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汝城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2010-04-08 14:00朱承飞朱建林李泽林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汝城理学生态旅游

朱承飞, 朱建林, 李泽林

(汝城县林业局, 湖南 汝城 424100)

浅议汝城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朱承飞, 朱建林, 李泽林

(汝城县林业局, 湖南 汝城 424100)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凸显,人类保护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可持续发展观念渐渐深入人心,生态旅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旅游形式。本文在分析了汝城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区域特点等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汝城生态旅游的思路、建议和对策。

生态旅游;有利条件;工作思路;建议和对策

汝城位于湖南省边陲,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400多km2,人口37万人,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汝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民俗风情古朴,生态环境优美,山区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主动脉正在开通,具有把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为支柱产业的独特条件。而且汝城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相比,既有差异,又形成互补。中科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为汝城总体规划修编时,对汝城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区域优势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后,将县城的发展定位为“理学发源圣地,华南避暑山城”。汝城县委、县政府提出把汝城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休闲养生之都”的战略构想,坚持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的思路,加强城市管理,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省际区域中心县城。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构筑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汝城的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汝城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及旅游市场的开发,相关功能的完善,可把汝城建设成为湘粤赣边际的游客集散中心,从而打造湖南生态旅游东南大门,带动湘南乃至湖南旅游产业发展。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名词的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性环保会议上。它是全球新兴的具有强大生命力而内涵丰富的旅游活动体系,但由于这一旅游活动系统尚在建设与完善过程之中,故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

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所作的定义: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卢云亭从环境作用的角度定义为: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1]。

张建萍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归纳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2]。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其基本出发点在于游客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了解自然,从而获取旅游体验和各种知识,在此基础上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为地区发展筹集资金,同时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它更加强调的是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人们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这一论点的认识上还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生态旅游是在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区域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中享受自然旅游和文化资源,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强调在为游客提供欣赏、学习和环境教育的旅游享受的同时,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保护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理念。生态旅游强调旅游地居民的参与和利益,使他们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从而提高他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旅游强调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不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这是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

2 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有利条件

2.1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接壤处,四周低、中间高,而且平坦开阔,平均海拔600多m,是典型的山间盆地。既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又不乏高山小气候优势。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6.7℃,降雨量1545.7mm,无霜期达274.5d,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绿树成荫,四季瓜果飘香,境内有河流696条[3],小Ⅱ型以上水库69座,山塘744口,形成了汝城既有山区小气候而少瘴气,负离子丰富而少紫外线,空气清新而少污染,气候温和而湿度适中的独特气候,是一块难寻的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

汝城是生态大县。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3.69%,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境内物种丰富多样,有动植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有乔灌木树种共有85科677种,药用植物700多种。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有4666.66hm2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群落及南岭山脉低海拔沟谷阔叶林,是我国华南地区物种资源和遗传基因保存完好的典型天然林区之一。境内动植物种类丰富,仅种子植物就达1643种,银杏、红豆杉、蓖子三尖杉、柏乐树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达20多种。200多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2种。园内瀑布众多,飞流如练,丰富的负离子和良好的原始生态,是最具人居的天然氧吧和休闲去处。白云仙草场是南岭第一高山草场,还有位于三省交界处的汜水山(万时山)南国大草原,芳草连天,碧波万顷,蔚为壮观。

汝城自然景观富集。境内山、石、水、洞、泉景观奇美,有的浑然天成,有的鬼斧神工、有的美仑美奂,有的惟妙惟肖。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境内分布大小十多座溶洞,如白石岩、厚坊岩、青峰岩、莲珠岩、相公岩、留富岩等。洞内怪石嶙峋,钟乳林立,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热水黄石古冰川遗址,被地貌学家宋文藻誉为世界上低海拔古冰川遗址博物馆。被列为湖南省户外运动训练基地的江背山大峡谷,石峰千仞,鬼劈神削,石屏绵延数里,奇砾彩石铺底,是莽莽苍原中一道美丽的“伤疤”。 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南国天山——汜水山(广东又名万时山)草甸,广东省授予广东省九万里企业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签约基地。城郊予乐湾是一幅天然太极图,周敦颐有感于此创《太极图说》,奠定理学思想暨古代官方哲学的鼻祖地位,从而汝城成为理学发源圣地。

