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宣,吴光会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改革开放以来政党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唐棣宣,吴光会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政党文化研究是政党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界的艰辛努力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的研究广泛涉及政党文化的涵义和特征、结构与功能及其研究方法和范式,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结构与功能以及建构路径,讨论了国外部分国家政党文化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这些理论成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政党文化理论研究仍存在一些课题需要深化研究。
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综述与思考
我国的政党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的衍生品。1989年,王沪宁教授发表《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一文,提出了政党文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此后,政党文化研究得到不断拓展和升华。通过学界的艰辛努力,政党文化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政党文化理论的研究情况作如下综述和思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政治文化学派的兴起以及政党政治的发展,对政党文化的探讨成为中外政治学者研究政党政治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运用政治学、文化学和组织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政党文化理论进行了阐发。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内容:
1.政党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关于政党文化的概念,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人们对政党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理想和原则的选择”。[1]二是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2]三是从文化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政党文化的本质便是一定政党因子的转化过程”或者把政党文化界定成“政党意识的转化过程”、“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3]
关于政党文化的特征,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比一般组织文化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政党文化有超越自身生存价值的目标,政党文化对社会文化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等。[2]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具有阶级性、整体性与系统性、承继性与积累性、多元性与统一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等特征。[4]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是一种义务优先的文化、一种纪律优先型文化和一种政治精英文化。[5]
2.政党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政党文化的结构,学界有以下观点:一是“二分法”。这种观点认为,政党文化包括价值性层面(即政党理论、政党目标、政党价值、政党意识、政党伦理、政党利益)和操作性层面(即政党规范、政党体制、政党能量、政党经济、政党形象、政党感情、政党艺术)。[1]二是“三分法”。 这种观点认为,政党文化包括核心要素(即政党意识)、二级标示要素(即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和政治方式等)和评价要素(即政党形象)。[3]三是“四分法”。 这种观点认为,政党文化包括政党的指导思想、属性色彩、政治观念和权威模式。[6]四是“五分法”。 这种观点认为,政党文化可以划分为政党的意识形态、政治心理、行为作风、规范文化和标识文化。[7]
关于政党文化的功能,有学者认为,政党文化对政党政治有调试功能即对执政合法性与执政有效性潜在悖论性的调试和对政党政治精英属性的调试,政党文化对社会文化有示范功能即政党文化社会化的意义和价值。[3]有学者认为,政党文化对政党体制的存在和维持提供必要的信仰基础,政党文化制约着政党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政党文化是影响政党制度模式差异化的重要因素,政党文化决定着政党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4]有学者认为,政党文化的功能包括:塑造和培养政治精英,实现组织价值整合,奠定政党建构的思想基础,维持和延续政党的生存,影响政党政策,彰显政党形象和增强政党认同。[7]
3.政党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关于政党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整体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将政党文化视为一个超越于政党成员个体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3]二是结构要素分析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从结构要素出发将政党文化看作是由政党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等因素构成的有机体。[2]其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既认为政党文化是政党内在的价值取向和外在的形象展示,主要表现为政党意识形态;又强调政党文化是政党成员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的算数运算,呈现出主流和支流的交织状态。[8]
关于政党文化的研究范式,有学者把它归纳为阐释性研究和建构性研究。阐释性研究重在描述政党文化的表征,或者进行政党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构性研究重在构建一定的政党文化形态,主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针对这两种研究范式存在的不足,他还提出了完善它们的具体路径。[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标示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初具雏形。此后,在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理论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何谓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论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定义,主要有:一是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取向模式,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认知取向、态度取向、信仰取向和情感取向等。[10]二是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纲领路线、组织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范体系、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等。[11]三是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内容,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扬弃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精华,而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心理。[12]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特点,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特点体现为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积累性与流动性的统一。[13]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特点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抗变性和明显的流变性。[14]有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科学性、党性(即阶级性)、创新性和整合性的特点。[15]
2.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结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一是两层次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和观念文化(比如,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组织原则、政党心理、政党作风、政党规范、政党标识等)。[7]二是四层次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13]三是多层次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包括党的奋斗目标、思想、价值观、意识、理想信念、心理、情感、精神、作风、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行为方式。[10]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功能,有论者指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形象与载体功能、整合与导向功能、辐射与传承功能、凝聚与激励功能、兼容与调试功能、约束与教化功能。[16]有论者指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社会引导、组织整合、教育激励、社会保障、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政治功效。[10]有论者指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对推动政治经济发展、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
3.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文化的品格。中共一大的政治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初步找到了革命理想的实践之法,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政权意识的理论超越,完成了对1914年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型政权意识的重构,塑造了彻底革命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始具雏形。[17]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历程,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形成、过渡、转型与整合等阶段,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7]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为政治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8]
