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直接黏膜切除术诊治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临床分析

2010-04-08 12:22樊建平杜美林谷小丽弓小玲王鼎鑫邢国璋
河北医药 2010年13期
关键词:氩气肌层消化道

樊建平 杜美林 谷小丽 弓小玲 王鼎鑫 邢国璋

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一般指基底部直径接近病变最大直径的广基病变。平坦型病变更多地与异型增生和癌相关联[1]。传统的先活检再行内镜下切除平坦型病变的方法,可能遗漏病变中局灶性癌变[2]。我院自 2007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对 52例 56处平坦型病灶采用未活检直接拟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52例,男 35例,女 17例;年龄 12~86岁,平均年龄 42.5岁;内镜检出 56处病灶,其中食管 19处,胃 16处,结肠 9处,直肠 12处。病变直径 4~40mm,分别为直径 4~ 10 mm 38处,直径 11~ 20 mm 15处,21~40 mm 3处。

1.2 器材及药剂 Olympus GIF-V型电子内镜、高频电治疗仪、内镜注射针、透明帽、圈套器、氩气刀、钛夹等。 1∶10 000肾上腺素 0.9%氯化钠溶液 +0.5%美蓝混合液;2.5%复方碘溶液、0.5%美蓝及 0.4%靛胭脂。

1.3 方法 (1)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检查。(2)寻及病灶后,食管黏膜采用复方碘溶液、胃黏膜采用美蓝、结肠黏膜采用靛胭脂染色。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染色情况进行估计病变的范围、良恶性及深度。(3)于黏膜下注射适量肾上腺素混合液,局部呈现抬举征阳性者,距病灶周缘 5mm处氩气刀点状标记其病变范围。(4)直径<10mm的病灶以圈套器直接套扎切除;直径 11~20 mm的病灶需透明帽辅助切除;>20 mm的逐片分次切除。(5)切除后观察创面,术中出血者局部喷洒肾上腺素盐水、氩离子凝固术或金属夹夹闭等方法止血。重复染色,对于残留细小病灶以氩气刀灼除。(6)回收标本,以大头针展开固定于泡沫薄板上,分片切除的标本参照体内病变分布的情况拼接,尽可能复原体内病变原形,然后送病理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

1.4 完全切除的标准 (1)切缘为正常黏膜,基底为裸露的固有肌层[3];(2)上皮性肿瘤,切缘内 2 mm与基底无肿瘤残留[4];(3)非上皮肿瘤,包膜完整或切缘基底无残留[5]。

1.5 随访 良性病变完全切除术后 6个月复查内镜,而恶性肿瘤术后分别于 1、3、6、12个月复查内镜,然后每隔 6个月复查内镜 1次,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及病情变化,对症处理。

2 结果

2.1 切除情况 本组 56处平坦型病变采用直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其中 53处病灶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 94.6%。EMR切除的病例中,其中采用圈套器直接套扎法切除 40处、透明帽辅助法切除 12处、逐片分次切除 3处。3处未完全切除或未切者,其中 1例为直径约 12 mm的食管隆起性病变的患者,术中黏膜下注射隆起不均匀,疑诊癌肿浸润肌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浸至黏膜下层。另 1例为直径约40 mm的直肠平坦型病变的患者,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癌浸润黏膜下层,追加外科手术。还有 1例直径约 32 mm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腺瘤的患者,术后病理提示病灶残留,1周后采用氩气刀灼除。2.2 术后病理 本组 EMR切除的病例中,其中良性病变 47处,其分别为:管状腺瘤 18处、绒毛状腺瘤 3处、管状绒毛状腺瘤 2处,炎性息肉 10处、增生性息肉 11处、黏膜平滑肌瘤 3处。47处良性病病中,其中 19处伴有轻度异型增生,2处中度异型增生,2处重度异型增生。恶性病变 8处(除外鳞状细胞癌直接转手术 1例),其中鳞状上皮癌 6处,管状腺癌 2处。

2.3 并发症 本组 56处平坦型病变行直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出血 6例,均经内镜喷洒肾上腺素盐水、氩离子凝固术或金属夹夹闭等方法成功止血,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

