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良
(1.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刍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维度
孙忠良1,2
(1.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色政治文明为内核,揭示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维度,包括科学的政治选择、渐进的政治战略和崭新的政治模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政治维度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概念,它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一种社会变迁,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进。具体地说,现代化表示的是一个从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质量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这是一个急剧转变的动态过程。它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的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只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类型是后发型、赶超型和外源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想成功,就必须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要选择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创造崭新的政治模式,而这也正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维度。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确处理好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但只有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稳定,而唯有改革才能推动发展。所以,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不能求其一而舍其他。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实用的策略是,先稳定后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1]。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协调发展的策略,中国力求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软着陆,并且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社会的平稳转型,在推进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整体性变迁的同时,没有出现国家的失控和政局的震荡。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逻辑力量在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经济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但是,市场决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市场失灵、失效的状况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在发达国家都可能发生。因而,公共部门同样要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失效的必要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必需的。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强政府,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要强政府还是弱政府,而在于它在何时何地应当强大或弱化。中国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同时,始终维护政府的强势地位,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社会持续发展、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的政治选择之一。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据自身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可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利亦有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则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虽然目前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控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必然就是全球化的输家,而发达国家也未必是全球化的赢家。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时候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政府应对得当,同样也可以成为全球化的赢家;反之,发达国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劣势,如果应对不当,同样可能成为全球化的输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将自身的优势与全球化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化的大赢家,正是因为中国采用了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战略,立足本国国情,积极创新,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或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来划分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有着特殊的位置,这就使得我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同,不能用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来衡量我国的现代化进程[2]。我们党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三步走”也同时又包括了经济体制的构建、民主法制的完善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进步的综合发展模式。
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土壤,这是一种大环境。如比较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系统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主义财富分配的公平;必要的社会共识,等等。这样的土壤需要社会的培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渐进发展的道路。与激进式的现代化模式相比,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降低土壤的质量。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在摸索和试验中前进。党的领导既确保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又推动了各项改革的有序进行。一方面先从经济体制方面突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从易到难、谨慎地开始小范围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发展的包容性、整体性,即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改革不是苏东式的激进改革,不允许大规模的私有化,不允许外国资本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因为这将带来的是政府失去调控经济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后果,正是我们不把市场化单纯地理解为私有化,才保证了经济转轨中的相对有序和稳定。作为后发国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广泛吸收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同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没有像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沦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不仅在政治上、主权上独立,在经济上也不是纯粹地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单纯地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中国在强调“引进来”的同时强调“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没有脱离稳定的发展,没有脱离发展的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是,采取循序渐进、先行试点、“双轨制”和微调等办法进行体制改进,逐步过渡。这种改革方式的优点是,政府比较容易控制改革的进程,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校正改革的步骤,使改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渐进式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扩展和推进,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户籍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在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4]事实证明,这种渐进的政治战略是成功的。
渐进的政治战略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为稳妥,面临的风险也更小,从而确保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更为顺利、持续和有效地进行。而缺乏实践精神的现代化模式则会使现代化进程付出惨痛的代价,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我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要在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需要付出比别国更多的艰辛努力。不仅如此,中国的现代化还要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接轨,这预示着中国的现代化必然在艰辛与痛苦、挑战与希望的交织中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缔造了一种崭新的政治模式,主要在于它可以妥善处理中国现代化建设之科学性与价值性、革新性与稳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现在:它同时克服了苏联模式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和过度集权政治的非科学性,以及拉美模式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价值偏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又使其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苏联模式排斥市场,完全靠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对外封闭、僵化的政治体制,过于集中控制和过多行政干预的文化体制,都使得苏联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拉美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三个特点是激进性、彻底性和放弃主权。拉美模式主张走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经济发展道路,试图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直接作用,来弥补和调节国家干预的不足,但与此同时,也夸大和神化了市场的作用。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指导下,拉美国家的发展目标完全陷入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广大人民并没有从中获益,相反却加剧了社会的对立与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协调发展,强调社会正义,这与苏联模式和拉美模式相比,更具有科学性。[5]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革新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体现在:它把“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机结合,使改革、发展、稳定得到统筹兼顾。当代中国现代化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行的,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之辩证统一,在操作层面上集中反映在改革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上,在基本制度层次上是调整,即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文化制度作改良性的调整;在机制层次上是转轨,即把原来阻碍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社会运行法则转换为有利于优越性发挥的社会运行法则,这是质的转换;在体制层次上是转型,即把原本服务于不良机制的一整套体制加以革除,根据新的运行机制的要求重新设计并建立相应的体制,这也是质的转变。“第二次革命”主要体现在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和体制的转型——当然对基本制度层次也作了改良性的调整。而所谓“自我完善”则体现在虽然机制转轨和体制转型具有质变性质,但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进行的,两者的完美结合,必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良好发挥,也更好地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6]。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体现在:它紧紧依托于中国当代实践和优秀传统,又充分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使我们始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像过去那样闭关锁国地搞建设,将违背时代潮流,融入世界的发展又存在着相当的风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宽广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趋利避害,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其中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我们又始终强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展现出对于中国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多元民族的大一统或者说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是中国改革的内在文化环境。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集体、牺牲个人,这虽然与市场经济的精神相悖,却在改革推进中显现出明显的合力,保证着改革的顺利进行。忍辱负重、大局为重是中国民众在改革中利益受损时的一贯态度,他们在改革进程中承担的代价和成本是改革的内生动力[7]。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体现在:它既着眼于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又充分考虑到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使今天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制造障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资源稀缺意识、人口控制意识。这些是新发展观的特点,也是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严正要求。每一个国家都要承担保护地球的责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证可持续性。贫穷不能达到可持续性的目标,只有经济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才能增强,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严重。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寻求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人口、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王丽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之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6):109-111.
[2]王智军.“中国模式”及其世界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2005(3):106-109.
[3]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9-11.
[4]宋林飞.“中国模式”的特征与未来[J].江南论坛,2005(11):4-11.
[5]陈铁民.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1998(4):22-27.
[6]庄锡福.缔造和谐:一种崭新的战略思维[J].教学与研究,2007(2):32-36.
[7]庄锡福.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规律[J].华侨大学学报,2006(2):18-25.
[责任编辑:李伟]
孙忠良(1980-),男,满族,辽宁丹东人,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从事政治文明研究。
D616
:A
:1006-2165(2010)01-0037-03
:200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