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

2010-04-03 04:56成海鹰
关键词:共同体观念价值观

成海鹰

(长沙理工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076)

存在主义者眼中所观察的这个世界,是令人悲哀和沮丧的,海德格尔称之为“无家可归的世界”、萨特说是“被抛弃或判决的世界”、卡缪认为是“荒谬的世界”、卡夫卡则描述为“陌生的世界”。在这种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的深刻危机中,尼采早已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这种价值质疑在21世纪仍然存在。新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精神领域来说,最让人不安的无疑是“共同传统和价值的瓦解,成为大众化的现象”。[1]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社会学家们把这种变化称为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价值观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3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给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注入新的内容,使这个时代的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都打上时代变迁的烙印。不可否认,在国家、民族向着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前进的路上,由于价值观念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价值观变迁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察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的及时性,对于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形成价值观,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为人处世,它不仅表现了人们认识事物、评价事物的根本观点,更决定了人们做人处事所持立场与态度。萨缪尔在《艺术、价值与自然》一书中指出:“价值或有价值的是令某个有意识的存在感兴趣的任何事物。”[2]他认为最高的价值,比如真善美,代表了我们生活中所珍爱的东西。几乎所有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家都通过意义概念来确定价值范畴,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道:“当我们考察价值概念时,就应该把物本身单单看做符号,即不把物作为它本身,而作为它所值来看。”[3]可见,价值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事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时产生的,虽然黑格尔此处谈论的是经济价值,但是可以看做对任何价值的说明。价值观念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就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当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价值观的变迁也随之而来。具体来说,真善美的名称没有变,但人们赋予它们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价值观变迁是指不同时代之价值观变化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价值观变迁应是社会变迁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溯人类历史我们往往会发现,价值观念的变化通常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例如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当时从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开明知识分子,固守社会责任和良知,对行将腐朽的封建道德与伦理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始了中国走向近代社会的理论探索,为此后葬送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的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而且,往往一个社会的变化,总是从人们观念的变化开始。与社会变迁不同的是,价值观变迁是一个渐进并逐渐呈现的过程,它或强或弱地反映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从时代变奏的流程中,把握价值观变化的轨迹,是因为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一般而言,人们的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发生的。我们可以把价值视为人们行为的社会调节器,观察现实社会我们会发觉:当一种观念蔚然成风时,意味着一种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行为选择势在必行,当这种选择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蔓延开来时,这种开风气之先的观念又更强劲地推动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我们通常把价值观变迁视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以此表征价值观变迁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的积极变化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人们在所有方面都谈论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问题和危险。社会变迁导致的问题和危险主要集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列维纳斯用一个男人两个妻子(一老一少)的寓言来说明,男人年轻的妻子拔掉他的白发,年老的妻子拔他的黑发,最后他成了光头。[4]对年轻人来说,过去就像是白发,年轻的妻子拔白发就是拔与他们无关的传统的根。年老的则尊重传统认为并不需要新生。在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的时代进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就是对这些问题和危险的防范。因为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这些概念和范畴,反映了个人和他所归属的共同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处世,则表示的是对我们所属祖国利益的最大维护,而且是有利于祖国,并保证它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是对其作为历史久远的共同体传统与现实的尊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它是在社会系统中形成的,通过价值取向帮助调节社会关系并促成共同体的稳定和完整。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的准则,也是人们进行选择的依据;是世界观的核心,也是人们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价值观向人们提出并要求解决的人的价值问题,通常包括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人生命活动的意义,人对他人、社会的义务与责任,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等。人们通过思考并解决这类问题审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愿望、意图、目的、理想、需要与社会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无疑促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长期稳定的价值观,它不仅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指导作用而且表现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价值理想。核心价值观它是价值观中最合理、最主要、最稳定的成分,是共同体内部类存在的观念准备,它并不同等于普适价值,虽然各个民族、国家推崇的核心价值有些内容是一致的。《中共中央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就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核心价值观是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表现,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二、人们如何理解价值

看下面这段话:“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末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5]这是马克思1847年写就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需要和享受的相对性,对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价值这个概念,是富有启发的。

价值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要从经济与哲学两个维度理解它。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就存在着按照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如果说经济学中所说的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哲学上所讲的价值就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体到观念层面,是指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既然人的需要和享受是相对的,价值也是相对的,价值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为了生活得更美好组成共同体,共同体是人得以存在、表现和实现自己的社会形式。

一般说来,社会共同体可以分为政治共同体和非政治共同体两类。政治共同体包括阶级、政党和国家,非政治共同体包括氏族、部落、民族、家庭等。从今天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来看,最普遍的政治共同体是国家,非政治共同体是家庭。关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批判家米勒这样说:“我发现,个人有可能与他人相联的范围或连续体之不同方式,是可以得以确认的,是由小的群体发展到大的群体。由于爱、友谊、好客或者敌意,我会和邻居、爱人或是陌生人有面对面的接触,他们是最小的单位。家庭,尤其是扩展了的家庭或家族,是一个更大的团体,它是由血缘或是婚姻而联系起来的。社会群,则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一组人群,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有着共同的文化理念。民族就更大了,通常一个民族是由一个庞大重叠、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太协调的社群所构成的。最大的社群是生活在这同一个星球上的全人类的世界性共同体,而且越来越受制于同样的全球经济和文化霸权。每一个层面中,个人都和其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只是身处的社会规范和传统有不同。”[6]亚里士多德断言: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这种善,显然对社会联盟起维护作用。就国家而言,人们处于共同体中,以社会方式大家生活在一起,人都依赖于别人,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一个才华卓绝的人也不可能自我满足,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而且个体孤独生活很危险、很困难,共同生活可以使我们跨越风险,国家使我们安宁、安全。应当说这是人们基于共同意愿、共同理想生活的一个前提。就美好生活的内容而言,一言以蔽之,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们以共同体的方式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的事实,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理想。不同利益和需要的人们能够以共同体的方式生活,其凝聚力何在?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给予说明。

