悠久的地质历史、复杂的地形及有利的气候、土壤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等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发育了西双版纳所分布的各种植被类型,栖息着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热带北缘及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2.1 植物多样性

区内具备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已知高等植物有278科1053属2345种或变种。其中:苔藓植物59科157属391种或变种,蕨类植物43科71属164种或变种,裸子植物5科5属10种或变种,被子植物171科820属1780种或变种。已记录大型真菌38科90属156种。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Ⅱ级保护植物18种。纳板河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区系组成起源古老,以热带成分为主。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热带北缘,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起源古老、种类繁多、以热带成分为主的特点。在古热带20个残余属中,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10个属,分别是重阳木属(Bischoffia)、斑子木属(Baliospermum)、幌伞风属(Heteropanax)、大参属(Macropanax)、臭椿属(Ailanthus)、千花豆属(Fordia)、嘉榄属(Ga2 ruga)、木荷属(Schi ma)、单室茱萸属(Mastix2 ia)、覃属(Altingia)。

第二,植被类型丰富。西双版纳地处东南亚热带北缘,为热带亚热带交错地带,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河漫滩灌丛和次生植被等植被类型。以《云南植被》的植被分类方法和原则为依据,确定出纳板河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共有8个植被型,13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拥有西双版纳的所有8种植被类型,是东南亚热带北缘植被组成的缩影。

第三,植被有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热条件有一定的分化,相应地出现了植被垂直带谱。按照海拔从低到高,保护区依次出现河漫滩灌丛、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类型。

通过调查统计,保护区的资源植物非常丰富,包括了13个大类,即:野生可食用植物(196种)、用材树种(140种)、竹藤类编制植物(19种)、油料植物(111种)、芳香植物(49种)、鞣料植物(50种)、染料植物(10种)、淀粉植物(33种)、树脂与树胶植物(17种)、纤维植物(60种)、野生水果(31种)、野生花卉(48种)、药用植物(191种),共955种。

2.2 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迄今共记录到脊椎动物35目100科437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2种,Ⅱ级保护动物56种,丰富的动物资源多样性在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3.1 鱼类

目前在纳板河保护区的水系范围内,共记录有鱼类35种,隶属5目11科9亚科27属。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对沿岸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土著鱼的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土著鱼的保护迫在眉睫。

2.3.2 两栖爬行动物

历次野外调查资料加上保护区职工平时零星收集的标本,经整理,在保护区内迄今为止共记录到两栖类动物30种,隶属3目8科17属,全部为东洋界,其中:华南区种类22种,西南区种类5种,华中华南区种类2种,东洋界广布种类1种;记录到爬行类动物47种,隶属3目15科35属,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有45种,仅有2种为古北东洋两界共同分布的种类。

2.3.3 鸟类

2.3.4 兽类

迄今保护区共记录到兽类56种43属20科9目。兽类除野猪、巢鼠、黄鼬、金钱豹4种系古北界种外,其余种类均为东洋界种。云南特有种有豚尾猴、灰叶猴和印度野牛3种。

2.3.5 昆虫

保护区的昆虫种类非常丰富,通过2004年的调查,现已经鉴定的昆虫种类分属9目60科203属327种,属较典型的热带昆虫,在国内很有特色[1]。

3 保护现状

3.1 保护区管理现状

1992年7月,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成立,为云南省环保局和西双版纳州政府双重领导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07年9月,云编办[2007]213号文批复,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更名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云南省环保局下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管理局现有固定编制30人,设有资源保护部、科研监测部、社区工作部、行政办等4个部门,其中资源保护部下设3个管理站,聘有护林人员24人,同时聘请专家学者作为科学顾问提供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要有学科交叉的意识。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渗透力,“至小有内、至大无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调交叉。一个学科方向模型和方法的创新有赖于该学科向其他学科进行知识开放。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建设一所新的计算机学院,致力于将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纳入所有研究领域,推动学科交叉、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在其设立的这所新的计算机学院中,会招聘25个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将其作为桥梁(bridge),来推动其他学科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

现纳板河保护区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保护区基本工作制度》、《保护区管理处森林火灾处置应急预案》、《保护区财务车辆管理办法》、《保护区固定资产和物资管理办法》、《保护区巡护管理制度》、《保护区社区共管联系制度》等。

纳板河保护区坚持 “保护优先”原则,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建立巡护管理制度、林政管理和护林防火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学管理,从而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的管理能力,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保护区定期开展了详细的社会经济统计,收集整理了保护区涉及社区1991年以来完整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长期监测。保护区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接待了大量专家学者前来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保护区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1998年5月起,保护区参与中德技术合作(GTZ)《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林保护与恢复》(95-2199.8-001100)项目。保护区还与保护国际(CI)、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联系,双方人员交流不断。

