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晶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生产、传播、应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科研资源等优势。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高校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扶持。只有当地的经济发展,高校才能有更多的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学校建设。传统的中国教育是由政府承担着办学义务,而办学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财政拨款。依赖财政拨款的高校对于从什么渠道融资、融资方式以及如何计量融资成本、度量风险和收益等方面,在理论和实际经验上都是空白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学校建设,但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的速度不会快速增长,这就要求高校从多渠道进行融资。同时我国加入了WTO,国际教育界和国际资本势必进入我国,这也为高校融资渠道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契机。研究高校融资渠道对于加快高校的改革步伐,促进其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有四个方面:学费、财政拨款、社会赞助以及商业银行贷款。起初教育作为事业部门,办学经费几乎都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逐步减少对高校的投入,高校开始收取学杂费。同时向银行借款和接受捐赠也成为高校资金的来源。但由于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对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高校必须加速对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因此需要多渠道的融资。
财政资金具有无偿、无息的特点,但是数量有限。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了在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间徘徊,而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也为4.1%。这足以说明,我国教育财政的能力还很有限,不仅离我们自身既定的目标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因此,高教要有大的发展,不能再仅依靠国家财政,而要试图开辟更多、更新的融资渠道。
虽然扩招为高校融资拓展了新的渠道,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扩招后带来规模过度扩张,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师资力量被削弱,教学质量下降,使高等教育过分追逐商业利益,违背了办学的初衷。而且,由于我国现在的学杂费水平已经超出了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杂费提高的空间十分有限。
首先,高校银行贷款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高校向银行借款等于国家向银行借款,学校如因自身原因所致生源变差,招生规模被迫缩减而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国家就会出面帮助解决。一方面容易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加大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容易产生高校领导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了政绩,学校领导可以不顾学校的偿债能力盲目借债,盲目扩大学校规模。其次是高校银行贷款期限一般比较长,靠学费收入来偿还贷款的周期也比较长,贷款风险一般比较大,不宜由以经营短期贷款周转为主的商业银行来承担。而且当高校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商业银行也无法像对待其他企业一样迫使其破产倒闭,因为大学破产倒闭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所以高校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转型期的二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发展时期。但日益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大挑战之一,从而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忧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但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也给高校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我国的财政税收受到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速预计也会有所下降。同时,高校其他方面的融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探索新的融资方式,以保证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国家可以像支持农业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成立政策性银行,如:国家教育发展银行。建立政策性银行,首先必须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教育政策性银行至少可以有四条资金来源渠道:(1)政府拨款;(2)发行金融债券;(3)吸收教育储蓄存款;(4)高校存款。这为教育政策性银行提供了资金来源保证,同时政府提供贴息、担保,为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对一些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的科技成果在学校进行孵化,并逐步发展成一批科技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高校的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虽然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且有良好的成长性,但总量和规模仍然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高科技产业对高校来说具备特殊的优势,有着充足的高科技人才和科研条件。高等学校应尽早投入到“科技兴校”浪潮中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育科研队伍,争取创出自己的品牌,一方面为提高自身声誉、吸引更多的生源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使品牌转化为经济效益,为高校的融资与发展壮大做贡献。
我国要改变高等教育财权和事权分离的局面,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资机制,应设立高等教育基金制,进行成本分析,以提高投资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设立教育基金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投资分配和管理制度,使现行的拨款制向基金制度过渡。在中央、省和市三级分别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其人员由政府财政、计划部门官员、校方人员、教育界专家、工商界代表等构成,实行由各级基金会向高校投资的机制。而且,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经验。
1.通过海内外民间融资渠道融资
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包括借资、集资和捐赠,形式多样,例如民间招商、内部集资、个人捐赠等。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考虑从海内外民间融资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
2.融资租赁
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融资租赁是在分期付款的基础上,引入出租服务中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特性,租赁结束后将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的现代营销方式。它促进了设备制造企业的销售,解决了使用设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此以外还具有理财、资产管理、盘活闲置资产等功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设备等。
在我国高校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的情况下,探索高校建设融资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在融资方面需要以财政融资为主,向多种渠道融资并存发展。只有多元化、灵活的融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1]姚世斌,李羽.高校融资渠道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4).
[2]李伯圣,刘超.高校融资渠道与方式创新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20).
[3]许志昂.略谈高校融资渠道的优化[J].财会月刊,2006(10).
[4]陈志坚.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
[5]廖雄军.教育彩票发行决策与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