汝城是温泉之乡。已发现6处地热温泉。其中有氡含量丰富,水流量大、水温较高(高达98℃)的华南第一泉——热水温泉。联合国地热理事会理事长P·H·X弗里斯顿考察后大加赞赏,出资为热水做二维三维数字模拟。汝城温泉福泉山庄2007年获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休闲度假奖。含有硅、钠、钙、锂、硼等人体所需稀有元素,且含量丰富的罗泉温泉,曾为湖南省女子体操队指定饮用的优质矿泉水,可引至县城供居民直接饮用。

汝城是最佳宜居之地。2009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对汝城气候、小气候、空气负离子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全境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年平均气温16.7℃,负离子含量高,最高达120000个/cm3,年气候舒适期为196d,是人类最佳宜居之地。境内天然井泉水丰富且均含硒等微量元素和盐类等物质,益五脏,清肺胃,生津止渴,加上磁铁矿贮量大,地表磁场高,水质被磁化,水质特佳。因此汝城是度假休闲的理想地区,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2.2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汝城这块神奇的土地,源远流长,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汝城县城南的耒山发明了耒耜,由此将人类从渔猎生活带入了农耕文明。据《衡湘稽古录》记载:“神农制耒耜教耕于耒山(今汝城县城南神头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耒山在湖南汝城南十里。〈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耒山,耒水所出。”“耒水出湖南汝城县南耒山[4]。”由此可见,汝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

二是古汉语文化的传承地。汉建统秦时,赵佗余部不愿归附汉朝,流落至此,秦汉古音代代相传,如今的汝城话是全国现存下来特有的秦汉古音,对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5]。南昌大学曾献飞教授编著的《汝城方言研究》就对汝城古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三是古代官方哲学——理学思想的发源地。《宋史·周敦颐传》载: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今汝城),治绩尤著。”北宋年间,周敦颐在桂阳(今汝城)任县令,著《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思想文化基础。后亲手独授予其弟子程颢。程颢闻后而悦,触景生情,作《春日偶成》名列《千家诗》之首。同时,周敦颐在汝城作《拙赋》、《爱莲说》名赋,成为千古名篇。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千年之久,还远播东南亚许多国家。理学思想也教育了汝城代代英才。据记载,历朝历代科举考试及第者众多,仅宋朝以来的进士达38名。其中宋朝钦点科举状元朱经贯,明朝太子太保、两广总督、理学名臣朱英,工部尚书曾鉴,监察御史范辂,清代翰林院协修何庆元,诗人郭远等在各代都较有名气。

四是中国香火龙的故乡。汝城香火龙起源于殷商时期,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现部分乡镇还留下了历代修建的龙王殿、龙王庙、龙母宫的建筑或遗址。自殷商以来,为了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祛邪消灾,汝城先民就以舞龙的方式来表达。到了明代,勤劳智慧的汝城人民从生产劳动中获得灵感,发明创造了以稻草和龙香扎制成造型威武、气宇轩昂的“香火龙”。经过几百年的沿袭、继承和发展,舞香火龙已成为了一种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形态逼真、表演优美、套路清晰、富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解放后,舞香火龙又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出现了欢庆土改、歌颂祖国、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等形式,文化内涵更丰富。2008年“汝城香火龙”被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人们在深度休闲文化旅游中寻幽访古,修心养性的好去处。

2.3有丰富的文物古迹

汝城不但是文化大县,也是文物大县。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数量多,品位高,分布广,风格独特,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十分少见。近年纳入全国文物古迹普查范围的有280多处。距今1万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文化遗址有10多处,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古塔、古桥、古井、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道观等遍布城乡。特别是保存较好的300多座古祠堂在全国十分罕见。这些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集文学艺术、工艺美学、社会历史、旌表教化、宗法礼仪、民俗风情于一身,风格之独特,工艺之精美,底蕴之深厚,规模之庞大,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一绝!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题写了 “古祠堂之乡”。这里的古祠堂文化,是中国汉族古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旌表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的绣衣坊,造型别致,工艺精美,是石坊雕刻艺术中的杰作,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专门旌表监察御史而建造的牌坊。城内津江、上水东、横巷、云善、文明乡厚坊、马桥乡石泉村等地依然保留有连片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为纪念宋代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以及清代建的云头书院仍保存完好。县城内耒水穿城而过,自宋明以来,在河上建起了平政桥、惠通桥、大通桥、四拱桥、孔隆桥、范氏古桥、西垣古桥、中湾桥、东华桥等二十多座古石桥,现仍有通行功能。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石砌文塔依然耸立在县城中央。可以说,汝城县乡乡有古迹,处处有文物。

