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香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山东省旅游产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迈进。特别是近十年来,旅游市场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的旅游产业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旅游产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在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方面均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旅游业总收入占GDP和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设施以及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日益优化,产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截至2009年底,山东省共有世界遗产地2处、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7处、A级景区221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9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5个。但与旅游强省相比,强势景区明显不足。在5A、4A级景区的数量方面,江苏省的数量占全国的5.7%,而山东仅占4.6%。
山东是经济大省,GDP排名全国第二。但是山东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6.38%,在旅游收入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所占比重最低。这说明了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山东的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客人数以及国内旅游收入、人数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差距非常明显。2007年,山东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名全国第七,比前6位的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分别少735367万美元、435496万美元、322777万美元、211715万美元、135605万美元、81715万美元,仅占全国入境旅游收入的3.2%;入境旅客人数分别比上述6省市少2211.3万人次、270.5万人次、85.9万人次、262.9万人次、261.6万人次、19.1万人次。另外,国内游客数量多、国内旅游收入偏低说明,与其他省份相比,山东省人均旅游消费在全国旅游强省中排名较为靠后。
山东省的旅游饭店数量不少但效益不佳,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打得很响的知名品牌。在已评选公布的2007年中国饭店业国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10强中,山东省无一家入选;2007年评选的中国饭店业最具规模的30家饭店管理公司(集团),山东省只有青岛海天酒店管理集团、山东蓝海集团两家入选,而且排名比较靠后。
另外,山东省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产品创新不够,后备产品不足;思想观念滞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企业机制不活;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山东省旅游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1.旅游品牌竞争力
一直以来,旅游者对山东旅游品牌的认知程度仅仅停留在“山水圣人”的单一产品角度,对山东旅游的品牌内核和品牌体系比较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山东旅游品牌建设的缺失。2007年,山东省树立了“好客山东——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品牌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山东省开始捆绑营销,品牌的区域竞争力正在形成。目前,山东省新的旅游品牌形象正在发挥作用,但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旅游企业竞争力
山东的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起步晚,发展滞后,而且总体数量少,经营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弱,缺乏像北京、浙江等省市所拥有大旅游集团类别,同时与其他旅游发达省份相比,山东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缺乏全国知名、竞争力较强的旅游企业集团。
3.旅游市场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可以从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客源市场竞争力两个方面来分析。旅游产品竞争力方面,近年来山东省整合资源,细分市场,根据旅游发展的未来趋势形成了三条骨干旅游线路,在此之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产品。但是,目前看来山东旅游产品结构并不合理,景点老面孔多,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新一代海滨度假旅游产品实际上并未形成,轰动和带动效应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严重缺乏。在客源市场竞争力方面,山东省入境旅游人次较低,游客多集中于省内。
1.山东的旅游资源
自然与人文资源结合紧密,是山东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但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地区资源优势明显,鲁西北地区资源少、规模小、分布零散,不利于全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与进一步的有效开发;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地区,气候的差异性对自然景观的制约突出,导致淡旺季特征明显。总体来说,山东省旅游资源的附加值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山东省的旅游区位
地理区位上,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经济区位上,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区位得天独厚;从行政区位来看,山东省共计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由此决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为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山东省旅游接待设施水平
尽管山东省的高速公路在全国很有名,但并不能实现山东省与主要客源地尤其是国际客源地之间的直航;虽然高速公路发达,但缺乏各种汽车旅馆、自驾车宿营地、汽车休息区以及自驾游资讯中心、呼叫中心、自驾车旅游网等。山东省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尚需完善。
4.山东省旅游人力资源状况
2007年,山东省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1万人,导游人员共有3.6万人,而且每年报考的数量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虽然导游总体数量明显增长,但外语导游数量明显偏少,有的小语种甚至全省仅有数人。优秀外语导游员缺失已成为困扰山东省出入境旅游发展的“瓶颈”。
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助推力,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表现和保障。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山东省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山东省人多地少,历史上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山东省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平稳的增长,但省内各地之间差距较大。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方面,山东省自古以来就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随着“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广,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加大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反哺力度,而社会文化发展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将会直观反映在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
一直以来,政策支持都是加快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营造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山东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政策,保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激发了全社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但是与其他旅游强省相比,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障碍还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一直困扰着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更加显示出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脱节。
培育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明确旅游产业品牌定位,创建山东省旅游品牌系统;建立专门的旅游品牌营销组织,加强山东省旅游产业品牌传播;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旅游企业,深化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整合并提升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组织精品旅游线路;分析客源市场需求,抓住产品营销重点,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市场反应灵敏度。
基础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整合以及各项旅游设施的完善,人力资源的平衡发展。因此,需要我们从产品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源,按照市场的要求发展资源;加大旅游交通投入;加快旅游硬件建设,优化旅游环境;调整和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思路,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重视旅游生态自然环境,保障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旅游资源公布、保护制度;优化旅游社会环境建设,推进旅游社会化进程,强化旅游安全工作;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扶持政策。
强化战略指导,落实产业定位;通过旅游法制建设确立旅游管理的权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旅游经营体制的改革。
[1]林耸,吕华.加快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2]刘绮.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徐翠蓉.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与竞争态势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7(4).
[4]王志东.关于加快山东省旅游主导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