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2)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主要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随着人口流动限制的减少及交通的便利,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致使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稳步提高。但衡量城市化水平不应只着眼于城市人口比重的数量指标,还应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城市化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村人口比重过高,要想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还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目前我国城市化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国城市化水平低,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有所加快,但仍然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45.68%,而发达国家2000年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70%,世界平均水平也已达到47%,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发展滞后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东部城市化率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从城市密度来看,差距更大。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会导致劳动力及资源向少数发达城市和地区转移,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三,我国城市数量不足,平均规模偏小,城市体系尚不健全。与我国人口总规模相比,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都偏低,导致城市对区域带动能力不足,城市对乡村的拉动力缺乏,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偏低,影响了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吸纳能力,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第四,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国城市大多以单一产业为主,有些城市以重工业为主,但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城市发展。有些城市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体系相对健全,但缺乏足够实力,徒有其表。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教育设施、环境状况、绿化设施及防灾减灾等设施的建设都比较落后,难以适应快速城市化的要求,对乡村人口的流入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成为制约城市化的重要问题。
1、变量选择和数据分析
本文的城市化水平通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来进行衡量,即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全国总人口。利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情况。通过考察城市化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来反映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利用1978—2008年共31年的城市化率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见表1),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了研究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对数模型lnY=β0+β1lnX,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代表城市化率。采用对数形式符合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对两者增长关系进行考察,去除了绝对量不同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1
2、计量结果
利用上述数据及公式lnY=β0+β1lnX,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考察lnX对lnY的影响,得到结果见表2。
表2
从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为lnY=13.61+4.59lnX,相关系数R2为0.96,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t检验说明各项统计值也都通过了检验。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的关系相当密切,二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城市化率增长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4.59%,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推动力。
3、实证分析
从模型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城市化可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促进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大量企业可以共享城市的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由于在空间上的接近,企业可以减少原料的运输成本和信息费用,可以分享技术和交易信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必然促进经济更快的增长。
第二,城市化加速了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为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的转移减少了单位土地人口负荷,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助于经济的增长。
第三,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等必要的条件,大大增加了有效需求,同时,经济活动主体在城市的聚集,还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发展。总之,城市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与提高,带动了城市和城市辐射区域的发展。
第四,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加速第三产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虽不能直接生产出物质产品,但第三产业为物质生产创造条件,促进生产领域的发展。另外,服务业又是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是对城市化“质”的提高。而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是新型产业,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逐渐有城市中心向城市外迁移,而那些需要大量信息和彼此频繁接触、交流和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城市中心聚集。这种分散和聚集的趋势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市化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是需要在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中,同时完善各项城市化的配套设施,只有相关配套同时完善,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进而通过城市化实现经济增长;否则,在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不能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危害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合理推进城市化,才能实现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譬如,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落后等,这些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就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推进城市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与城市化相配套的制度环境
(1)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也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城乡间劳动力的正常转移,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并允许有稳定职业和居住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赋予全国公民平等择业和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可以消除对农民工大的歧视现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2)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适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转让权,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难以将土地转让,不能从土地转让的中获益,进城后缺乏长期稳定生活的保障,妨碍了农民从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因此,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在现有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民可以从土地使用权转让中获得一部分进城后的生活保障费用,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
(3)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狭窄,其对象限制为城镇职工,进城就业的农民却被排斥在外,享受不到同等的市民待遇,农民工一方面工作报酬较低,另一方面又缺乏社会保障,造成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缺乏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也限制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动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就应尽快建立适应农村人口城市化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进城农民工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使农民工进城后可以真正脱离土地的束缚,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2、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推进小城镇建设,建立多元化城市发展战略
(1)利用城市各种优越的要素条件,改变城市产业布局,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着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减少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数量。服务业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占地少,污染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发展。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能改变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
(2)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化体系。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培育国际化大都市,面向世界吸引资金、技术等,通过国际化城市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国际化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远远强于中小规模城市,通过特大城市的发展还能带动新的城市群的发展。其次,合理推进小城镇建设。我国目前小城镇大都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差,难以形成吸引力,导致人口大量向大城市发展,造成城市人口负担过重,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小城镇的建设,完善其功能,改变小城镇分散式的数量扩张和布局方式,不断提高其在聚集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质量,同时为大城市分担人口负担,提高中小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1]唐若兰:发展经济学对城市化作用的新认识及其启示[J].探索,2003(5).
[2]吕璐: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05(4).
[3]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04.
[4]马英、邵亮:论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2005(5).
[5]徐祖荣:论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求实,2004(3).
[6]卫华: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制度性障碍[J].价格,2007(12).[7]贺韶伶、城市化: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