保护区在建立初期就以“参与式有效管理”即社区共管思路的雏形进行管理。一是与保护区所辖的两个乡镇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了社区共管联系制度,对保护区内的重大工作进行协调;二是坚持开展长期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群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组建由村队干部为首的农民义务护林队伍,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包干到人,使他们真正成为保护区与当地群众的信息联络员;三是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给予力所能及的扶持与帮助,使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从依赖于开垦轮歇山地转化为固定耕地的种植,发展多种经营,使他们因保护自然资源而蒙受的损失又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四是保护区的一些日常管理、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设,尽量让当地村民参与,提高他们作为自然资源的主人及资源拥有者的意识;五是采取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扶持农村专业户的办法,开展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提高当地村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技含量。

3.2 资源保护状况及其变化动态

调查表明,最近几年保护区内野猪、赤麂、猕猴、红原鸡等动物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野牛、水鹿数量也有迹象表明在逐渐增长;通过在流域内强化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天然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4513%提高到6717%。但人类活动对纳板河保护区的影响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偷猎盗伐时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区东界澜沧江景洪电站建成蓄水后,进入库区活动的人员频繁,偷猎和森林火灾的隐患逐年增多。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保护区发展对策

4.1 完善自然保护区规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是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意图,是保护区在某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是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依据。现有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5)》已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修编,制定一个符合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保护对象以及保护工程建设需要的总体规划,使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管理、建设等工作更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4.2 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管理措施

为确保自然资源的安全,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资源的野外巡护和监测。建立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三级保护管理体系,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护功效。按总体规划,完善管理站、巡护哨卡建设,形成全方位、强有力的保护管理网络。同时明确各职能机构和管理站、点的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分片管理,加强巡护与监测,按照保护管理面积、资源状况、维护难易程度、保护成效等定任务、定奖惩制度。把保护管理各项任务分解到岗,落实到人。

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联防办法,形成针对火情的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森林火情预防措施,加强火源管理。配备必要的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4.3 协调周边社区关系,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工作

确立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协调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优势,通过实施社区共管项目,全面提高社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减少社区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直接依赖,使其积极参与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中来,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达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社区共管委员会工作,确定共管委员会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作用,制定章程、公约并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协调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共管措施的有效开展;制定并落实联合保护协议,保护区应加强同周边地区各级政府的联系,进行广泛的合作,社区全员参与,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社区治安等内容的共同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充分利用保护区与周边地区建立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制定并贯彻落实联合保护协议,开展社区共管的各项工作[2]。

要促进社区产业结构调整,选择适宜、快速、高效的多种经营项目,调整种植业结构,开展特色种植养殖,逐步分流转向更多的从事生态旅游服务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和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优先聘请当地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工作,提供就业机会。

4.4 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充分利用纳板河流域的生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根据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资源调查监测,以此积累与补充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本底资料,定期制定和更新保护区各项规划计划,为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不断提供最新信息和科学依据,主要内容有:①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②生态系统定位观测;③森林资源调查监测;④社会经济调查与监测;⑤保护区法规制度与规划计划制定。

要围绕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同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深化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认识,努力提高保护区的科研监测水平,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项目合作既可以解决设备、资金不足问题,又可弥补技术缺陷。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保护区自己的科学研究人才,使之能够胜任常规监测和保护工作的需要,锻炼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4.5 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公众参与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方面,一要开发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材料,介绍纳板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状况、保护管理情况,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和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二要采用各种传媒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录像、出版物、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结合墙报、标语、宣传小册子、警示牌等广告宣传手法,进行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三要开展学校教育,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国家环保部创建“绿色学校”的号召,与区内及周边学校共建 “绿色学校”;四是对已建立的曼点宣教中心进行规划,建立长期的动植物标本馆,进行实物展出,通过放映电视录相、幻灯片、投影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以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4.6 开展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增强自养能力

调查发现,保护区野生蔬菜共有182种,其中药用植物共有109种。保护管理机构要引导社区群众,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允许居民在实验区适度采收部分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如在薪炭林有计划地采伐自用木材,适度采收药材、竹笋及其它林副业,鼓励居民种植经济植物和养殖经济动物,人工栽培或饲养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的植物和动物,将资源优势化转为经济优势。

[1]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2]杨云,李建友.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合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Biodiversity in the Nabanhe Nature Reserve and it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YU Xiang2zhang,WANGDong2sheng
(Administrative Bureau ofNationalNabanhe RiverBasin Nature Reserve,Jinghong Yunnan 6661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biodiversity in Nabanhe nature reserve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the paper puts for wards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nature reserv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Nabanhe river nature reserve

X37

A

1673-9655(2010)05-0036-04

2010-05-31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社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