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加强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做法

2010-04-08 19:24:28殷俊良南召县水利局鸭河水产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10期
关键词:山洪防汛灾害

□殷俊良(南召县水利局鸭河水产所)

一、防御体系概况

南召县地处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部边缘,全县辖16个乡(镇)62.5万人,总面积2946km2,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占96.6%,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河流有7条,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84座,塘堰2200多座,是一个山洪灾害易发频发的地区。

水利部于2005年11月在全国选择12个县市进行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该县被列为全省惟一的一处试点。2006年建成该县排路河流域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覆盖排路河流域内的四棵树、白土岗、南河店等3乡(镇)40个行政村,受益群众6万余人,体系建成后在当年汛期即发挥作用,减灾效果明显。2009年又建成覆盖全县范围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该体系的建成与推广在近几个汛期,特别是今年汛期,发挥出巨大的防灾减灾作用。

二、汛情

今年入汛以来,南召县先后4次遭遇强降雨袭击。一是“7·18”暴雨:7月18日22时至19日4时,该县崔庄、城关、城郊、白土岗、南河店等9个乡(镇)普降暴雨,境内黄鸭河水位上涨到197.9m,超警戒水位3.1m,最高洪峰流量约5130m3/s;二是“7·23”暴雨:7月23日20时至24日8时,该县马市坪、崔庄、板山坪等乡镇遭受暴雨袭击,24h最大降雨量达到227mm,特别是马市坪竹园庙雨量点90min达到135mm;三是“7·24”暴雨:7月24日8时至25日6时,该县南河店、白土岗、皇路店、四棵树、乔端、板山坪等11个乡镇持续降雨,降雨量均超过135mm;四是“8·10”暴雨:8月10日1时至11日8时,该县皇后、白土岗、南河店、四棵树等4乡镇普降特大暴雨,最大点降雨量达320mm,此次暴雨范围达750km2。以上4次降雨过程,总降雨量是历年来年均降雨量的62%,使境内鸭河口水库水位从165m一度上涨到173.5m,也是建国以来该县遭受的最大洪灾。

三、防御体系运行成效

汛情发生后,该县立即启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紧急转移群众3.14万人至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马市坪乡焦园村上游嵩县一处尾矿库垮塌之前,辖区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无人员伤亡。8月16日,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在该县察灾情时批示:“这简直是个奇迹,南召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政府尾矿库汛期安全生产督查组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南阳日报》等5家新闻媒体对该县有效抗击山洪灾害和应对处置尾矿库溃坝事件典型经验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四、主要做法

(一)加强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组织领导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遵循“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落实各级责任人和联络方式,建立紧急情况下监测、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形成以县防汛指挥部为核心,覆盖试点范围内受山洪灾害威胁全部人员的责任体系。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运行中,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水利、交通、公安、建设等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保证防御体系顺利运行。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在试点建设和推广运行中,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划分区域,明确责任,长期驻守现场,对工程技术、质量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四是及时完善防洪预案。每年4月底前修编完善防御山洪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对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的可操作性,对全县84座小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以及主要河道、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隐患排查整改、完善提高。

(二)扩大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试点建设

该县排路河流域是全省最早的一个国家级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试点县,在有效预警、防御山洪灾害的良性运行基础上,该县积极推广防御体系试点建设,已覆盖全县340个行政村。防御体系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在全县各行政村建设雨量监测点395个,其中55个标准GSM自动雨量站监测流域内的全面降雨,定时将雨情自动传递到县防汛信息中心;340个简易人工雨量监测站监测流域内的局部降雨,每天由监测员把降雨信息反馈到县防汛信息中心。

二是建设县、乡、村、组、户五级预警系统。通过无线广播、电话、短信、传真、互联网等方式发布防汛信息,通过无线广播、警报器、敲锣等方式传递预警信息。

三是建设防汛信息平台。在县水利部门建成汛情会商中心,建立防汛信息数据库,开发水、雨情信息处理系统,为防汛决策提供试点区域雨情、水情信息,工情查询,图形显示,报表输出及信息发布平台。

四是科学编制防御预案,明确险情发现时的信息传递、避险路线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五是切实抓好“群测群防”工作,发动群众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危险点进行普查、标识和监测,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其运行模式是:395个雨量监测点定时将雨量数据传输到县防汛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根据预测的山洪灾害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发布黄色(较重)、橙色(严重)、红色(特别严重)预警信号。紧急情况下乡村各级防汛责任人也可直接发布预警信息,及时组织群众转移撤离,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三)建立完善宣传体系

一是广泛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专题讲座、开办宣传专栏、刷写宣传标语等多种有效形式,对政策法规(如危险区禁止建房、禁止陡坡开荒等)、转移路线、转移纪律等进行宣传,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常识。

二是在试点区域内分户制定发放防灾、避灾须知和明白卡。7月18日的强降雨中,该县崔庄乡马良村群众在听到村组喇叭通知后,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出现一例伤亡事故。

三是将相关的政策法规、山洪灾害的防御常识、全县防御山洪灾害的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整理成宣传手册和宣传挂图,免费送到群众手中,做到家喻户晓。据统计,近3年来该县共在各级媒体开展宣传活动90多次,开展培训教育160余次,受训干群10万人,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由于宣传到位,群众防范意识强,7月23日,该县马市坪乡焦园村17户60名群众在上游嵩县一尾矿库垮塌前及时组织安全转移,做到了无人员伤亡。

(四)保障防御体系科学有序运行

一是加强培训学习。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系统、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并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确保熟练操作、科学维护,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对乡、村两级责任人定期开展培训,提高认识,加强责任,突出防范重点。

二是加强设备检修。汛前加强对仪器进行检测,保证仪器能够正常工作;汛期加强县、乡、村、组四级值班巡查工作,保障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及时传递信息,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三是确保运行质量。组织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到水利部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防御体系所涉及的监测、预警仪器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该县委托资质较高的公司进行采购、安装和调试。建设过程中,县领导小组指派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把关,严格质量要求,确保所建工程、所安装的仪器符合国家标准,并能长久发挥效益。今年汛期,该县通过防汛信息传输平台,发布黄色预警信息3000余条,及时通报、传达信息1000余次,组织2万人次、调度车辆4600辆次投入抗洪抢险,直接处理抢险11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500余人。

猜你喜欢
山洪防汛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夏季防洪防汛
大众科学(2022年8期)2022-08-26 08:58:54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汛当前莫添乱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优雅地表达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2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治淮(2017年5期)2017-06-01 11:31:23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
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 1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