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章友,曾一平,张 丹,魏文静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400044)
汞的分析研究简述*
阳章友,曾一平,张 丹,魏文静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400044)
目前科学家对汞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被用于到汞的分析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汞分析研究方法。
汞;检测方法;分析研究
汞是中国第一批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限制标准的污染物之一。在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因汞中毒导致的水俣病。由于汞的毒性很强,且易被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因此中国把汞列为“第一类污染物”.最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把汞列为环境激素类污染物。汞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存在多种危害,若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则会对大范围的人群造成威胁。环境中汞的分析测定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自然界的汞主要以无机汞 (Hg2+)和有机汞 (CH3Hg+)形式存在,有机汞亦可以经过消解成 Hg2+形式进行测定,目前,对 Hg2+的检测分析新方法层出不穷,总体分以下几类:电化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于纳米技术的Hg2+测定法。
2.1 电化学 Cabello-Carramolino,G.[1]建立了一种新的Hg2+的电化学检测法。通过对凝胶电极的修饰从而在电化学上来实现对 Hg2+的检测,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 5.0 ×10-8~5.0 ×10-5mol/L,检出限 3.0μgL-1。王亚珍,许江扬[2]提出了以 nano-TiO2膜修饰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相中的痕量 Hg2+.详细研究了 Hg2+在 nano-TiO2膜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线性范围为 2×10-8~1×10-6mol/L。检出限可达 5×10-9mol/L.
2.2 荧光分光光度 Matsushita,M[3].等研究发现,当一种特殊的抗原与对应的抗体反应的时候会生成一种具有荧光的化合物,当加入相应的Hg2+时,会生成一种不具有荧光特性的化合物,对整个反应产生荧光粹灭效应。从而以此来检测 Hg2+。Ko,S.-K.;Yang,Y[4].-等设计了一种基于罗丹明系列结构荧光增强法检测 Hg2+的荧光法,在没有 Hg2+的情况下,RhB结构在本质上来说在 551nm处是无荧光产生的,但加入 Hg2+后,由于 Hg2+的作用使得 RhB的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环状结构,从而使得在 551nm处的荧光信号随着 Hg2+的增多而增强,由此来实现对 Hg2+的荧光增强检测。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Khabarov,Yu.G研究用亚硫酸钠与 Hg2+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的产物在 230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峰,检测 Hg2+的线性范围0.5~13.0mg/L,检测实现了快速化操作。刘梅等研究了在在硫酸介质中,Hg2+与硫氰酸钾 6G和罗丹明 6G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阿拉伯胶和吐温 20混合胶束可对测定体系增溶、增稳、增敏,建立的方法可在水相中测定痕量汞。该方法测定汞的线性范围为0.1~1.5mg/L,检出限为0.08mg/L。
2.4 基于纳米技术的Hg2+测定法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的提出基于纳米技术的Hg2+检测新方法,鲍军方等利用 Hg2+的核酸适体修饰纳米金形成探针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 Hg2+离子的方法.Hg2+与 DNA作用形成 T-Hg-T的结构,导致在高盐的情况下纳米金失去 DNA在发生凝聚变色来实现Hg2+测定 ,线性范围为 5.0×10-9~7.2×10-7mol·L-1,检测限可达 3.3×10-10mol·L-1。 Matthew Rex,Florencio E.[8]等提出了新的基于金纳米棒的Hg2+检测法,基于 Hg0与Au0之间的特殊反应从而实现 Hg2+高的灵敏度的测定。
目前一些新的基于纳米效应的汞检测法备受人们关注,如基于汞与金、汞与 DNA的特异性反应等。有望实现汞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便携式的乃至在线监测。
[1]Cabello-Carramolino,G.;Petit-Dominguez,M.D. Application of new sol-gel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mercury.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8.614(1);103
[2]王亚珍;许江扬.Hg2+在纳米二氧化钛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42(2):238-241
[3]Matsushita,M.;Meijler,M.M.;W irsching,P.;Lerner,R.A.A Blue Fluorescent Antibody-cofactor Sensor forMercury.Org.Lett.2005,7:4943–4946.
[4]Ko,S.-K.;Yang,Y.-K.;Tae,J.;Shin,I.J.Am.Chem.Soc.2006,128,14150.
TF819.1
A
1003-3467(2010)04-0010-01
阳章友,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