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0-04-08 19:03:28李建发李泽辉
海河水利 2010年6期
关键词:枢纽防汛水利

李建发,李泽辉,罗 杰

(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2.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河北迁西 064309)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行业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为适应水利现代化的新要求,《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等文件相继颁布出台,确立了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明确了”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水利部、海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引滦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引滦局)已初步实现了防汛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防汛辅助决策支持,实现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实时工情的自动采集、实时监视和远程控制以及水库水质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分项处理、远程控制。这些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为实时掌握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的各类工情信息,提高潘大水库工程管理水平,确保天津、唐山两市的供水安全、滦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引滦枢纽工程概况

引滦枢纽工程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滦河干流上,是滦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是集防洪、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发电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由潘家口水利枢纽、大黑汀水利枢纽和引滦枢纽闸三部分组成,目前信息化建设项目已涵盖枢纽工程各个方面。

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3 700 km2,占全流域面积的75%。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是引滦工程的龙头,于1975年10月动工,1979年12月下闸蓄水,1985年基本竣工,198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潘家口水库为大(I)型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为29.3亿m3。

大黑汀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潘家口水库主坝下游30 km处,潘家口、大黑汀两水库区间流域面积1 400 km2。工程自1973年10月开工,至1982年基本竣工。其作用是拦蓄潘、大两水库区间来水,调节潘家口水库下泄水量,抬高水位,向天津市和河北省唐山市供水。大黑汀水库为大(Ⅱ)型年调节水库,总库容为3.37亿m3。

引滦枢纽闸是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工程的咽喉,通过引滦总干渠与大黑汀水库相接,其作用是调节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的流量。

3 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已涵盖多方面管理工作,各信息化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洪水预报和供水调度方面,相继建成了潘家口水库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水情广域网自动联机预报系统、洪水预报系统等;在防汛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方面,先后建成了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中央气象台卫星信息传输接收系统、气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气象常规监测自动化系统等;在防汛通信系统方面,先后建成了Ku卫星地面站、VSAT卫星应急通信网、2 500门交换机、潘大水库SDH专线传输系统、潘大水库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等;在计算机网络及监控方面,先后建成了潘大水库计算机网络、海委至潘家口2×2M长途专线、引滦信息网、潘家口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工程视频监视系统等;在发电机组计算机监控方面,先后建成了潘家口水库常规机组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 (一期工程)、大黑汀5号机组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大黑汀 3号、4号机组机电及自动化系统等。

4 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已经不同程度影响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运行模式,目前在网络覆盖、通信容量、信息数量、工作质量上已基本满足全局管理工作的需要。但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信息利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如,部分工程设施还存在自动化监控监测的空白,在功能覆盖、可靠性、业务能力方面特别是面对突发性灾害的抢险救灾指挥调度所要求的综合能力、网络机动性、抗毁能力还不够强。

虽然引滦枢纽工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效,但依然存在着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信息化建设缺乏集中统筹规划、投资力度不够大等实际问题,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加大力度,加强改进,持之以恒地推进信息化各项工作。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 思想观念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部分干部职工对信息化认识不够,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教育并培养干部职工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中的习惯;信息化、自动化项目的运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存在独占信息资源、重复开发、信息浪费的现象。

4.2 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欠佳

在信息化系统运行中时有发现网络木马病毒在局域网中传播的现象,网络用户没有做到有效管理和及时维护,致使上网用户无节制地占有本来就不宽裕的带宽资源,严重影响了以网络为运行环境和信息交换平台的自动化系统的可靠运行。

4.3 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不强

由于对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认识不足以及系统建设经费的限制,网络信道、网络结构、系统数据备份等存在着不安全因素,网络上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的保护措施也比较薄弱。

5 引滦枢纽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及建议

5.1 工作思路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基础。近年来,全国信息化建设强势推进,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水利各项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以及与社会其他行业、领域的协作、互动效果日益凸显。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必须积极应对,理清思路,按照“全面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强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宽带网络、GIS、互联网、数据存贮、信息服务等前瞻技术,建立国内同行业先进的信息化体系,为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引滦枢纽工程作为天津、唐山地区重要水源的控制工程,担负着天津和唐山市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任务。30年来,工程综合效益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目前累计实现供水328亿m3。其中,向天津市供水140亿m3,向唐山市和滦河下游供水188亿m3。但近年来却面临水资源日渐短缺、水质形势不容乐观、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难题。为保证引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受水地区用水无忧,应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步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工程管理和综合效益提升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支持,为各项业务调度指挥、管理工作提供先进、实用、可靠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5.2 目标任务及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以及水利部、海委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争取实现引滦枢纽工程三大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电子化,即防汛调度决策指挥体系的信息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办公政务体系的电子化。

(1)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的智能化、信息化,实现工程管理监测监控的自动化,实现办公政务的网络化、电子化,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使现有各类管理信息得以充分利用,通过信息整合和系统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防汛信息、工程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利用率,为领导的调度指挥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和信息的全方位支持。

(3)开展全局职工的网上业务技能培训,实现职工培训、考核、测评的网络化,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文化宣传,全面提高引滦局职工的政治和技术业务素质,为引滦局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通过建设防汛应急移动通信系统,使引滦枢纽工程在遭遇 50年一遇以上的特大洪水时实现防汛调度指挥中心与现场之间的数字通信,提高引滦局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抗灾能力和通信保障能力。

6 结语

时代的进步必将使信息化在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不断加强,必将有效促进水利建设、管理的调整、转换和升级。水利工作是基础产业与设施,应大力发展信息化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对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物质资源的使用,从而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的予以利用,趋利避害,减少消耗,改变传统水利行业的发展模式。

在今后一段时期,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艰巨,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把引滦枢纽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系统现代化工程的示范单位,建设成为我国水利系统率先实现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的荣誉单位,同时不断巩固保持信息化发展成果,全力推动引滦枢纽工程信息化工作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1]谭华,刘耘,桂文军.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初探[J].人民长江,2002,33(12):41-43.

[2]蔡阳.金水工程建设与展望[J].信息网络安全,2005(5):16-17.

[3]邵东国,刘武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4(15):59-61.

猜你喜欢
枢纽防汛水利
夏季防洪防汛
大众科学(2022年8期)2022-08-26 08:58:54
防汛当前莫添乱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枢纽的力量
房地产导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38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0:56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2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6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治淮(2017年5期)2017-06-01 1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