2.4 随访情况 除 2例恶性病变外科手术未进行随访外,其余 5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其中 1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术后残留,1周后追加氩离子凝固术病灶完全灼除。全部患者均随访至 2009年 12月 31日,情况良好,未见复发。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MD已成为平坦型病变的最佳选择。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先做活检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虽术前可明确诊断,但其常规活检随机性大,标本破碎,且易造成粘连,不能获得完整的组织学标本。刘晓岗等[6]报道,104例114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 EMR术前病理为良性的患者,EMR术前术后病理不一致者 20例,其发生率可达 19.42%,其中 6例癌变者未能准确诊断。因此,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能遗漏平坦型病变中的局灶性癌灶,从而贻误病情,尤其黏膜深部的黏膜内癌,更易发生遗漏。本组 1例EMR切除的结肠平坦型病变,经病理证实仅数个腺管的底体部发生癌变。鉴于上述,我们认为采用不做活检直接拟行EMR切除平坦型病灶的方法,可以做到诊疗同步,获得全瘤标本,进行全面的组织学分析,诊断级别高于活检后再行EMR的方法。黏膜下注射是判断病变能否直接行 EMR的关键。对于小的病变一点注射即可;较大的病变应在病变的边缘多点注射,首选病变的远侧注射使病变向近侧翻转,利于病变充分暴露,基本顺序:远侧→左右→近侧。注射量以使病灶完全均匀隆起并与黏膜下分离为准。对于直径 10 mm大小的病变,一般注射 2~5 ml即可,大者可适当增加注射量,如注射超过 5 ml而病变尚无明显隆起,则表明病变可能浸润达黏膜下层甚至肌层,或黏膜下层尚有粘连,不宜 EMR,应重新考虑治疗方法[7]。

另外,尽管黏膜下注射药物及药量各家标准不一,但黏膜下注药可使病灶与肌层充分分离,加大病灶与肌层间距离,不易伤及肌层,减少消化道穿孔的并发症。本组 1例食管病变黏膜下注射隆起不良,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浸至黏膜下层。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选择适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力求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直径 20 mm以内的多能一次性完整切除,值得注意的是:操作中尽量少注气,采取边吸引边套取的方法,使得消化道管壁松驰,易于套取。另外切除结肠病变时,由于结肠肌层较薄,尤其横结肠及乙状结肠较游离,使用透明帽会将固有肌层吸入帽内,增加穿孔的危险,故直肠以上部位应避免使用透明帽[8]。本组资料直径小于 20 mm的病变,其中51处一次性完整切除,切除率 96.2%(51/53);直径 >20 mm的病变 EMR无法一次性切除干净,需采用分片切除,但病变切缘、块间存在残留的可能,对于残留病灶可行氩气刀灼除,尤其术后残留者,第一次切除后常常因黏膜下粘连,导致注射不充分,故使用氩气刀灼除较为适宜。本组 1例直径约 32 mm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术后残留,1周后予氩离子凝固治愈,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随着EMR技术日臻完善,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完善操作技术的前提下,直接 EMR切除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乃为诊疗同步,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方法。

1 Rembacken BJ,Fujii T,Cairns A,et al.Flat and depressed colonic neoplasms: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00 colonoscopies in the UK.Lancet,2000,355:1211-1214.

2 Szaloki T,Toth V,Tiszlavicz L,et al.Flat gastric polyps resultsof foreeps biopsy,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and long-tem follow-up.Scand J Gastroenterol,2006,41:1105-1109.

3 刘思德,陈烨,白杨,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中国消化内镜,2007,1:23.

4 欧希龙,孙为豪,曹大中,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488-491.

5 汪芳裕,朱人敏,张新华,等.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粘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36-36.

6 刘晓岗,阳运超,周丽华,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 103例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58-60.

7 吴明利,王士杰,从庆文,等.早期胃、食管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研究.中国肿瘤杂志,2002,11:391-393.

8 贾国法,朱良松,单红,等.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平坦型病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208-211.

猜你喜欢
氩气肌层消化道
基于光谱识别的LF氩气底吹自适应控制设计
示范快堆主容器内氩气空间数值模拟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企业车间氩气泄漏模拟
猪的消化道营养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电子支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气道狭窄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