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奎元,李皓亮,沈加林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关于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的认识
陶奎元,李皓亮,沈加林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国土资源部2008年公布了《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这是一份规范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技术要求》围绕地质公园保护、教育、发展旅游的三大宗旨而编制,对地质公园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笔者等与中国城市规划院于伟规划师等共同完成了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的总体规划,并经海口市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评审,海口市政府规划编委委员会评审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的评审。在这期间主持或参与过一些地质公园总体规划。通过学习与实践,对国家地质公园总规编制有些粗浅的认识。
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期间,有些地质公园的边界、面积划定缺乏周密的考虑,或面积过大,或与城镇建设发展缺乏对接,或在公园建设发展中考虑到周边的景点有纳入地质公园的必要而提出要求调整范围、面积。
一个地质公园边界、范围、面积的确定,应以有利于确保地质遗迹的完整性为基本立足点,兼顾公园旅游发展用地。同时必须与当地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对邻近大城市的地质公园,城市的快速发展,地质公园势必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城市建设与地质公园建设要统筹土地利用。
此次规划的海口地质公园原来划定的边界是合理的,包括一个完整的火山群,同时火山群两侧留有足够的空间,足以保护火山群的完整性。实际面积为108km2。在讨论江苏某地质公园规划时,有一种意见是当时为了将公园“连成一片”,将过多的城镇建设用地列入地质公园而要求调整。所以,邻近城市的地质公园并不一定要强求“连成一大片”,采用由分散的几个园区(景区)组合的方式也是合理的。
合理确定地质公园边界后,按实际地形变化,采用折线围合的方法确定拐点坐标,以便建立地质公园的界碑。
以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与地质公园建设的宗旨为依据,确定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是规划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海口地质公园被称为我国热带地区的第四纪火山博览园,火山密集,类型多样,火山地貌与熔岩景观丰富,熔岩隧道奇特……这是公园的主题性景观。在此地质背景上叠加了热带生态景观,在火山口、火山锥、熔岩台地上发育了热带季雨林、果林与灌木丛林、古榕树、古荔枝林,这给火山景观注入了更多的特色。火山与人类相处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火山区的特色火山化。宋代以来全用气孔状玄武岩构筑的石屋群、古村落,用玄武岩制作的生产与生活工具以及火山口的荔枝林、玛珥火山(低平火山口)中田园风光与耕作文化。公园内玄武岩层内蕴藏着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地热水、矿泉水。这些都是确定公园发展的资源依据。
结合海南岛要建设发展为国际旅游岛的大环境、大趋势以及公园在海口的区位和发展定位,确定公园的性质为“以具有重要价值的第四纪火山群地质遗迹景观为主题并融合热带生态景观与地方特色火山文化与民俗文化,构建集观光、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科普科考、生态与文化旅游于一体,面向海内外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地质公园。”
公园发展总体目标为“按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宗旨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态势,并按照国家5A级景区要求,确定为:建成一流的、高水准的世界地质公园。着力打造在我国有唯一性的、有知名度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世界级火山文化旅游胜地,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中海口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品牌。”并按《技术要求》具体确定保护目标、教育目标、旅游发展目标、科学研究目标和带动社区发展目标。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对应确定了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目标。
地质遗迹类型不同,其在空间上分布格局与方式各不相同,如何划分分级保护区需要作具体分析。
