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初探

2010-04-03 09:50:51
关键词:业界影视广播

刘 迅

(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成都 610059)

融媒时代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初探

刘 迅

(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成都 610059)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业界的需要,必须加强融媒时代具备多媒介融合思维和技能的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养。为此,提出了以“新三四五”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应对融媒时代业界需求的人才培养对策初步设想,以期建立适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媒介融合;融合型实用人才;“新三四五”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前言

媒介融合是当下传播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业界需要一大批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的专业人才,国外已经走在前面,而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却由于种种原因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头,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变化,培养出能够担当起多媒介传播功能,并且具有媒介融合思维、意识以及融媒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鉴于此,探讨基于数字和网络平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

1.媒介融合概况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美国,随着各种媒介在自身领域内的发展和各种媒介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各种新媒介的发明,媒介组织之间、各种传媒技术之间以及各种传播通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至原来单一的媒介与其它媒介开始混合,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混合媒介时代,大众传媒呈现出了混合媒体与跨媒体传播的鲜明特征。正如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在合作著作《极速》中所提出:今天是一个混合媒介时代。[1]混合媒介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所获取信息量的增大,而且使得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也使得媒介之间不得不寻求合作的道路。媒介融合事实上就是混合媒介和跨媒介传播的必然结果,由此,媒介融合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界。

2.媒介融合的概念

总体而言,媒介融合就是将原先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独立的媒介的媒介共生体。但它并不是单一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或者说是一个整合媒介系统。

目前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尚无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通常采用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的定义,即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从大的方面讲,媒介融合包含了操作平台上的技术融合和运作模式上的结构融合,由此便衍生出传媒信息和传媒资源的整合共享。实际上它是一种在新形势下的媒介生态现象,其意义和影响不仅在于数字网络时代的媒介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2005年9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适应媒介融合形势下业界对新闻人才的新需求。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认为:“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2]

二、媒介融合对影视人才提出了更新要求

1.我国影视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影视人才主要是指广播影视编导人才、播音主持人才和影视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有500多所各类院校办有广播影视传播或广播影视艺术类专业,为业界培养输送广播影视行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从影视剧的编、导、演、摄、录、美、化、服、道,到广电节目的采、编、播,以及影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有尽有。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三类高校在承担,一是各类专业院校依据既有的职能严格按照广播影视行业的专业需求培养各类专门化的创作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二是综合性大学依托雄厚的学科支撑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按照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够适应广播影视行业需要的“宽口径”人才;三是各类多科性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按照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多年以来,通过这些院校的努力,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基本能满足业界的需求,并且为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广播影视人才尚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网络时代的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业界已经对高校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诉求,那种仅仅胜任单一的艺术创作或技术操作需要的人员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形势,当下业界更需要的是既懂广电新闻业务以及文艺,又懂影视艺术与数字技术,还懂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全能型人才,或者说更需要的是基于媒介融合形态下的能够同时从事文艺编创、新闻业务、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多功能并举的专门人才。

2.复合型培养与多媒介学习之辨析

高校在面对业界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培养广播影视人才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认为只要是集采、编、播于一身或文化与专业并重,或通才加特长培养就能够迎合媒介融合趋势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复合型培养。应该说,采用前述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业界对专门人才的多面手需求,但是,那只能是某一媒介领域里的业务多面手,而不是真正“融合”意义上的媒介多面手。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业界对广播影视人才的要求是需要他们具备多媒介创作、多媒介操作和多媒介运作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多媒介整合的思维和理念。这正是所谓通过多媒介学习培养出来的融合型实用人才。

由此可见,复合型培养与多媒介学习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概念和模式,虽然复合型培养依然没有过时,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广播影视人才仅仅是复合型的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重新探索和设计新形势下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人才培养对策