2.4有闪光的红色足迹

汝城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为中国近代早期红色革命的发祥地。汝城工农革命运动声势大,影响大,作用大。1927年“四·一二”政变,长沙“马日事变”后,大革命失败,全国工农革命处于低潮。然而,粤东、粤北及湘南近四千农军聚集汝城坚持斗争,高潮迭起。8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9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这一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被时任中央军事部长的周恩来誉为“新湖南”。这年冬,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经过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后,从崇义上堡进入汝城,利用汝城革命斗争的坚实基础,余后重生、振军再起。朱德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在储能学校及津江谈判成功,使部队得到了给养和装备上的补充,并利用合作环境扩充军队,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此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11月下旬,朱德、陈毅召集湘南粤北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在汝城衡永会馆及津江村举行联席会议。根据毛泽东起草,中央通过的以汝城为中心的《湘南运动大纲》,确定了革命军打先锋,地方工农革命力量配合的湘南暴动计划,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举世闻名的湘南起义作了重要准备。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中回忆说:“为准备湘南暴动,我们就在汝城召开了衡阳所属各县县委书记会议进行讨论和布置。”湘南起义后,1928年4月初,毛泽东为接应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路经桂东在沙田镇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率部经汝城田庄圩、土桥黄家村,击溃江西赣南保安中将司令胡凤璋部,继而占领县城,后途经资兴往炎陵与朱德首次会师。因此,汝城是朱范谈判合作地,南昌起义部队振军地,湘南暴动策源地、朱德革命征程发迹地,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地。中央红军长征时,在汝城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受到了时任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总司令朱德的嘉奖,并在文明司(现汝城文明乡)颁布朱德、毛泽东共同起草的《出路在哪里?》的文告,留下了大量的战斗遗址和红色遗存。现湘粤赣农民运动指挥所旧址,朱范谈判合作旧址,湘南起义“汝城联席会”旧址,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旧址,中共汝城县特别支部旧址,汝城苏维埃政府旧址,汝城农会旧址,青石寨战斗遗址等,仍保存完好。伟大的革命,培育了众多英才,造就了共和国的脊梁,如早期革命先驱邓毅刚、何日升、朱舜华(张琼),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奠基人宋裕和,世界和平诗人朱子奇等。汝城这一红色土地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中国红色革命的进程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

2.5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处于红三角的中心地带,是“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的关键要塞。同时,周边景区景点丰富,也较有名气。如仁化丹霞山、炎陵炎帝陵、资兴东江湖、宜章莽山、崇义徒水湖等。如今,距赣州民航机场仅2h路程,距武广高铁韶关站1h路程,贯穿全境即将建成的厦蓉高速、湘深高速又在汝城交汇,且有7个互通处,通往珠三角城市群、闽三角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江西沿江城市带等地的路程将缩短在5个小时左右。这样的区位交通优势,决定了汝城必定成为湖南东南地区的重要旅游通道、基地和窗口,是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理想区域。若建设完善汝城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即能在汝城构筑承东接西,联南贯北的省际旅游中心枢纽。

3 建设汝城生态旅游的思路

3.1以理学思想文化为重点

理学思想左右了中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学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三块基石之一。汝城是理学思想的发源圣地,影响深远,应挖掘理学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以太极予乐湾为理学文化产生地,濂溪书院为理学文化教化地、纪念地,文塔至津江古村进而以全县古祠堂为理学文化过化地及白石庵等为道教古迹地、周家古村为周敦颐后裔地的基础上,在新城区即行政中心广场至仿古步行街建设成为理学文化发展展示地。这样,把汝城打造成为中国理学名城,开发道县周敦颐出生地、郴州周敦颐的成长地、汝城理学发源地、衡阳王船山理学集成地、理学名臣曾国潘故乡、张栻朱熹岳麓书院会讲地旅游线路,吸引游客进行理学文化的熏陶。