对一个共同体来说,核心价值观就是被其成员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它是从人们的共同生活需要和利益中提炼出来的,是对人们共同利益的观念表达,核心价值观体现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体说是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来说,恩格斯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指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7]我们无论是就共同利益,统一目的还是统一行动而言,都日益显现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还解决了指导思想、共同信念、实现方式、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问题。

历史的材料证明,在各民族的生活中,凡是有助于人们追求获得美好生活、有利于共同体和谐、有益于个人不断完善的东西,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对于价值的观念表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注意到,一个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念具有无与伦比的社会作用,它广泛地见于社会生活并导致具体的行动,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研究所表明的:“一个社会的成员们的种种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所共有的一个单一的整合的终极目的体系为取向的。”[8]他认为这种价值成分为全社会成员所共有,是社会制度取得均衡的根本条件之一。德国杰出的社会学家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中对观念的成分如何导致行动并使其具有合理性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理论探索,他概括的资本主义精神实际上就是与资本主义现象联系着的经验上的价值观,它是人们面对经济活动时的一种心态,行为者的行动是毫无疑问受到这种观念体系的制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核心价值观形成,是保证共同体和谐和幸福的基本前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的变化,从经济、文化到价值观层面,无所不包,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竞相争夺,下述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中国社会如何确立核心价值观?其包括的内容有哪些?在中国人观念层面发生作用的价值观其内涵是什么?我们知道,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内容,主要是体现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的关联决定的。人们总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行动,当代社会也不例外,如何把人们的行为制约在一定社会规范之内,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

美国当代哲学家萨义德曾经极其通俗地总结价值观的作用,他说:“一种经济制度和一个民族或宗教一样,不仅仅靠面包生存,而且还依靠信仰、观念和白日梦。”[9]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主要对于防范社会失序,维持社会秩序而言。涂尔干是哲学家中较早注意到秩序问题的,他在共同价值中发现了决定秩序的成分。就社会的存在而言,涂尔干非常关注秩序问题,他认为共同价值中包含着决定秩序的成分,社会学在这里所提出的成分恰是伦理学所研究的,人所共知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稳定的社会关系,有赖于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有效服从,每个人各有其价值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支配下的活动,是体现社会道德要求的的伦理活动。一般而言,伦理活动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善恶判断,并按社会的道德规范待人处世。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的某种程度的利益冲突和对立,突显了在观念层面谋求一致性的重要。涂尔干这样理解“个人的”与“社会的”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即表现为“利益”与“道德义务”、“世俗”与“神圣”、“经验的”与“范畴的”之间的区别,他把社会看成是由观念和情感组成的,主张社会学的目标就研究价值观念体系。无疑,共同价值和终极价值是这种观念性成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没有核心价值观,最常见的结果就是社会生活的失范。帕森斯把“失范”理解为对共同体起控制作用的规则失效,是规则失效之后的无序状态,他认为控制的崩溃导致霍布斯所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从而使社会混乱、无序。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这本书中,吉登斯这样解释“失范”:一种情况是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存在“有约束力的价值标准”的缺失;第二种是在行动者的需求定势和一个给定的“价值取向模式”之间,缺乏结合;第三种是行动者认识到的行动“情境性”因素被错误说明。[10]

高兆明教授对社会失范的分析将失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常态下的失范。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根本上仍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这种失范表现为局部的、暂时的。第二种是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范。高教授认为这意味着一个社会其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世界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在于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它也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11]从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体现的恰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有建立在自身需要和实际情况之上的价值观,当人们以共同体的方式生活,共同体得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人们共同的观念、思想和意识。我们必须承认,在所有价值观中,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因为核心价值观在制约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中对个人的行为起主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使个人的行为和活动能在共同体生活所需的秩序中进行,使社会保持和谐和稳定。

马克思认为:“特定的人关于自己的真正实践的‘想象’、‘观念’变成一种支配和决定这些实践的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和积极的力量。”[7](P93)价值观决定了主体在行动中的想法、动机、倾向和选择,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探究其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从它的来源来说,是传统积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有传统又要有时代性,是真正时代精神的表现。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人们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它的内容来看,是对个人生活和共同生活最有价值的观念构成。核心价值的内容既有共同指导思想,又有针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从它的目标而言,是以人的生存、发展、幸福为最终目的,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共同利益,同时也尊重人们的个人利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确定了价值观变迁时代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法]热罗姆班德.价值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

[2][美]萨缪尔.艺术、价值与自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1.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1.

[4][英]戴维斯.列维纳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2.

[6][美]米勒.物质利益:现代英国文学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评[J].郑州大学学报,2004(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0.

[8][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98.

[9][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13.

[10][英]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2.

[11]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50.

猜你喜欢
共同体观念价值观
爱的共同体
维生素的新观念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健康观念治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