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举,康军林
(1.甘肃省水利厅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甘肃酒泉735000;2.辽宁省辽河保区管理局,辽宁沈阳110000)
讨赖河流域属于黑河的子流域,由讨赖河(又称北大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等6条河流组成。涉及青海省祁连县、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和高台县部分、酒泉市肃州区和金塔县大部,以及嘉峪关市,总土地面积2.81万km2,总人口58.7万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62亿m3,总灌溉面积9.133万hm2。
1)调蓄能力不足,地表水资源阶段性紧缺,中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讨赖河渠首无调蓄能力,讨赖河干流中游肃州及嘉峪关的引水量完全取决于河道天然来水量,而讨赖河径流年内分配又极不均匀,渠首引水枢纽无调蓄能力致使中游嘉峪关市和酒泉市肃州区引水保证率低,在5月上中旬、7月下旬以及10月下旬出现缺水。
2)分水制度古老,难以实现余缺调剂、有效配置和节约用水。讨赖河分水制度历史悠久,始于民国,成型于1963年,历经修改,最后一次修订于1984年,并沿用至今。该分水制度主要特点是“定时不定量”,曾经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域内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分水制度与现代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方式和手段不相适应。
一是中游和下游用水时段交替定死,无法进行余缺调剂;二是在中游无调蓄能力的情况下,引水量完全依赖于河道天然来水量,无法按照灌溉实际蓄水量进行有效配置;三是“定时不定量”的分水制度,缺乏总量控制,不利于节约用水。
3)地下水过量开采,缺乏统一监管,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008年,嘉峪关、肃州及金塔渠首站地表可支配水量为5.30亿m3,区域地下水不重复量0.38亿m3,可利用水资源量5.68亿m3;地表水净供水量2.81亿m3,地下水净开采量4.13亿m3,总供水6.94亿m3,区域水资源超载1.26亿m3。可见,由于缺乏地表水用水总量控制和地下水统一监管,干流区域已经出现超载现象,多年平均超载近1亿m3。
近年来讨赖河干流中游区的地下水增采,影响了中下游的泉水出流量,导致清、临水灌区的可用泉水量大幅减少,从1992年的1.82亿m3,减少到2006年的1.17亿m3,14年间减少36%,地下水超载影响地表水水量的问题已经显露并日趋严重。中游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进入金塔盆地水量逐年减少,加之缺乏全流域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方案,金塔地下水开采逐年增多,造成金塔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漏斗区,面积达260 km2,中心处地下水降幅达12 m,导致局部地段出现沙漠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4)受管理体制制约,流域管理机构缺乏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监督的手段和措施。讨赖河管理局成立以来,流域层面管理虽得到了加强,但缺乏一套适应讨赖河流域特点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在当前管理体制下,由于部门分割与职能交叉而无法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由于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须的行政权利、经济实力、制约手段以及正式的充分沟通信息的渠道使流域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困难;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行业管理与统一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用水户之间缺乏横向联系。
1)构建流域与区域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是我国水法确定的基本水资源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流域与区域如何结合、结合的好不好直接关系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
构建流域与区域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明确流域与区域的事权划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事权,必须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直管职能。在宏观管理职能中,实行流域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宏观指导,监督检查的方式,实施流域的统一管理。在直管职能中,对于流域全局水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控制性水利工程,重要河段都由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责任主体与配合责任的关系。
其次,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和谐关系。在流域水管理体系中,行政区域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二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加强流域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在流域管理机构的直管河段,地方政府仍然有明确的相关职责,即配合流域机构管理的职责,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部门职能之间的结合,是在流域统一管理的大框架内,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做到科学分工,互相支持。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
第三,建立体制框架及协调和监督机制。体制是制度的基础和重要决定因素,而机制则是通过制度来设立与规范的,集中反映体制的功能并受体制的制约。要逐步建立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建立对流域全局性宏观决策、流域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水用户及水资源的各种需求的科学有序的协调机制,构筑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协同参与监督机制。
第四,组建综合性的流域水资源委员会,创新管理模式,应当提上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
2)以传统分水制度为基础,以明晰初始水权为前提,以实现调蓄能力为保障,创造条件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节约用水和生态保护。
提高用水效益及效率,围绕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开展中上游水利工程规划,促进控制性工程修建,是流域“水量水权”管理、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的根本解决途径。
3)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统一监督管理,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在当前地下水分区域管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统一监督管理,构建流域地下水管理模型,编制全流域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方案,明确地下水开采“红线”,在必要时,充分发挥流域机构职能,对地下水过度开采使用行为进行干预,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