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永宁 [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 42510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论思考
□欧永宁 [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 42510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应注重从过程论视角对其过程要素进行静态分析;对其过程展开进行动态考察;对其过程本质进行哲学审视。基于上述多维分析,应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予以重新界定。
过程论; 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使命。然而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基本问题。鉴于学术界一致认定其是一个过程,因此本文从过程论角度对上述基本问题加以思考。
过程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事物作为过程就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一定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存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定的中介力求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大众有机结合的过程,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众以及中介等四个方面。其缺一不可,且地位和作用也各不一样,其中党是这一过程的主导力量;大众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力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这一过程的指导思想;中介是指上述要素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需的各种工具、手段、形式、制度等,是这一过程得以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中介。对各要素的性质、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准确定位,是我们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并保证这一过程整体性、稳定性、有序性的根本前提。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如下两个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分析。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意义上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广义意义上讲,则指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后来者对其发展所形成的正确的理论成果的总和。如果从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而言;如果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大众化而言,本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涵括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的,二者只存在着一个大众化程度差异的问题,不存在着哪个“化”、哪个“不化”的问题,也不存在作用上孰轻孰重的问题。当然,出于中国实际的需要和我们的战略考虑,可对二者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但如果脱离十七大报告的具体语境,片面地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则是不适当的。
(二)大众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众就是“群众、民众”,“大众化”就是“和广大群众一致,满足群众需要”[1]。从过程论来看,“群众需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既有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改造世界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满足群众需要”,就意味着不仅在内容、形式要做到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而且还要立足于群众实践的不断创新。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众就绝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者、实践者、推动者。看不到这一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挺立大众的主体地位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所谓过程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指每一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另一种情形是指每一事物都会生成和灭亡。故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事物生成和消失的过程相互衔接、彼此结合所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前进中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故应“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出发”[2]。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基本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过程论从发展的结构维度指出,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是事物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因此,唯有深入认识事物过程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特点、实质和规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个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定的中介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在大众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运用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1.应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6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的标志。但实践从根本上说是群众的实践,离开了群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也就失去了最坚实的民众基础和主体力量。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9。因此,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就必须用理论掌握群众。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应高度关注群众生活,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满足群众实际需要来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和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应针对群众的实际情况,力求实现科学、易懂的内容和大众化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列宁就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
2.应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过程中尊重、了解和提高群众。“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3]15。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被群众需要的程度。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7]。因此,在强调理论掌握群众的同时,还需强调群众要主动去掌握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了解、提高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纯粹经院式的研究活动,也不是单凭少数社会精英就可以完成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因为缺失实践者和推动者而落空,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能实现。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政党所能实现的,只有千百万人争着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8]。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紧密依靠群众,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同时,人民群众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和重要目标。因此,在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判断尺度,把“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作为根本的实施要求,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认知基础,把握群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理论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的发展欲望,提升群众的理论素养,逐步增强群众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有效性,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认识→内化→实践→发展等基本环节相互衔接的过程。
过程论从发展的纵向维度指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许多彼此相互衔接的过程所构成的集合体。以此来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必须明确这一过程中的各子过程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内在地并合乎规律地构成了认识→内化→实践→发展几个基本的环节。具体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被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接受并内化为群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般而言,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有序进行的。只有高度重视并整合好每个环节及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呈现出应有的良好态势。
1.在过程环节整合的根本方法上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一方面,要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过程,是上述所有基本环节的链接,缺一不可。各链接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遵循并体现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规律。如认识和内化是实践、发展的前提,没有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内化,就不可能有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发展;实践和发展是认识和内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为更高层次认识和内化奠定基础、开辟道路。如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停留在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有所认识的环节上,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入心入脑”,不能转化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不可能实现大众化的;反之,如果越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内化环节,强制性地要求人们去接受、实践马克思主义,那就易导致命令主义,使大众中产生逆反心理,同样实现不了大众化。故列宁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9]。另一方面,应把握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薄弱环节,并予以重点关照。也就是说,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尤其要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状况和大众本身的实际出发,来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和办法。就目前现状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运用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运用。