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一中(457400) 赵自孔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而其中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它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有合理选材、精心设计、恰当安排,才能对地理教学增色添彩。“引诗”一要明确目的,切忌喧宾夺主;二要恰到好处,切忌生拉硬扯。
一、用诗歌反映人类活动。通过对古诗中所写的环境的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创造的奇迹。引用这一部分诗句,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人类在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我国西部戈壁滩过去是“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见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将给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使学生了解蜀道过去的崎岖不平,而现在已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贵昆线等)公路(如川藏公路),使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
毛泽东同志的“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水库的建成,特别是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为之惊叹呢!
自然可随意识流动:“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自然又可知人冷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李白吟“峨眉山岳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时,我们体会的是大自然的宁静,心灵也不免得到净化。当清代诗人黄仲则说“俏立市桥人不知,一星如月看多时”时,我们似乎觉得诗人在内心酝酿一种大慈悲,那种人的命运与宇宙的关联给人以多重无限的感慨。
二、用诗歌理解气候特点。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引用诗歌分析我国的气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理解、掌握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说明了地形与气候的关系: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山上山下的春天各有早晚,自然桃花开放的时间就各不相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象地反映了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特征,说明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与张敬忠的“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虽然同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季节,堤岸上的杨柳陶醉在春风的薄雾中,若隐若现,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画镜中;而地处北国的内蒙古,却春风未至,嫩芽待发,依旧处于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再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同一时候不同地区天气的差异。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莫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少,干旱少雨。课堂中让学生分析夏季风为什么吹不道玉门?玉门既然不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有什么特征?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三、用诗歌解释自然现象。从古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不仅通过一首首写景壮物、抒怀言志的诗歌,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吟唱的佳作,而且还运用诗歌,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形成。
李白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不论是对流云或是层状云,云厚含水量大,太阳的短波辐射不能穿透云层,从地面看云变为黑褐色,云变得乌黑时将下雨。在水面平静时,尤其夜间,地面辐射降温是河面、湖面、池塘的水面温度高于地面,水在表面蒸发,在水面上形成雾,看似白色的烟气。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述了雨水(滴)对尘埃的冲刷作用,使得空气新鲜,屋舍清洁,杨柳翠如浇。
如刘禹锡的“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张藉的“天星坠地能为石”,揭示了陨石的来源。白居易的“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让学生理解“静”与“动”的关系,还可以说明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八万里(四万千米)、地球不停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四、用诗歌描写自然景观。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应当说最多,诗人往往以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对描述自然景观诗句的赏析,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毛泽东同志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诗句,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致与和平、恬静的放牧图景。“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在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反映了长江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两岸的生物资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成为描绘庐山瀑布的千古名句。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述了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孤独行进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地跋涉,枯藤老树和小桥流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明了自然界存在的巨大差异。唐代高适的“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了风沙遮天蔽日,一片昏暗,北风劲吹,大雁鸣叫,雪花飞舞的景象。展现了我国西北原野寒冷的广阔画卷。
五、用诗歌说明生态保护。历代流传下来的不少诗词反映了古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引用这一部分诗句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刘禹锡的“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反映了男人烧山耕作,女人下山背水的劳作场面,说明烧山种田毁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生活艰难的惨状。如杜牧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无比的宫殿而对木材大肆消耗,使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的痛心场面。王之涣的“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幕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描述了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时燃起漫天大火,惊动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猎捕和为狩猎而焚烧动物赖以生存的草原,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教师选择一些描述地理事物的名诗佳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恰当地引用,加以点评、分析,用以说明或进一步强调某些地理问题,不仅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就蕴藏在生活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情感,有益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