3.2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

汝城县城浓缩了汝城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留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诸如古村落、古书院、古石桥、古文塔、古民居、古祠堂、古商街、古牌坊、古水井等。置身古城,小桥流水,晨钟飞鸟,暮鼓寒烟,仿佛向世人展示一部厚重的历史。2007年,汝城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从而成为全省七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生态山水旅游城市为出发点,重点开发红色津江古村、文化商贸古街、理学文化古迹三大块,包括濂溪书院、“新湖南”纪念公园、文塔、绣衣坊、云头书院、义井等景点,加上重建六君子祠、赵公庙、报恩寺等,把县城建设成为展示理学思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商贸文化古城风貌与新老城区相结合的宜商、怡居、逸游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带动和促进全县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树立湖南旅游东南大门的主体形象。

3.3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线

红色旅游是引领当今旅游的潮流。汝城作为早期革命发祥地,大有文章可作。2008年11月,有省市党史、文物部门领导和专家及湘南相关县参加的在汝城召开的“湘南起义旧址群保护利用研讨会”一致确认,湘南起义以汝城朱德和范石生谈判合作、汝城会议为策划,以宜章年关暴动为序幕,以郴州设立总指挥部、周边10多个县(市区)群起响应为高潮,以资兴、桂东、安仁成功撤离,以毛泽东在炎陵接应朱德胜利会师为结束。并决定将各阶段的典型旧址打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要保护开发好朱范谈判合作、汝城会议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部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汝城县苏维埃政府等旧址。还有中央红军长征,在全县21个乡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经延寿青石寨阻击战后,实现了全面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朱德在嘉奖令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延寿青石寨红色景区内容极为丰富,可以以此为重点,联动濠头、热水、文明、附城等红色景点的开发。这样,以两大红色旅游线路为亮点,影响推动全县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并且以此为起点打造在汝城策源、策划,在宜章年关暴动,在郴州形成高潮,在桂东颁布军规,在耒阳、安仁、资兴成功撤离,在炎陵“朱毛”首次会面的湘南起义和在汝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宜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道县突破第四道封线的中央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线路。同时联通从湘南起义到上井冈山这条红色旅游线路。从而使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一个整体。

3.4以古祠堂文化为网络

因朝代更迭,我国许多文物古迹融合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分。而汝城古祠堂则蕴含了丰富的理学思想文化,集中体现了汉族古文化,是研究汉族古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大的古祠堂群。许多古祠堂已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古祠堂可望成功申报国保。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到汝城调研时指出:汝城古祠堂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风格之独特,是汉族古文化的典型体现,实属全国罕见,具备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条件。同时,汝城历史悠久,人口迁徙频繁,姓氏较多。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282种姓氏。从而与全国各地有较大的交流空间。以古祠堂文化为引线,以氏族文化为补充,可以吸引广大的客源。以此构筑古祠堂游观网络,形成景点串连、城乡联动的游观格局。同时,发掘、整理、宣传汝城话,以秦汉古音彰显汝城古祠堂的古韵;保护、传承、开展香火龙、扛故事等民间艺术活动,以民俗艺术丰富古祠堂的文化内容。这样,打造汝城古祠堂在湖南乃至在全国体现汉族文化古祠堂群的品牌。

4 建设生态旅游的建议和对策

汝城地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处,厦蓉高速、湘深高速在此交汇,并且有7个互通处,3年后,汝城将成为“红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汝城旅游资丰富,且很有特色,品位也很高,可以打造为如下十二大品牌:华夏农耕文化发祥地、中国秦汉古音的传承地、中国理学暨古代官方哲学的发源地、中国“香火龙”的故乡、中国“古祠堂之乡”、湘南起义策源策划地、红军长征激战第二道封锁线的突破地、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华南避暑山城、华南热水第一泉、红三角户外运动基地等。如充分发挥汝城的旅游资源,把汝城建设成为湘粤赣闽的游客集散中心,打造成湖南东南旅游的南大门,不仅可使周边旅游资源“串珠成线”,凸现景点的集聚效应,也将使 “红三角”各县市旅游开发形成强大的合力,产生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带动湘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1加强保护利用,支持汝城抢修保护重要文物古迹