而要实现这点,则通俗化、普及化是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重点所在,只有抓住这一主要环节,才能有助于大众化过程整体环节的有序推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在过程环节整合的途径上还要高度重视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及中介的作用。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0]。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群众中自发地产生,而只能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群众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使其在群众中普及、运用和发展。因此,大众化过程环节的整合离不开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中介等作用的发挥。首先,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共产党人“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只有通过党,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资源,从而实现大众化过程各要素、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实现大众化进程中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根本方向。如果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环节的宏观调控有赖于党的领导,那么大众化各环节微观层次的贯彻落实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努力。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执行者、普及者,又是广大群众利益心声的表达者和群众经验的理论概括者,唯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此外,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应充分重视制度、政策的作用,要善于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完善、创新确立和保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要素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确立和保障实施的根本原则、要求、方法、步骤,使之规范化、程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和长效性。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时间上不断延伸和空间上不断拓展的过程。
过程论从发展的时空维度指出,事物作为客观存在,是通过其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得以确证的,以此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个时间上不断延伸、空间上不断拓展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讲,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从空间上来讲,也不是一个局限于某一固定群体和狭小地域的封闭过程,而是一个对象、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须解答时代课题,即与时俱进。大众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也就是说,任何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划时代的体系都是对不同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在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5]120-121。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解决时代课题,才能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从历史上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次重大的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方面在理论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目前而言,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在切实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逐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须扩大主体,放眼世界。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立足中国,在不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他们自身的理论诉求,内化为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从而不断地扩大理论掌握群众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应着眼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用世界性的眼光来审视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充分体现其开放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立足于中国这一国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决不能就此认为其是个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充满地域性和狭隘性的运动和过程,必须看到其同时又是置身于当今世界格局的,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过程,即其个性是民族的,其共性则是世界的,其运动是民族的,其意义是世界的。共产主义的世界性事业不完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也就不会完结,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阔视野所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使然。因此,唯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充分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明,积极回应世界发展所提出的各种挑战,积极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和重大成就,才能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我们既要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加以思考,也要从抽象的方法论层面加以审视,应把这两个层面有机统一起来。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例外。个性比共性丰富,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中国实际尤其是对大众实际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以此来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共性比个性深刻,因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其过程本质的哲学审视,注意其方法论的运用。在目前关于探讨大众化内涵、途径的文章中,存在许多含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如有学者指出大众化就是通俗化、普及化;有学者认为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这些观点表面看来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是存在片面性的,其并没有充分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本质。本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本质就是一个理论与认识主体、实践主体的互动过程,目的就是要实现理论与认识主体、实践主体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然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不可能直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超越自身,趋向群众实践;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但群众的实践总是在一定思想动机支配下的实践,要想实践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到实践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实现统一的关键在于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人民群众,都有趋向对方的本性,这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其次,人们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能动的飞跃:一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次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从第一次飞跃来看,要想实现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要求必须深入群众实际,收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从第二次飞跃来看,理性认识要想实现向实践的飞跃,一方面就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自身;另一方面还必须指导群众去成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次飞跃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辩证统一的基本环节和基本途径。再次,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加之人们自身所受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唯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逐步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现理论和群众实践的发展。这就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统一不是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基于上述过程论视角的多维分析,本文认为,那种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定义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1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立足于群众实践基础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这几个过程的有机统一。通俗性、实践性、创新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三个鲜明特点,发展理论、推动实践、提升主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三个基本向度。故本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适合群众需要并为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全集(第36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67.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8]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4.
[9]列宁全集(第3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0.
[10]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54.
[12]周奇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 182.
Consideration of Process Theory on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xism
OU Yong-n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exists as a process, we should analyze its basic elements statically, its unfold process dynamically, and the nature of its basis from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we should rethink and defin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rocess theory; populariz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A8
A
1008-8105(2010)04-0045-05
编辑 戴鲜宁
2009 −12 −28
欧永宁(1974 −)男,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湖南科技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