4.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培育先进的道德文化、提高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切实推进制度文化建设。[15]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动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完善党的制度规范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19]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应以创新精神推进政党文化发展,大力弘扬和培育党的优良文化传统,切实清除官僚主义、“潜规则”文化和家长制作风;健全和完善政治学习机制,改革和创新政治教育机制,加强和改进政治传播机制,推动政党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培育公民社会,优化政党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历史使命,通过继承弘扬政党文化、实践发展政党文化和创新提升政党文化三条路径来实现。[21]
从政党起源看,世界上最早的政党产生在17世纪的英国。在世界政治中,伴随着政党的产生政党文化也就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外部分国家政党文化理论的研究也受到了我国学界的关注。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加坡、前苏联、英国和美国等的政党文化的研究上。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关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党文化转型。有研究者指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能够在鼓动民众取得结束殖民统治的胜利之后进一步领导民众取得国家建设的成功的关键原因,是由于实现了从革命到执政的政党文化转型。这种文化转型包括:从高调的意识形态转型为低调的实用理性、从“最能关心工人利益”转型为“代表国内各方面的利益”、从“破坏”的“决定一切”的政治观转型为“建设”的服从经济的政治观以及从超凡魅力权威转型为法理权威。[6]
2.关于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演进。有研究者指出,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俄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带有俄国本国特色。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对政党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表现出灵活性和开放性。列宁的辞世,使得原有的探索没有能坚持下来。斯大林把马克思、列宁生动活泼的思想学说基本上纳入教条框架,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总体上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共生,渗透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勃列日涅夫时期,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退回到斯大林时期的老路。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戈尔巴乔夫对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革新”。他把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民主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宗教神学等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性质,使其丧失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的凝聚和整合作用。[4]
3.关于英美资产阶级政党文化发展。有研究者指出,在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轮流执政的是保守党和自由党,1922年以后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不同政党都有其鲜明的政党文化。相对于保守党来说,工党是后起之秀。它产生于1900年,以劳工主义为旗号,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登上了英国政治舞台。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工党却仍然固守过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致使出现了自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政党文化危机。1997年,布莱尔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强调重构工党政党文化。英国工党政党文化的变化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政党文化的调整完全是服从于是否有利于政党执政这一惟一标准。[22]
有研究者指出,在美国,共和党于1854年成立,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共和党逐渐形成以保守主义为核心的政党文化。在小布什执政时期,共和党仍然坚守保守主义阵地,美国仍然处于“里根保守主义革命”时代。与共和党不同,美国民主党则以自由主义为其政党文化的思想基础。实质上,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斗争就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政治理念的对立和斗争。[23]
从总体上看,目前学界关于政党文化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表现为:一是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和深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政党文化的涵义、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缺乏对政党文化的发展动力、创新机制等的研究。二是研究范式呈西方化倾向。从目前政党文化研究成果看,较多研究成果采取了西方话语体系(如结构要素分析、角色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用西化理论构建出来的理论体系难以反映政党文化理论的本质和全貌。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政党文化理论研究的力度。
1.深化研究内容,构建政党文化理论体系。深化政党文化研究应抓住研究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寻找研究的新生长点。首先,加强政党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比如,政党文化的概念、政党文化发展、政党文化建设及其规律等。其次,加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既可以做历时研究,比如研究某个历史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政党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建设经验;也可以做共时研究,比如分析在全球化时代政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再次,关于国外政党文化的研究。研究国外政党文化既可以从宏观视角分析资产阶级政党文化、民族主义政党文化、社会党政党文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政党文化,又可以从微观视角透视前苏联共产党政党文化、美国民主党政党文化、德国社会民主党政党文化。
2.创新研究方法,拓展政党文化研究的视野。政党文化理论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借鉴文化学、历史学、生态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整体主义研究与个体主义研究相结合,在中国话语系统中探究政党文化理论,促进政党文化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此外,政党文化研究深受政治文化研究的影响。政治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这主要得益于实证分析方法。为此,要推动政党文化理论研究取得积极成果就必须重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广泛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为有效开展政党文化理论研究提供工具支持,进而为建构“政党文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王沪宁.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N].解放日报,1989-05-24.
[2]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3]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4]徐晓杰.政党文化问题探讨[D].山东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5]郝铁川.两种文化辨[N].检察日报,1999-04-07.
[6]吕元礼、邱全东.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政党文化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赵理富.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周建伟.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党文化研究的两种路径[J].理论探索,2008,(1).
[9]李冉.论政党文化研究的两个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1-12.
[11]李忠杰.论建设先进的党内文化[J].党建研究内参,2002,(7).
[12]唐浩.论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内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
[13]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构建重要性与基本内涵[J].岭南学刊,2006,(1).
[14]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5]陈方猛.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理论前沿,2006,(10).
[16]汪洋.党内文化新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7]李冉.从中共早期的政治环境与文献看革命型政党文化的发生[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18]丁芳.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历史考察[D].中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9]杨立志,栾雪飞.政党文化:执政党自身创新建设运行的新视界 [J].理论前沿,2008,(9).
[20]唐棣宣.当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1]廖志成.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路径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8,(4).
[22]姜跃.英国工党何以能赢得三连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7).
[23]姜琳.目前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
D05
A
1002-7408(2010)01-0100-03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研究》(SWU 080913)的阶段性成果。
唐棣宣(1978-),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吴光会(1977-),女,西南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从事中国政党与中国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王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