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2010-04-04 12:22
关键词:服务体系残疾人心理健康

李 祚 山 张 文 默 叶 梅

(1.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7;2.重庆市渝中区残疾人联合会,重庆 400010)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李 祚 山1张 文 默1叶 梅2

(1.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7;2.重庆市渝中区残疾人联合会,重庆 400010)

残疾人是各种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更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不仅影响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在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初步构建了关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时提出了实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措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是各种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全国残疾人已达8296万,占总人口比例的6.05%,关联到2亿多家庭人口。残疾人由于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往往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困惑和障碍,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更高。如徐方忠、冯年琴(2005)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9名初中和高中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总体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躯体化、强迫、偏执是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1]李祚山(2004)使用MHT对听觉障碍学生的调查表明:听觉障碍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是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2]李祚山(2005)对盲童的调查结果则是冲动和恐怖倾向较高。[3]吴秀丽(1999)等人以广州市东山区833名31-50岁残疾人为对象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群中36.33%的残疾者对未来感到信心不足,15.99%曾经或经常有轻生念头。[4]国外学者Kirk.S&GallagherJ.J(1986)的研究表明:残障者人格量表的表现,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挫折容忍力较低、易受他人暗示等人格特征。[5]吴清平(1999)等人以武汉市汉口区残疾人联合会在1995年5月为残疾人重新登记发证的140例20-60岁肢体残疾成人为调查对象,其心理健康的测试结果与非残疾人相比,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非残疾人。[6]对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李强(2004)等人以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158名聋哑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聋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也明显高于非残疾人群体。[7]以上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并且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也普遍较高。因此,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建立和逐步完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然而,当前残疾人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服务的途径。吴秀丽等人(1999)调查表明:残疾人中觉得给与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持的是亲人或伴侣的占大多数,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是社会给予最大精神支持,绝大多数的残疾人有烦恼时向亲人诉说,仅2.67%的残疾人选择向残联诉说。[4]因此,建立健全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也就是说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努力,而且直接受到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心理服务体系基本模式与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服务体系(M ental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有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进行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所组成的系统。[9]我国心理服务体系有医学、教育、社会三种。医学模式起步最早,主要存在于三甲以上的医院[10],服务对象以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患者为主,服务带有明显的临床色彩。教育模式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在高校,后波及中、小学。社会模式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不过也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状况。目前三种模式各自独立,尚未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这三种模式的服务对象都不是残疾人,多数残疾人都不能从这几种模式中得到经常性的服务,因此必须建立残疾人自身的心理服务体系。在建立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时可以借鉴他们各自的经验,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使心理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所谓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残疾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疾病的目的。具体地说,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宗旨在于促进残疾人的正常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预防残疾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病态人格、精神发育迟滞;消除引起心理压力和各种不良心理的因素。

三、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服务体系雏形已具。但是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才刚刚起步,专门针对残疾人开展的心理服务体系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模式。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

(一)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标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预期结果,它要指明经过一定时段的建设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所要达到的状态、所要具备的特征和所能完成的功能。根据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有基础、残疾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心理健康服务事业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条件,同时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将残疾人心理健康的服务目标界定如下:(1)提升残疾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减少心理疾病引起的耻辱感;(2)增强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评估和识别;(3)缩小心理健康服务获得方面的社会经济差异。

(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

主要包括:通过心理测量,帮助残疾人了解自我,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带来的影响,能够逐渐地认同和接纳自己;提供心理学知识,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协助残联对残疾人就业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对残疾人由于各方面残疾原因导致的压力而产生的个人情绪问题、人际关系、子女教育与家庭矛盾进行解决。服务内容中还要特别强调精神病人的心理卫生护理、特殊时期的创伤心理援助,如后天致残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疏导、求职的心理准备和受挫后的引导等。

(三)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

主要有认知领悟疗法、意象对话技术、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生物反馈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心理剧疗法、生物医学治疗等,基本上是引进和模仿外国的技术。同时,虽然方法不少,但真正为业界常用和擅长的方法屈指可数,以心理咨询为例,就主要集中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

