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秀芳 钱忠贵
无公害夏莴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钱秀芳 钱忠贵
为了调节淡季蔬菜供应,近年来姜堰市不少农户摸索出一套夏栽莴笋新技术,每667 m2产量可达1 500 kg,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其夏季栽培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夏季栽培莴笋,宜选择耐热抗病,稳产高产,生长快的早熟品种,如种都夏莴笋、耐热二白皮、特耐热大白尖叶、东坡抗热王等。
夏莴笋生长期正值高温季节,所以必须选用耐热品种。播前先催芽,用冷水浸种8~12 h,待种子吸水率达70%~80%时,用湿纱布包好,置于冰箱冷藏室或悬挂在水井离水面10 cm处,每天早晚用凉水冲洗、翻动一次种子,经2~3天大部分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夏莴笋6月底7月初播种,播时最好种子掺拌适量干细土再播,每1 g种子播1 m2,遇干旱浇水造墒播种,播后浅耧拍实。播后有雨时,用小棚遮雨,有太阳用遮阳网遮荫。当苗子出真叶时可用多菌灵800倍液洒一次厢面,也可用托布津1 000倍液喷洒,可预防多种病害。一周后进行一次间苗,苗距不少于2 cm,密度过大,苗子易徒长,莴笋也不易长大。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出真叶后有雨要盖上小棚,晴天逐渐揭除遮阳网直至不覆盖,做到苗子健壮无病虫。夏莴笋苗龄不能长,一般20~25天,有4~5片真叶时就可定植。
莴笋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多数地区雨水多,所以应选择肥沃、疏松、能排能灌的沙壤土为宜。由于夏季雨多,莴笋生长期短,所以在施肥上应做到以底肥为主,中期尽量做到不追肥或少追肥。栽前每667 m2大田施充分腐熟的厩肥3 000 kg、人畜粪2 000 kg,三元复合肥50 kg,在耕田前一次性均匀撒施在田间,再进行翻耕,使肥料与土壤混匀。整地挖沟做畦,整平畦面,畦宽1.5~2 m,沟宽25 cm,深15~20 cm。畦面可1 m2用3~5 g多菌灵拌干细土0.5 kg撒施,进行消毒处理。
选晴天傍晚移栽,株距25 cm、行距35 cm,每667 m2栽6 000株左右。苗床浇水后起苗带土移栽。起苗时用铁铲把苗床上的苗子连土一起铲(一般铲3 cm厚),用刀子把苗的土块分开,让每一株苗子都带上约50 g以上的泥块,剔除高脚苗、病虫苗、没有泥块的苗。定植时,土块表面与厢面平行,不能栽得过深或过浅,栽后浇足定根水。
夏莴笋根浅,吸收能力弱,加之夏季生长迅速,需肥水较多,应特别注意重肥水管理。一般在雨多时不补水,但在干旱时应补水,结合补水追施一次稀粪水。移栽10~15天可进行一次中耕、除草。茎部开始膨大时勤浇肥水(采收前10天停浇),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液1~2次。
夏莴笋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等,可在发病初期喷多菌灵、甲霜灵药剂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可用吡虫啉等农药防治。
夏莴笋采收过迟,肉质茎可形成花蕾,消耗养分,形成空心,不能食用。采收过早则降低产量。一般在移栽一个月左右,当茎部充分膨大,茎顶端与外叶尖端等高时,即可分批采收。
钱忠贵,通信作者,江苏姜堰市农业局蔬菜站,姜堰市姜堰镇姜官路251号,225529
钱秀芳,姜堰市姜堰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
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