海口地质公园由30多座火山构成点、带式分布格局。即由1座或2座火山构成点,由点成带,即火山群。据此确定以“点”式分布火山划定为若干个Ⅰ级保护区。由多点式Ⅰ级保护区连成一个带,划为带式展布Ⅱ级保护区。Ⅰ级、Ⅱ级保护区将公园内火山群完整地列入了保护范围。Ⅱ级保护区外有较大的面积划为面式分布的Ⅲ级保护区。
规划中还对一些特别的地质遗迹划入保护区。如熔岩隧道不仅涉及地面,还涉及地下洞穴,则以熔岩隧道为轴线,向外扩展40m范围为I级保护区,并明确规定洞穴为国家资源不能任意占用,开发前必需作科学论证与安全评估。规划中明确了重点保护名录和分级保护的强制性的规定。
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还涉及到水源地保护,环境容量的控制(规定日容量和年容量),各功能区建筑容量的控制(规定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建筑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与建筑风格),有关人文景观的保护。
总体布局的原则应是:特出地质遗迹的特色。保护与利用统筹,但以保护为前提。地方受益,协调当地各项相关规划。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益之间的关系等。
公园总体布局还应考虑所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区位、定位,公园建设的已有基础条件以及客源市场需求的态势。
海口地质公园规划中提出发展计划:在南北方向上,重点发展完善北区,整合、保护南区。东西方向上,有序发展中部,控制两翼。确定了公园片区发展规划,近期重点发展北区,构成代表公园主题形象的窗口性旅游区。北区的北部为公园入口形象区与火山矿温泉休闲度假区。北区南部为主园区,包括在原马鞍岭火山口景区的基础上扩建包括4座火山的核心景区及两翼的特别景区,露天与室内相结合的火山科普与文化博览区(博物馆特区),火山与民俗文化展演与展示区,火山地震防灾体验性教育基地,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公园行政管理中心以及科考与教育基地等。
主园区向中西部延伸区规划为3条地质、生态、文化相结合的路线,南区亦作相应控制规划要求。
地质公园通常以地质景观为主体,并融入地区性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的特定区域。为了实现保护、教育与旅游的功能,大办推行生态旅游是很好办法。地质公园作为自然公园,要改变照搬“中国式园林”的理念,不大兴土木,不搞城市式公园。而推行旨在发展另一种风格的自然公园。为此,规划由地质元素、生态元素、人文元素构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从而使旅游对环境的冲击减少到最低。
海口地质公园连续4年,每年接待香港生态旅游专业培训中心组织的“海口火山生态之旅”,受到了欢迎,这条旅游路线也受到国外专业人士好评。
地质考察路线与热带生态、当地文化相结合构建的路线正好与地方政府支持园区内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相整合。公园内美社村是海南十大生态文明村之一,2009年已接待了香港团队30多人的体验性住宿,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互动,反响极好。
加强地质、生态、文化路线的规划,从而构建了“主园区”+“旅游路线”或者“大景区”+“乡村旅”的格局的发展模式。这适合该公园和海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也符合当地政府力求为公园内乡村的发展提供机遇与政策的支持。
地质公园原有基础各不相同,有的已经为建设多年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有的则刚刚起步建设为地质公园。为了保护地质遗迹,有的公园内禁止采石后留下废弃的采石场,规划时要用地质专业的眼光去识别、发掘地质景观,并规划为景点乃至景区。下列情况加以重视。
①观察一些岩石露头、识别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如“小型断层”、“岩石特殊的构造”、“两种岩石的关系”,等等。这些从非地质的眼光,看起来似乎是一堆普通的石头,不足为奇。
②对废弃的采石场或由交通道路建设开出“陡坡”、“坡崖”,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会进行生态复育,往往采用“全覆盖”方式。某公园内的采石场却是一个清楚的岩石地层剖面,在生态复育时如作为地质景观点,加以规划建设,既保留、展示了地质遗迹,又作了生态修复,改善环境可以达到两全其美。
③同样一座山峰,就单一的风景而言,它是一座上下形态显示为坐立的观音,而得名为观音峰。如以地质视觉去看,这座山峰从下到上刚好是这个公园先后3次火山喷发的岩层的叠显关系,这个地质遗迹点可以展示火山喷发的历史。凡此为例,旨在说明在景区、景点规划中重在地质遗迹的充分展示,才能体现地质公园的应有科学内涵,发挥它应有的科普意义。基于这点,在新的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中要求至少有20个(处)可作为科普教育点。
此次地质公园规划修编中明确将《科学研究计划》、《解说系统规划》、《科普行动计划》、《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计划》等独立设章。体现了地质公园自身的独特要求。这些专项规划对地质公园的发展,落实保护、教育、旅游的宗旨至关重要。这些专项规划力求具体,规定项目名称、内容、达到的标准、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这使执行规划具可操作性,检查规划落实时有针对性。
book=3,ebook=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