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进,张颖颖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周先进,张颖颖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由思想认识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各高校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对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不论从学科结构、教育层次上,还是从本质上进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契合的可行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存在的不足,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地位和作用,通过心理疏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这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高校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莘莘学子在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方面饱受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的主要原因。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健康成长的需要。但是,我国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问题的研究成果略显欠缺,据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相关搜索后得知,专门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仅 76篇,且集中在近两年时间。其中研究二者结合的文章39篇,研究二者整合的有6篇,而研究二者契合的文章只有3篇。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和二者结合的意义等方面,对于二者契合的可行性及路径研究不够,笔者拟在这一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古今中外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国家都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一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总是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去培育人,运用各种手段,宣传各种有利于加强其统治的观点、理念,以期使教育对象认同其政治思想。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溯其源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开端。在雅典,思想政治教育已被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有的学校还开设了“道德”课,这是西欧学校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最早记录[1]。在这些教育活动中,渗透着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情感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起于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职业辅导运动。以美国为例,伴随着实用主义教育弊端的不断凸显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的深化,美国高校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美国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成熟与咨询的职业化。1953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咨询心理学分会提出“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是一个教育、科学和专业性组织,其成员致力于提高个人的价值、保护个人的尊严、挖掘个人的潜能、提高个人的独立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在1955年正式颁发执照,开始了职业化运作[2]。其次,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社会规划、人际交往、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则,工作人员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大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3]。由此可知,西方国家较早地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
在我国,自古就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由思想认识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和局限,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研究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心理测验与咨询服务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始。198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并创办了《高校心理咨询通讯》杂志。其后许多高校都陆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提供了实践支撑。同时,有关专家学者也在开始关注二者的契合问题。如王礼湛在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系统的基本理论教育、日常性的思想教育、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教育[4]。郑永廷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一文中则明确指出:“运用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育应当开发的一个领域。”[5]鲁洁指出,德育应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心理倾向,塑造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消除各种心理障碍[6]。中共中央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的视野,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后,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及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中都开始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塑造和培养心智健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高尚的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识教育的内容,都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施以全面教育,两者内容是相互贯通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能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合格人才。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从学科结构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属于不同学科体系,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及相关的行为学、精神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也是其理论的重要源头。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考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不仅仅是培养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还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人们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提高思想素质的基础[7]。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常密不可分,离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成功的,反之亦然。
其次,从教育层次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它侧重于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较高层次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它侧重于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基础层次的教育。然而,在人的精神结构中,思想层面属于较高层次,心理层面是思想层面的基础[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二者有机契合,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再次,从本质上分析,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迫切需要对其结构体系进行一些调整。而心理是思想形成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受教育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可能无法形成很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若把二者相结合,就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作用。从心理和思想在认识过程的阶段来看,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自然的、生理的、心理的原因逐渐上升为某种思想意识,引发对社会相应的思想认识并形成自己的思想态度和思想感情,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然后通过这些思想支配行为,反作用于心理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停留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层面,而应该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从更高的层次上给学生以指导。心理是思想的前提,思想是心理的升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导向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形成。
由于机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在当前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具体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入的深度、广度不够,而心理健康教育拒斥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非常明显,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育人工作的“软肋”,影响“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根本,是正途。有些学校虽然形式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等,但都没能深入,更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教育视野狭窄。当前,有不少高校以及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所以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存在的诸如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问题则存在严重的教育空白,对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极为贫乏,不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第三,教育方法简单。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对待、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属于不同学科体系,二者不能混淆,不能共存在一个教育体系中,因而不能形成教育合力,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和效力。这显然是对二者本质和目标的一种误读。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好,心理健康教育也好,根本的目的就是如何塑造和培养心智健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形态、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塑造具有更高尚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更高级形态。因此,二者的契合是完全成立的,学理上也是可行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割裂的两个模块,不能单纯地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或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责任,整个学校都应对其加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契合起来,以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是高校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诠释,是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9]。以人为本本质上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提高其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和管理中,要充分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并运用相关知识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预防性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或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大学新生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和抑郁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教育;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学习、恋爱、考研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保健发展常识的普及性常规教育;毕业生主要面临择业、创业、就业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应进行走向社会前的就业心理与择业指导,要能运用相关知识在思想和心理上正确引导大学生,改变其不正确的就业观,发掘其潜能和创造力,从而找到能发挥自己个性、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才是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
在高校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大部分是源于日常生活中与自身更好发展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考研、出国、就业、兼职、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暴露出的困惑和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应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10]。一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以全校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开设,涉及面广,普及率高。通过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习多种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正确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举行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灵剧场、心理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受益。此外,邀请在学生中知名度高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关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讲座,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广征博引,善于汲取现代科技的成果,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和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不能只立足于原有的渠道和载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为教学资源。高校可以将政治理论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从现实延伸到网络,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及教师进行网上教学。还可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满足学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少主动寻求帮助,可利用网络的间接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大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上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有益于教育工作者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动态,因人而异地作出引导和沟通。利用网络,使原本面对面交谈的尴尬局面变成平等、真实、间接的网络交流,不仅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感受,释放心理压力,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可信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目前,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多,各高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而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领导必须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规定[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要求他们像心理学专业人员一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希望他们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注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规律的研究,更加关注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从内心对大学生表示关心和理解,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综上所述,由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和心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契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思想教育为先导,政治教育为核心,道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协同发展和成长[11],是新形势下拓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利于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44.
[2]张 敏,朱 平,姚本先.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性研究[J].理论与实践:航海教育研究,2008(3):31.
[3]韩广美.美国渗透式德育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6.
[4]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18-223.
[5]郑永廷.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995(5):19.
[6]鲁 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9-240.
[7]佘双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33.
[8]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2):186.
[9]周先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文史博览:理论版,2008(8):40.
[10]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106.
[11]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3.
责任编辑:曾凡盛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Xian-jin,ZHANG Ying-y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come across more and mo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ever,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due to the education mechanisms and some other subj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reasons, which affects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alents.Theoretically,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an be combined in the view of academic structure, academic ranks and academic essence.The educators should clearly defin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l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1
A
1009-2013(2010)04-0074-05
2010-05-2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YBA081)
周先进(1963—),男,湖南常德人,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