(四)残疾人心理服务的保障体系

为了能够保障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顺利实施,必须在政策、组织机构的建设、经费的筹措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首先在政策方面的制定可以借鉴美国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

1.加强立法建设,为残疾人心理服务提供政策保障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全民健康工程的重要基础,要能够有效地发挥在健康工程中的作用,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Davidson曾指出,引起肢残的意外伤害主要是交通事故和工伤[11],所以政府可考虑对残疾人的创伤心理进行及时救助,并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疗保障系统。在欧美等心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市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纳入社会健康保障体系。[12]政策的制定可以借鉴美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政策的发展历程,其健康促进政策具有连续性、科学性、法制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13],值得我们在规划和制定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政策时借鉴。①连续性。每一个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应为下一个政策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从上到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残疾人心理服务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这些机构应立法通过,具有法律保障,不因政府人事变更而受影响,从而在体制上保证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的连续性。②科学性。注重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服务体系的科学研究,并以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制定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的理论指导,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评价。③法制性。全国性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政策正式颁布后,各省市残联或下属机构都应将健康目标列入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纲领或卫生改革的行动之中,并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④可操作性。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可以实行目标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也体现在对其实施过程的评估方面。可量化的目标被用来确立健康目标的基线,同时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健康指标进行跟踪监测,为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客观依据。建议由中国残联组织编制“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作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指标。⑤灵活性。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政策关注社会现实,根据社会现实变化做出改进与完善,体现出政策的灵活性。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地方参与和社区发展,通过促进政策的制定、颁布、实施与评估,使残疾人的健康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对国家、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我国当前的政策支持主要来自于2008年2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这说明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心理服务的组织体系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应由四个层面协调统筹来完成。

第一层面是政府的宏观管理。首先要在经费上保证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政府以监察者和指导者身份出现,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目标、标准、原则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指明方向。国家管理部门要建立评估系统和统一模式,定期对各地方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其科学性、有效性及系统性。

第二层面是相关心理健康组织。如心理卫生协会,直接负责残疾人心理健康建设事宜,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具体计划,培养相关人才,监督服务工作,并及时按社会需求作出总体工作调整。

第三层面是残联和社区。对社区内部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心理健康评估者、心理咨询人员、心理治疗人员,甚至精神医师、临床督导师进行具体人数配置和工作职责安排。通过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各种宣传做好残疾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笔者认为,相关机构可以带头主办一份关于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报,定期出版,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让残障人士正确认识心理辅导并积极面对生活。

第四层面是家庭方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残障人士最大的精神支持也是来自家庭成员。家庭心理辅导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残障人士一家心理辅导和教会家庭成员对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每个家庭为小单位,处理好小单位的心理服务问题,是对大环境的良性促进。

3.经费的筹措与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投入体系,通过政府资助、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和个人资助等途径来保障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投入,而且对于民间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也进行鼓励和资助。如在日本,精神残疾者康复机构费用的75%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责。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的诊疗服务大多可得到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系统的付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筹措,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来开展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政府的投入是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必要的支持和倾斜,并适度增加对残疾人心理服务工作的投入。同时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筹措资金,鼓励单位、团体、个人和社会福利事业等资助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如,设立残疾人的医疗和救助专项经费、慈善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资助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发展。

四、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

(一)提高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心理健康意识

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支持是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工作的动力。通过宣传、教育让残疾人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服务,消除人们的误解,提高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理念,这是做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最为基础的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栏

残联及其社区应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覆盖面广的媒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来加大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残疾人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顺利开展打好民众基础,开拓广大的服务市场。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及开展免费咨询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走入社区,开展面向残疾人及其亲属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及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小常识和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进一步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基础。

3.定期在残疾人中做调查

定期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或其他方式,了解残疾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群主动找其聊天,进行咨询,特别是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及心身疾病等患者应及时建议其进行治疗。