文化是旅游的血液,文物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汝城不仅文化底蕴深,文物古迹多,而且意义深、品牌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份量。汝城有各种文物古迹近千处,其中省级8处、市级8处、县级54处、经省文物局审批有11处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市规划局调查推荐,有6个村正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些文物主要由农耕文化、理学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和湘南起义、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等五大块组成,非常珍贵。然而,因年久失修,许多古迹破烂不堪,有的濒临倒塌。建议省政府把汝城作为文化大县、文物大县重点扶持保护,在文物古迹修缮保护经费中重点倾斜安排。力争每年投入500~1000万元,加上筹集各种社会资金,连投3年,使全县60%以上的重点文物古迹得到抢修保护。这样,抢救保护开发一批湘南、省级乃至国家级文物古迹。同时,支持帮助汝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文物古迹申报升级。使得湖湘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彰显湖湘文化的品牌。

4.2加强扶持力度,实施对汝城旅游产业开发扶贫

汝城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汝城周边很多县市都是井冈山革命老区县,边远山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旅游开发享受了许多优惠政策。省政府应加大对汝城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把汝城的旅游开发列入大井冈山旅游圈进行规划、开发。把该县旅游产业扶贫纳入全省扶持重点,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扶持培育。加大对汝城林业生态发展的扶持力度。汝城属湘江、赣江、珠江之源头,要加大对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和水土保持项目,切实保护生态屏障。在城建用地、旅游景点建设等用地方面要给汝城政策倾斜和优惠。在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支持汝城打造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的新城区建设,建成游客集散中心。在项目开发上,要把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香火龙”载体龙王庙公园、江背山省级户外运动基地以及农耕文化、理学文化、湘南起义、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等重点旅游景区纳入省重点旅游景区立项拔款,扶持开发。同时,把湖南涉及农耕文化旅游线路、理学文化旅游线路和湘南起义、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二、三道封锁线等红色旅游线路列入湖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整体连动开发,以汝城为起点,带动湘南乃至湖南的旅游开发,完善做靓湖湘文化的旅游线路。

4.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随着汝城县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先要对从业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可以从服务质量和生态保护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可以请旅游院校的教师到村里来开展现场培训;可以组织从事旅游接待的村民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外地旅游接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请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好的农户传授经验,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在村内选送一些年青人到旅游院校短训、学习,培养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后备军。还应从现在开始每年从旅游院校争取一些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汝城县工作。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旅游服务。

4.4加强政策倾斜,完善集散中心功能

一是拓宽改造景区旅游道路,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交通公路;二是建设完善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通信、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三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汝城不但是首批革命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省重点林区县和库区移民县,而且我县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在全省散居县中排前五名。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对汝城实施旅游产业扶贫,督促落实省政府办(2007)75号文件精神,在三产业扶持开发资金、老区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少数民族产业扶持发展资金、移民开发资金、扶贫和代赈资金、水利部门的水土保持资金、林业部门的生态保护资金以及新农村建设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该县旅游产业的开发投入。实施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互动。把汝城列入乡村旅游开发示范县予以扶持开发,以乡村旅游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以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带动完善乡村旅游的开发。

4.5加大宣传推介,打造汝城生态旅游品牌

充分抓住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好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利用湖南卫视、报刊、杂志、网站、旅游地图、路牌等多种宣传媒介宣传汝城旅游产业,在湖南省各种旅游节、粤港澳旅游招商会等节会中加大对汝城旅游项目和景点的推介。通过宣传自然,宣传科学,传播生态保护知识,弘扬普及生态文化[6],经两至三年努力,逐步提高汝城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湖南旅游东南大门的品牌。

[1]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0-26.

[2]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5-15.

[3] 汝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汝城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2-10.

[4] 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115-118.

[5] 曾献飞.汝城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15.

[6] 伏六明.基于生态安全的旅游发展策略[J].湖南林业科技,2009,36(3):64-66.

2010-04-05

2010-05-20

朱承飞(1973-),男,湖南省汝城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推广、森林培育工作。

S 763.38

B

1003-5710(2010)03-0109-06

(责任编辑:谭著明)

猜你喜欢
汝城理学生态旅游
文理学人
铸造汝城精神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睚 村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理学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