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实验室质量检测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室的责任和使命是向社会、政府及其顾客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校准数据和结果。实验室质量检测就是要把监测分析误差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以产品作为监督检验的对象,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质量特征检测、检查、试验、度量,并将检验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做出该产品是否合格的结论,它具有鉴别产品质量、预防产品质量问题、反馈产品质量信息的综合作用。其目的是督促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产品质量法规的要求,同时起到控制违法生产和违法销售产品的作用。
目前实验室质量检测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思想放松 意识淡薄
在质量检测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缺乏主动管理的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人员没有树立“质量监测数据质量是质量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1.2.2 人员素质偏低 能力不强
质量管理人才缺乏,业务素质不高,没有经过正规质量管理培训,缺乏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知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1.2.3 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因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各个现场千差万别,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滞后,存在漏洞和缺陷,制约着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从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实验室运行角度来看,质量监督检测又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这3个控制阶段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预先控制是质控工作的起始点,是在监测工作开始之前所实施的控制,所以预先控制也是预防性的控制,即以避免产生错误,尽量减少日后的纠正活动为目的的控制活动。像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人员训练和培训计划等都属于这种控制。为了做好预先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1 质量检测管理体系文件编写
在实际工作中编制一套质量体系文件,既可满足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国家认可的要求,又有利于实际工作的贯彻执行,避免大量的重复记录、重复检查等工作。
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体现在体系文件上,主要反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范围和公正性,并适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实验室必须编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要求,结合本实验室的具体实际情况,对照逐个条款要求编写,不能漏项,并依据要求识别所有的影响本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因素,对其进行分析,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2.1.2 仪器设备配备及实验室环境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正常开展检验工作,并取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的重要资源之一。配备的仪器设备其精密度、不确定度、测量范围(量程)等技术指标,必须与需检验的项目相适应,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常常可以追溯到设备、仪器的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此外,每台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要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包括:仪器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名、出厂编号、唯一识别号、购入日期、仪器价格、开箱验收日、投入使用日期、主要性能指标、到货时包装情况、使用说明书、校准/检定日期和有效期。维修情况包括:损坏情况、发生故障修理及修理后的检定等。所有仪器设备均应有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仪器使用前后性能状态、使用时间、大气压、温度、湿度等。同时,我们还需要有为分析有关问题而专门设计的质量保证体系及相应的其他因素支持。
除拥有先进的设备以外,实验室的环境对质量监测的顺利进行及准确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大多数精密仪器都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要求,测试的工作环境应包括温度、湿度、电源电压、防震、防尘、照明、采暖、通风、防腐蚀、噪声,以及相邻区域内工作不受干扰等,应便于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并满足产品质量检验要求。我们必须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辅助设施、操作空间、工作环境、能源、照明、温湿度、通风等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2.1.3 质量检测人员资质要求
实验室质量检测活动是对产品检测、校准各个过程以及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因此需要检测人员不但要熟悉检测、校准各过程的正确开展,而且要熟悉被检测、校准产品的原理、结构、制造工艺、应用、缺陷处理等知识,熟悉检测、校准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处理,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结果验证、评判等知识。
2.1.4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是产品质量检测的依据,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标准部门制定的方法标准。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当这些标准方法对于在仪器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检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说明尚不能准确指导检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检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
2.1.5 有关人员培训计划
质量管理工作关联到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样品运输、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评价、报告报表以及后勤保障等每一环节都不能忽视质量管理,任何环节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都影响着工作质量。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使其自觉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去,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过程控制是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实验室的检测过程一般是下达采样和质控任务后,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实验人员确认仪器设备和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进行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控制分为现场控制和实验室内的控制。
2.2.1 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让其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2.2.2 提高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减少实验数据误差
实施检测前必须创造一个清洁整齐、便于操作的环境,应尽量减少因室内温度、湿度、电源电压波动、空气中污染成分对分析测试的影响。分析仪器设备、玻璃量器应进行定期检定校正。分析人员应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事后控制是质控过程的终点,把好最后这一关,可以及时发现和修正错误,改善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的事后控制主要是通过数据与记录的控制、监督、管理评审来实现的。
2.3.1 数据与记录的控制
数据要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在技术上要经得起推敲。记录指的是实验室操作的成文依据和测量过程所有成文记录,包括:计划、方法、校准、样品、环境、仪器和数据处理等,应准确地做好成文记录和数据报告,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实验室诚实的考验。对测量负有责任的人都应在记录和报告上签字,以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
2.3.2 构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现代先进实验室管理技术手段,其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功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实验室工作者的重视与期望。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检测始末的数据、注意事项、出现情况等等各种信息录入其中,可以更加快捷地进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2.3.3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指为了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由最高管理层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的评价。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评价,确定体系改进内容,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改进以及向更高层次发展。管理评审由机构负责人实施,每年至少评审一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2.3.4 对异常结果坚持重复检测
分析结果超出正常参考区域或临界值的报告,如不是初次测定,可与以前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确认符合后发出报告。否则,应重复检测后再作决定。对异常增高或降低的结果,应及时与送检部门取得联系,或亲临现场了解情况,找出数据异常的原因,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如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应查明原因,再取一份标本重新检测,确定无误后,方能发出报告。对异常结果,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在不同仪器上进行重复检测后,再下定论。
实验室的监督是指为确保实验室数据和结果满足规定要求,对检测、校准总体过程和各相关过程的状况进行连续监视、测量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评价,采取有关改进措施,达到不断完善的一种或一组技术活动。由此可见,监督工作贯穿于质量检测工作始末,从预防控制中对器材、人员、环境的监督,到过程中对取样现场、实验室操作的监督,以及事后的数据记录等的真实性监督等等都始终离不开监督工作。可以说,质量监督是质量检测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的有力武器,一旦发现检测、校准过程中存在问题,可以责令相关人员改正,采取措施,或直接向实验室管理层报告,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当然这也需要质量监督员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室的预先控制,有效地避免了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或问题,为检验工作节约了时间和财力;通过过程控制,保证了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通过事后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从而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下一个循环的质量保证计划和预先控制提供了依据,使我们可以预防更多的问题和避免更多的错误。只有加强了这3个方面的控制,才能使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充分保证,使监测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1]沈才忠,何虹.谈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监督[J].计量工作者论坛,2007.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编.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 [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