4.协助残联对残疾人就业问题进行辅导

在对无职业的残疾人心理压力调查中,40.86%的人认为没有工作压力非常大,27.79%的人认为压力比较大,这两项共计68.65%,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对残疾人就业心态进行辅导和就业技能的提升,使其正确看待就业问题,是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失去职业、没有工作,往往容易导致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出现障碍,使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平等、不对称的社会互动,进而导致生活状况的边缘化。相反,就业给残疾人带来的经济收入,能使残疾人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较好的评价,从而对社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提高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增进社会合作,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和谐健康发展。关注残疾人就业心理辅导,是提高残疾人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促进其人格、心理等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

(二)建立良好的残疾人心理服务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具体开展。具体包括下述几方面。

1.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亲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服务不仅要重视残疾人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2.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

3.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三)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要加强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虽然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但考虑到目前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实际,心理服务人员完全专业化也并非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而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业心理工作者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其成员大体可以划分为专业的、准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三个层次。第一,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拓宽专业化心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专业的心理服务者是指接受过严格系统的正规心理学教育和训练,可以在预防、治疗方面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专业工作者。残联系统可以吸纳心理专业的毕业生加入残联工作队伍,聘请当地心理学家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或者派一些热衷于残疾人事业的优秀人才到高校或国外去留学、进修、开展学术交流等,广泛学习心理服务的新理论及新技术。第二,注重在职岗位培训,加大准专业心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准专业的心理服务者是指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以团体的形式从事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人员。通过举办各种在职岗位培训,使他们掌握比较系统的心理咨询理论、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是贴近残疾人工作实际、适应心理服务深入发展的紧迫需要。第三,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发挥非专业心理人才的服务作用。非专业的心理服务者是指接受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能通过教育、管理、训练等形式给需要者以帮助的服务人员,包括具备不同程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残联干部、社区残疾人联络员、残疾人心理健康志愿者等。心理服务单靠心理工作者的指导和咨询是不够的,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配合,才能产生实效。第四,逐步实行资格认证,实现残疾人心理服务的规范化。心理服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对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在美国,职业心理健康服务专家有严格的从业要求,他们必须通过美国“国家咨询者资格认定委员会”(NBCC)指定的标准化考试,获得相应执照,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职业行为。[14]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服务者也都必须通过资格认定。2001年,中国要求心理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标志着中国心理服务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残疾人心理服务工作也应逐步建立资格证和许可证制度。

[1]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

[2] 李祚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特点发展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 李祚山.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4] 吴秀丽等.残疾人士的健康、心理和生活状况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1999,(4).

[5] Kirk.S&GallagherJ.J.Educa tion Exceptiona l Children[M].Boston HoughtonM ifflin,1986.

[6] 吴清平等.肢体残疾成人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康复,1999,(2).

[7] 李强等.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2).

[8] 苏丽平等.深圳市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A].首届国际残疾人心理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9.

[9] 黄希庭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

[10] 徐大真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11] Davidson LL.The im pact of the safe kidshea lthy neighborhoods injury preven tion program in Harlem.1988 through 1991 [J].Am j Peab lic Health,1994,(4).

[12] 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

[13] U.S.DHE(1974).Na tiona l Hea lth Educa tion Objective and Hea lth Prom otion Resources Act[EB/OL].http:/www. healthypeop le.gov/.

[14] BRADLEY L J.Certifica tion and licensure issues[J].Journalof Counseling&Developm ent,1995,(2).

G76

A

1673-0429(2010)04-0100-06

2010—04—16

李祚山(1969—),男,四川大竹人,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研究。张文墨(1986—),女,吉林白城人,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心理学。叶梅(1970—),女,重庆人,重庆市渝中区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残疾人心理健康研究。

中残联08-09年残疾人理论与事业发展研究项目;重庆市渝中区残联“残疾人心理健康关爱行动”项目。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残疾人心理健康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