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价值观转变下基层组织任务的改变①

2010-04-05 21:57张向达刘儒婷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农村基层价值观

张向达,刘儒婷

(1.东北财经大学 MBA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农民价值观转变下基层组织任务的改变①

张向达1,刘儒婷2

(1.东北财经大学 MBA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领导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进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工作内容也要相应地随之调整和改变。目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下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不断磨合和重新调整,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农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转变,目前农民更强调个人意识,主体精神不断增强,同时又存在善恶观混淆、不尽养老义务等有违传统美德的现象和行为。在此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发展需要。

农民;价值观;基层党组织;任务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完成党在农村历史任务的前提,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最终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去实现的。所以,农村社会结构中基层组织和农民这两大主角之间能否良好地相互配合和协作直接关系到中国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地进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基层组织之于农民是绝对的领导者和控制者,农民与基层政权之间是完全的组织隶属关系。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引起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瓦解趋势,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我国农民价值观的转变。农民从物质、时间、空间上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加之基层民主的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凝聚力较之革命和计划经济时代都有了很大的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掌握行政权力的方式已经过时[1]。在新情况下,要求基层组织的任务和角色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以迎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需要。

一、农村基层组织角色任务定位

从建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在 80多年的成长中,不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调整工作内容侧重点。当然作为党与农村连接最紧密的农村基层组织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建国前,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在基层团结群众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革命积极性,并兑现对农民土地政策的承诺;在建国初期,党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出现过偏差,曾长期在革命与执政之间徘徊。这种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也曾高度集权,牢牢掌握着农村行政、经济、文化权力,农民完全没有自主权,在当时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将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步地,农村基层组织也开始了新时期的尝试,给予了农民更多的自主、自治的权利,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历史进程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基层组织的角色和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的,虽然曾经走过弯路,虽然经历过挫折,但是基层组织一直在调整自己于不同时期的最佳定位,与时俱进。农村基层组织角色的确定,任务的改变,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基层组织的根本宗旨

基层组织角色、任务定位最关键的就是要与自身的实际相符合,也就是要与自身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且不同层级的党组织,有着不同的功能,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它应该成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成为农村中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组织的这个定位,将决定着党在农村的基本功能能否发挥,决定着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能否稳定,以及党的执政地位能否稳固。所以无论在何时,农村基层组织都应该保持其领导核心的地位,并且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农村基层组织角色无论怎样定位和改变,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基层组织在新时期、新情况下任务的改变也是围绕这一基本宗旨而调整的。

2.外界环境变化对基层组织的新要求和期望

农村基层组织的角色定位是由很多外部客观条件叠加在一起共同影响和决定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要求基层组织角色和工作任务也要相应地随之改变,这决定了在不同时期下基层组织的角色和任务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党的历史使命从领导革命到掌握政权并执政的变化,要求农村基层组织根据党中央的精神,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新时期下,农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要求农村基层组织找准自己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通过有效行使权力,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权力结构的核心位置[2]。农村生活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道德思想、价值观转变这些因素也都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角色的不断调整和定位。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变化和一些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转变职能,强调服务意识,从而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切实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社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将着重研究新形势下农民价值观转变对基层组织任务改变的影响。

二、现代农民价值观的转变

我们必须承认经济改革使现代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相应地农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农民的自主创业、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提高,这有助于他们积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且现代农民已经意识到知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对科技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农民从未如此地重视教育,他们支持和鼓励子女接受教育,这一观念将十分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农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有了很大提高,这要归功于农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的成功推广和扎根。农民越来越强调自己在社会中的政治权利与地位,这可以在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中农民的积极参与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当然,在一些价值观念上,农民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转变,如个人主义的盛行、传统优秀道德观的沦丧等。

1.个人主义观念正在吞噬集体主义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进,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深切感受市场经济下的强调竞争、强调主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个体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为个人主义的发展蔓延提供了温床[3]。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了,凡事强调个人目的,不再愿为别人和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个人及家庭利益的得失,成为农民的核心价值观,这直接导致了“个人主义”在我国当前农村的盛行。笔者痛惜的发现,在个别农村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搬家等小事,都需要支付报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了金钱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充斥着完全的个人主义,凡事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那么将何谈合作,何谈和谐发展?

