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丁英钧 蔡冀民 司秋菊 张艳慧 潘 莉 (石家庄 05009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丁英钧 蔡冀民 司秋菊 张艳慧 潘 莉 (石家庄 050091)
本文就《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教学目的、版块设置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课程建设
为满足教学需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工作岗位必备的中西医内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我们积极拓展和丰富教学手段,建设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现介绍如下。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一门新兴的临床课程,本教材的使用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内科学》分别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要求与《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不同,要求中西医并重,尤其侧重中西医教学内容的整合。目前教材编写体例是将中西医内容分列,尚缺乏认知理念和思维方法上的交叉渗透及中西医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构建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可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和补充,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材料,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最有力工具。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交互式的双向活动,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向自主化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改变过去一直困扰着许多高校的教学媒体“滞后”的问题,弥补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不足。
此外,网络教学也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现代教育理念、计算机操作技能、中西医医学知识等方面得以更新和锻炼,可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
2.1 课程内容来源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编:蔡光先、赵玉庸),并参考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第二版,主编:周仲瑛)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 (第七版,主编:陆再英、钟南山)、《诊断学》(第七版,陈文彬、潘祥林)等教材。
课程内容设置按照《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课堂理论教学保持一致。[1]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见习、实习及考研、执业医师考试前后,通用网络课程进行自学和复习,既能较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能了解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各系统重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中医辨证、中西医治疗思路及具体治疗方法,同时要深入探讨其发病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内容。对于典型病例的诊断正确率达 80%以上,能够准确述说定义,正确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熟记病证的证候特征、临床特点与诊断标准,能鉴别诊断类似疾病或病证,熟练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论治及治疗方法,了解各疾病的转归预后和预防调摄方法。
2.2 课程内容版块设置 本课程版块设置分为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拓展资源库、作业习题、临床技能指导、参考文献、科研成果、留言答疑等 14个版块。①教学大纲:将中西医结合内科每一章节的教学时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明确需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②授课录像:涉及本教研室多名专家、教授重点病证授课、讲座及学术会议、诊疗、病例讨论等视频资料。③授课教案:收集、整理教研室多年积累的优秀教案,教案按照河北医科大学制定的统一格式及教学大纲要求编排,包括授课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授课新进展及课后总结等内容。④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教研室多年积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以教材为蓝本,均为本教研室老师课堂授课所用课件。⑤教学拓展资源库:包括中西医电子书籍、期刊,X光片、病理图片、心电图、解剖图谱等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内容。信息收集渠道有:学校近年来的教学研究性课题成果;自拍自摄录像、图片;购买的音像教材和图书;相关网站资源下载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Web课件、网络视频等;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换。⑥作业习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论述题等组成,并配有标准答案,学生可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选择题题型设置为 A1、A2、B1三种形式。⑦临床技能指导:包括基础操作、综合见习部分、选修实验部分三部分。基础操作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插胃管、吸痰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技术;综合见习部分要求学会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的抢救措施,并选择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等主要系统重点疾病分小组、分角色进行病例讨论,要求对中西医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思路等进行分析;选修实验部分涉及尿红细胞形态、红细胞生长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实验诊断内容。⑧留言答疑:网络平台设立师生交流版块,使学生能够针对课本、课堂教学或网络课程等内容提出问题,老师进行答疑或讨论,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平台运行两年以来,通过口头、书面调查等形式听取学生反馈意见,通过考试、考核等形式对网络教学实用性和贴切性进行评价。网络教学突破了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教学材料展示具有丰富、灵活、形象的优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中西医结合内科》网络课程的建设及应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李忠青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的制作[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4):45
(2010-10-19 收稿)
R2-031
B
1007-5615(2010)04-0045-02
*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No 0602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