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

2010-04-05 06:01房立华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2期
关键词:群速度层析成像华北地区

房立华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

房立华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华北具有中国大陆最古老的克拉通构造,自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活化,发生大规模的伸展和裂解,岩石圈减薄,并成为中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华北地区不但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地震灾害多发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近代发生的唐山、滦县、宁河强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该区一直是中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区内断层分布纵横交错,地质构造非常复杂。鉴于此,许多学者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华北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使人们对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上地幔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及破坏性地震的成因和机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尽管前人对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由于地震定位精度、台站分布的不均匀性、台站密度和数据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以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P波速度结构研究较多,而S波速度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早期面波层析成像研究多采用1°×1°以上的网格划分,只能揭示较大尺度的构造框架和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性质,分辨率较低;射线平均路径长,短周期面波信号不足,对地壳浅部速度结构的约束较差。

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和岩石圈减薄,深入探讨华北地区强震的孕震背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为该区域中长期破坏性地震预测和华北地区的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6年11月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在该区域布设了250套流动地震观测设备。作为华北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综合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对噪声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华北地区。利用布设在华北地区的190个宽频带、10个甚宽带台的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垂直分量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互相关方法提取出了瑞利面波的格林函数,利用多重滤波和相位匹配滤波方法提取了基阶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得到5630条高质量的频散曲线,继而对研究区进行0.25°×0.25°网格剖分求得了每个网格的群速度纯路径频散,分辨率比以往的研究大有提高。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每个网格下方0~50 km深度范围的横波速度分布,构建了华北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迄今为止,这是中国大陆分辨率最高的群速度层析成像结果。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概述如下:

(1)对从背景噪声提取格林函数的理论,频散曲线的测量和反演,以及面波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噪声层析成像的数据处理程序和群速度频散曲线的自动测量程序。测量由地震背景噪声提取出的瑞利面波的频散曲线时,使用多重滤波方法大多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对于信噪比较差的格林函数,可配合使用相位匹配滤波方法。

(2)对提取出的格林函数分析后发现,从地震背景噪声中提取的频散曲线的最大周期与台阵孔径有关,台阵孔径越大,提取的频散曲线频带越宽;通过引入最大可信周期可使测得的频散数据更可靠;发现格林函数的信噪比与观测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使用对称分量可以提高信噪比;噪声源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格林函数的不对称性;使用一年以上的观测数据,可以降低噪声源分布不均匀性对格林函数的影响,使提取出的格林函数更加对称,信噪比更高。

(3)对噪声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周期段的噪声特征是不一样的。4~10 s周期段,互相关函数在零时刻附近出现一组振幅强、震相连贯的波组。由于短周期面波强烈的衰减和吸收效应,提取出的这一周期段的瑞利面波格林函数的信噪比较低。在10~20 s周期段,噪声源存在季节性变化,噪声强度与全球海浪高度较一致。在20~50 s周期段,瑞利面波格林函数基本对称且不随季节性变化,表明这一周期段的噪声源分布较均匀。在4~20 s周期段,尽管互相关函数的正负分支在振幅上存在很明显的不对称性,但是到时却基本一致,说明噪声源分布对互相关函数振幅的影响较大,对到时的影响较小。

(4)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5°×0.25°的网格,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4~40 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层析成像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地壳内部,尤其是浅部地壳的横向速度变化。短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地形密切相关;华北盆地及山间的沉积盆地,如延庆-怀来盆地,大同盆地,显示低速异常,而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呈现高速异常;我们计算了9~12 s的群速度分布图的速度梯度场,将速度梯度划分为3个区间:<0.05 km/s,0.05~0.15 km/s,>0.15 km/s,并同时给出了公元前780年以来发生的M≥6.0的强震的震中分布,发现约2/3的强震(M≥6.0)都发生在中等速度梯度带(0.05~0.15 km/s)附近。

(5)使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了432个节点的瑞利面波群速度纯路径频散曲线,得到了华北地区0~50 km深度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内部的S波速度结构、结晶基底埋深和莫霍面埋深的横向变化。反演结果表明太行山、燕山隆起区结晶基底埋深一般约<2 km,延庆-怀来盆地约5 km,大同盆地约3 km。华北盆地内部结晶基底厚度一般>6 km,且不同构造单元存在差异,沧县隆起约8 km,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约11 km。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基本形态是西部厚、东部薄,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莫霍面的区域构造方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地壳厚度从东部渤海湾附近的28 km逐渐向西北方向变厚,进入山西高原、张家口地区达到44 km,其横向变化达16 km。在太行山山前断裂附近,莫霍面厚度由东部的36 km左右,至西部突变为40 km左右。燕山隆起带地壳厚度由渤海边的32 km,向西逐渐加深至约44 km。

(6)S波速度横向分布图揭示:在0~12 km深度范围,太行山山前断裂以东表现为低速异常,而以西表现为高速异常,13 km以下,东西两部分的高低速速度异常开始变得模糊,仅在部分区域较明显。据此推测,太行山山前断裂可能仅在部分区域延伸至莫霍面。在0~8 km深处,燕山隆起带为大范围的高速异常;在燕山隆起带南侧、与张渤地震带相邻的地方,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可能是受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切割所致;沿张渤地震带附近,在10 km深处有一条较为连续的北西向低速异常,这一低速异常带和燕山高速区的南缘勾画出了张渤断裂带的位置和北部边界。北京—天津—唐山区域在中下地壳(15~32 km)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可能是由地幔热物质侵入造成的。

(7)对唐山、滦县、宁河强震区的S波速度结构分析发现,唐山地震和滦县地震发生在高速体内部,且震源下方存在低速体,宁河地震发生在S波低速体与高速体的过渡带。震源区上地幔顶部的S波速度较低,莫霍面在宁河西南和滦县存在局部隆起。根据本文反演得到的高分辨率的S波速度结构,我们认为这3个强震的成因与上地幔的垂直形变、壳幔物质的交换和地壳中的流体有关。幔源岩浆沿壳幔边界的断错侵入,导致上地幔顶部的速度较低。同时岩浆的侵入使下地壳增热,粘度下降,某些矿物发生脱水作用,脱出的水上移并存储于中地壳内。这些流体长时间的存在影响了断层带的结构和组成,进而改变了断层带的应力状态,造成了孕震区的弱化,从而触发地震。

噪声层析成像;互相关;瑞利波;群速度;遗传算法;华北

(作者电子信箱,房立华:flh@cea-igp.ac.cn)

P315.3+1;

: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0.02.017

猜你喜欢
群速度层析成像华北地区
VTI介质地震波群速度三维扩展各向异性线性近似表征
上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随钻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超前探水设备及方法研究
基于大数据量的初至层析成像算法优化
激光调制掺铒光纤中光速及其在高灵敏光纤传感领域的潜在应用研究
基于快速行进法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华北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华北地区SY1井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
物质波的波速与频率公式中的能量
小议超光速
华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