2.经济标准成为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

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生活状况与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不仅追求基本生存资料的满足,而且追求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的满足,从而促进他们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从过去的消极消费观逐渐向现在的积极消费观转变。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却逐渐拉大,相应地他们生活质量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化。富裕的农民家住“小洋楼”,出门小轿车;而贫困的农民家庭还停留在茅草屋阶段。在残酷物质现实面前,经济标准逐渐成为了农民价值判断的最主要标准。大家追逐功利,在这个过程中忽视甚至完全摒弃道义,其中不乏不择手段追求利益的行为。盲目认为,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能赚钱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农民传统价值观中“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正在遭受颠覆,他们最关心自己的经济收入,村中“大款”、富户成为他们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长此以往,农村权力结构中各元素的权重比例出现失衡,在这种畸形的权力结构中基层组织在权力机构中的核心地位被削弱了,而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却占据了主要的位置。

3.农民传统道德观的沦丧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重孝道,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等儒家传统美德对农民树立优良的道德观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但是今天的农民却在逐渐的丧失这些美德。在社会急剧变革的现在,道德困惑与失范出现在广大农村,诚信缺失、坑蒙拐骗、欺诈乡亲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农民功利意识明显,道德意识淡薄[4]。如在农村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赡养自己父母,甚至还有的夺取了老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让老人过着贫穷与孤寂的晚年生活[5]。没有家庭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道德的丧失,恐怕更是一种人性的泯灭。并且如果这种道德价值观念沦丧的现状得不到遏制的话,那么一定会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将会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阻碍力。

价值观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可以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富裕、迈向文明。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则可能阻滞一个民族发展、甚至走向没落。所以,我们必须敢于承认上述负面价值观在中国农村的存在,且正视他们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阻碍的趋势。诚然,农民背离传统的价值观,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兴农意识逐渐增强,这使现代农民趋新和创新,并且更加敢于冒险参与市场竞争。这些新思想给农民创造了财富和相对舒适的生活,使农民树立了外向和开放意识。因此,在市场经济下,中国农民价值观转变是一个双刃剑。如果能正向引导,那么将会使农民超越小农意识,新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接轨后形成新道德观,引领农民健康致富。反之,则会造成农民文化心理的失衡和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农民思想转变的方向,这给新时代的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基层党组织的任务转变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现代因素涌入传统封闭农村,使我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异。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同时要求基层组织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以适应基层组织对象的变化。

1.基层党组织巩固其核心地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指挥生产大权往往掌握在基层党组织手中,并且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把握着政治资源的基层党组织有着绝对的权威和领导地位。但是从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调控能力大大下降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对基层党组织的依赖度相应地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在很多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重新树立基层组织的威信显得格外重要,而应用传统的领导办法显然是不合时宜了。首先,基层组织人员要能够意识到随着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心态。高高在上、耀武扬威、村民面前“摆官架子”的旧姿态肯定是不可取的。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自己政治权力的重视要求基层组织把自己定位于提供高效而优质的公共服务的基层服务性组织,贯彻服务于民的思想是其他一切转变的基础。其次,新时期下同样需要树立基层组织的权威地位,主要通过两条新途径来实现:一是用模范的力量去感染群众;二是要做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坚强后盾,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把农民的事情真正放在心上,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如积极引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的各方面科技人才、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途径等农民燃眉之急的问题。只要基层组织人员用真心和实际行动感化农民,一定会把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基层组织的周围。

2.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考察各级政府业绩时,也往往侧重于经济指标,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指标。这直接影响了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弱化,对农民意识形态上缺乏及时、正确的疏导,致使一些负面的思想意识在农村社会蔓延。

所以,基层组织要把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上日程并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承载物质文明走的更远更长久。首先,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继续忽视精神文明的作用,那么在不久的将来,经济建设的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其次,上级政府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考核基层组织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上至下的贯彻和考核才能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再次,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的质量,不能泛泛流于形式,“读读文章,看看报”。要多开展能够深入农民心扉的活动,真正地打动他们的内心。

总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保证农民具有优良的道德观念,保持中华的传统美德,从而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3.建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基层组织要认识到其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势必会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与农村社会转型同步,基层党组织也应该处于转型期,由过去的管理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变。鼓励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搞好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并且基层组织要从微观经济领域中退出来,把经济领域上的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交易成本,并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在乡村关系上,要变直接干预为指导、帮助和协调。做农民的坚强后盾,同时又把握发展的大方向,做到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从而确保农民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4.提高基层组织的公关力

在服务型基层组织理念下,农村社会已经从以前的行政型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农民对基础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政府、基层组织更好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在这种大前提下,基层组织的公关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要以更加平等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走进群众当中去,与他们沟通。只有基层组织深入的沟通,才能使组织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困难,也才能使农民更了解基层组织工作的难点。通过沟通,基层党组织同农民群众之间才会更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那么党同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建设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农民在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作为副产品,农民产生了一些与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观念。这时,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以迎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需要。

[1] 靳燕凌 .试论江泽民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实践[J].党史文苑,2009,(16).

[2] 胡茫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6.

[3] 刘建荣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 李晓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价值观的创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6).

[5] 陈柏峰 .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

[6] 戴茂堂,江畅 .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全山)

book=42,ebook=5

F302.2

:A

:1008-4096(2010)05-0042-04

2010-07-16

张向达 (1965-),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及公共管理研究。

刘儒婷 (1982-),女,吉林通化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E-mail:18109840@qq.com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农村基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