1.影视媒介教育新观念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教授在2008年第4期《现代传播》上撰文认为:21世纪的影视教育,其核心不是“影视艺术教育”,也不是“影视技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3]这已经触及到我国影视教育的本质问题。如果我们把影视教育纳入媒介素质教育的范围,就决定了影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而且是传媒人才的培养,并可统称为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我们就应站在更高的媒介教育的层面上来审视我们既有的影视教育,发现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局限或弊端,从而更新教育观念,重组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影视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事实上,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便引入传播学理论观点研究分析电影问题,即把电影视为一种传媒。并从电影是传媒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逐步认识到对广播影视人才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艺术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之后,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与各位同仁一起,开始了在成都理工大学影视类专业教学中探索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之路。

2.“新三四五”体系应对媒介融合

几年前,面对业界对于广播影视专业人才“一专多能”的技能要求,笔者在成都理工大学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三四五”课程体系对接广播影视行业需求的设计。[4]“三”即三大课程系列,包括文化素养课程系列、传播业务课程系列和影视艺术与技术课程系列,以加强学生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素养储备;“四”即四大技能训练,包括文字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训练、摄影摄像训练和镜头思维训练,以强化学生应用性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五”即五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及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模块,以凸显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理念,旨在培养满足业界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仅以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专业为例,已有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的数据为证。但是,在媒介融合的当下,我国广播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除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媒介资源重组以及对于多媒体复合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得仅仅限于专业技能层面上的“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已经受限于既有的业务岗位的相对饱和,而虚位以待的业界职场却苦苦等待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弄潮好手”的到来。业界所寻求的是如下融合型实用人才,即在既有的“一专多能”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强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数字网络运用能力、多媒介组合报道能力、媒介整合营销能力、跨媒介沟通能力的广播影视专业人才。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新三四五”模式应对媒介融合挑战的对策。首先,这个“新三四五”模式即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将四大技能训练改进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训练、数字网络技术运用训练、多媒介操作业务训练、多媒介整合营销实践训练,同时,围绕能力培养这一关键重新将三大理论课程系列调整为媒介与文化素养课程系列、多媒介传播业务课程系列和现代广播影视艺术与技术课程系列,进而按照其各自的功能性质分工将这两大课程系列有机地结合在既有的五大课程模块中,从而形成全新的影视媒介教育培养模式,以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业界对广播影视人才的新要求。

以上还只是从媒介融合的技术层面上对于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如果要从结构层面上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还得站在专业建设的高度来组织落实影视“融媒”教育的理念,即,按照媒介融合理念来建设广播影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影视工程技术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并围绕前述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和媒介融合观念及意识,熟悉各种媒介运作程序,具备多媒介知识和技能,并通晓媒介经营业务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在一所从事广播影视媒介教育的专业院校中,应该组建和形成以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影像工程、新媒体技术、媒介经营与管理为主干的专业结构,并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紧紧围绕培养融合型广播影视实用人才的目标,以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和媒介融合观念及意识,熟悉各种媒介运作程序,具备多媒介知识和技能,并通晓媒介经营业务为规格,从而凸显其专业融合的育人效益,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广播影视专业人才与业界需求的符合度。

围绕以上培养模式设计,我们还需加强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从业界引进专门人才和自身师资的培养,造就能够胜任跨媒体教学的优秀教师;同时,紧跟技术发展前沿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并将数字和网络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平台,以完善传统影视媒介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介融合已然成为广播影视行业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单一技能的从业人员和单一领域的传播媒介已经难于支撑密集性的信息传播和应对融合媒体的巨大挑战。解决此难题的对策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这种挑战的融合实用型人才。担负着人才培养功能的高校在此方面大有可为,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在是当务之急,我们所做的还仅仅是开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1]蒋晓丽.传媒文化与媒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卞地诗.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对我国媒介人才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3]周安华.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J].现代传播,2008,(4).

[4]刘迅.论多科性大学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兼论成都理工大学影视人才培养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G642.0

A

1672-0539(2010)01-084-03

2009-11-10

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P09187)。

刘迅(1957-),男,重庆涪陵人,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与影视教育。

猜你喜欢
业界影视广播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