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唐大明
重庆,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其具有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对这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尽快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的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筑业是重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阵地之一。重庆建筑业一线现有人员90%以上为农民工。要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进入建筑业,要让已就业的农民工能在建筑业稳定就业,必须切实加强农民工的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有技能的建筑业员工,成为站得住脚的城市人。2003年以来,重庆市城乡建委将农民工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惠农工程,并以岗位培训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城乡建设质量为目标,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力向建筑业的成功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至今,通过上岗技能培训已实现近30万名农村剩余劳力向建筑业的转移。
从2003年起,重庆市城乡建委就将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力向建筑业转移作为工作重点,并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开展主题活动。
三峡库区移民建设职业技能义务培训活动。2003年11月,重庆市城乡建委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峡库区移民建设职业技能义务培训活动。此次活动,历时一个半月,行程1万余里,对重庆市相对贫困的三峡库区和渝东南18个区县的移民和农村剩余劳力进行建设职业技能义务培训。培训工种为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等,参加人数达15000余名,受训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成功率达85%以上。活动中向库区移民赠送教材2万余套,编辑音像教学片7部。活动结束后,经考核,有7500人获得中级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
建设行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年,重庆市城乡建委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组织实施了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建设行业一线操作人员素质为目标的建设行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通过这一活动,造就建设行业一线农民工技能人员2万余人。
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2004年组织开展的重庆市建设行业 “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历时8个月左右,借助农民工夜校的平台,结合农民工实际,切实强化技能操作实训,从而保证了培训效果。此次活动,共培训建筑业农民工技能人员1.5万人。
“百乡万人”定单培训活动。2005年组织开展的移民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百乡万人”定单培训活动,对全市105个乡镇、10800名移民和农民进行了现场义务培训。这次活动结束后,仅输送到北京建筑施工现场的各类熟练操作工就达2000余名,培训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
重庆市建设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2008年3月,重庆市市委、市政府以“民心工程”的名义下达每年“免费培训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向建筑业转移”的任务,市城乡建委称此为“重庆市建设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由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措施有力,2008年受培农民工经考核鉴定,合格人数达20395人,且全部实现就业。2009年共完成惠农工程转移培训21253人,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培训任务。
重庆市建筑劳务企业经理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务工带头人——建筑劳务经理整体素质,促进建筑劳务经济健康发展,重庆市城乡建委于2009年11月22日至26日举办重庆市建筑劳务经理培训班。来自34个区县的103名劳务经理参加了培训。由于针对性强,紧密联系实际,受培劳务经理普遍认为受益多,效果好。此次培训,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培养农民工技能人员、促进城乡统筹进行了新的尝试。
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向“五个重庆”建设和施工一线输送更多合格的农民工,重庆市城乡建委采用了一系列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培训措施。
创办农民工业余学校。为了提高建设行业农民工的培训质量,必须积极搭建贴近用工单位、贴近施工项目、贴近农民工的平台,创办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工作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重庆市城乡建委下发了 《关于在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通知》,并拟定了《重庆市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工作方案》,在市内大专院校和社会上招募了一批从事农民工业余学校义务授课的志愿者,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2007年以来,共创办农民工业余学校107所,农民工参培人数达32781人。
更新教材。重庆建设行业生产一线,农民工不仅比例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要真正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必须编写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材。重庆市城乡建委结合实际,积极组织人员编写实用性、通俗性且形象生动的教材。近年先后修编了适用性强的钢筋工、抹灰工、砌筑工、混凝土工、木工、架子工6个工种的教材;组织编写了《重庆市建筑工人常识读本》(上下册)和《村镇建筑工匠》等培训用书,另还制作了《建筑施工安全》、《务工维权》、《砌筑工》等10余部音像教学片,专门编制了重庆市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顺口溜”教学音像光盘,大量采用示范性、趣味性强的音像教学片进行教学,受到农民工的普遍欢迎。
强化师资建设和教改。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近年重庆市城乡建委与重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建工集团、电建公司等近30家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建设类“双师型”师资库,已储备教师587名。为提高培训质量,保证教学效果,还组织举办了多次教学研讨会、交流学习会。另积极推行以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中澳职教改革和“双证制”教学改革,受到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好评。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了充分调动一线工人学技术、钻技能、比能力的积极性,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检验培训效果,重庆市城乡建委举办了多次职业技能大赛。2004年举办了首届“建工杯”建设职业技能大赛,2007年举办了第二届“建工杯”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2008年承办了重庆市首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另组织施工一线农民工参加了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极大地调动了一线农民工学技术、钻技能的积极性,为培养和造就农民工技能人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重庆市城乡建委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注重培训效果,用艰苦的工作和辛勤的汗水,换来可喜的收获。
在2003年以来的7年左右时间里,先后培训出农民工各类建设技能人员17.3万余名,并涌现出一批农民工技能人员的杰出人物。
康厚明,重庆市市政一公司路面工程处农工班班长,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出席全国人大会议,为全国人大会议仅有的3名农民工代表之一。陈汝强,广厦重庆一建钢筋工,全国建设行业技术能手,重庆市首届“十佳农民工”,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1993年从农村到重庆参加建筑施工,从事钢筋加工13年。凭着心灵手巧、勤学好问,练就一身好手艺。2006年9月在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共同举办的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钢筋工的职业生涯中,他勤于动脑,勇于创新,先后创造了用滚珠代替铁板做卡盘轴心、用废旧断筋钳头子做夹具代替钻眼的钢板固定钢筋等多项小发明,提高了工作质量,为项目增加了效益。另外,荣获北京市“进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称号的劳务带头人陈汉林、聂高贵、鲁德全等,都是近年培养出的农民工技能人员的杰出人物。
重庆市城乡建委建设教育职能单位——重庆市建设岗位培训中心因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成绩显著,2005年至今一直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市城乡建委通过农民工培训的一系列务实、扎实的行动,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民工群众的交口称赞,有力推动了重庆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建设行业是重庆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之一。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素质高低始终是制约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重庆市城乡建委认定,要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今年6月在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召开后,重庆市城乡建委决定,将农民工培训工作当作改善民生、贯彻落实党中央“314”总体部署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为此,重庆市城乡建委对今年的农民工培训计划进行了适时调整,进一步突出了农民工技能人员的培训重点。按照调整后的培训计划,提出了培训农民工技能人员4.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劳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人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拟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认真总结近几年农民工技能人员培训的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工作。与此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二是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除继续组织人员修编完善技术行业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公共理论知识》、《综合知识》、《土建施工员岗位实务》等10部教材外,在培训内容上强化施工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务工常识、城市生活、抗震消防等知识内容。在培训形式上,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大力提倡现场培训、现场考察、经验交流座谈等形式,创办更多的农民工业余学校,编写出更多的通俗教材,鼓励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实用性。三是进一步扩大区县培训范围。在2009年秀山县、潼南县“建筑业农民工培训与发展县域建筑劳务经济”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建筑业农民工技能人员、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劳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争培训工作覆盖全市40个行政区县。四是继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发现建设技能人才,奖励杰出的技能、技术能手,营造学习技术、提高技能水平、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农民工培训,任重道远。重庆市城乡建委决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力向建筑业的转移,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民工建设技能人员,为“五个重庆”建设和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