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深度

2010-03-30 06:23方小强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

方小强

摘要:新闻背景是“新闻背后的新闻”。重视背景写新闻,虽然不是新闻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但运用得好,却可以深化新闻主题,揭示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质量,是一个为受众服务的问题。背景的存在形式和运用方法有很多种,没有一定之规,只要运用得巧,就能提升新闻质量,赢得受众。

关键词:新闻背景 新闻实践 新闻事件 新闻人物 新闻主题 新闻质量

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就是新闻背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新闻背后的新闻”。有的新闻事实本身简洁明了,一清二楚,就不必加背景材料;而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为了阐明事件的意义,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必须交代新闻背景①。重视背景写新闻,虽然不是新闻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但是背景运用得好,可以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以烘托、深化新闻主题,揭示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质量;可以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受众对信息容量的需求,让受众看得懂,了解得更多,是一个为受众服务的问题。因此,在新闻实践中,要善于巧妙运用背景。

背景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四种,根据新闻事实巧妙使用不同形式的背景往往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种,用于单篇新闻中,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种,用于主体新闻之外,以“新闻链接”的面孔出现。例如,2009年8月3日《重庆商报》中《高中生课余调查1年写出沙区“排堵方案”》在交代了主要新闻事实之后,又加上了新闻链接“交通拥堵成沙区‘瓶颈”(内容略),进一步点明了高中生代宇驰写出“排堵方案”的意义。第三种,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这种新闻背景类似“新闻链接”,但用于主体新闻之中,独立成段,并明确标明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为主体新闻服务的,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资料客观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面貌和意义,让受众从时空上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立体的深刻认识。第四种,是指组合报道中,各个新闻之间互为背景,相互映衬,实现信息增值。如:200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将有关7月22日日全食的新闻《日食“盛宴”》、《9时23分,我们看见“贝利珠”》、《当日冕之光穿越心灵》、《共同见证“日月之舞”》、《数字日全食》编排组合在一起,对日全食进行多方位报道,就形成了一个组合报道。这种组合报道的形式不仅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受众从有关日全食的若干新闻事件的联系、对比、印证或隐喻中,获得超越单篇新闻报道的启示和教益。

对于单篇新闻来讲,背景的存在形式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将背景穿插于新闻标题中。如:1984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新闻《我国运动员夺得两枚金牌》的引题“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传来‘零的突破喜讯”,其中“零的突破”是这则新闻的背景材料,对于中国体育界和中国人民来说自然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是将背景穿插于导语中,与新闻事实本身的叙述紧密黏合在一起,黏合到导语中的背景常以词语、句子成分或分句的面貌出现。如:1977年11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的消息时,其导语是:“埃及与以色列两国领导人今夜在以色列国土上会晤,这两个国家在20年内打过4次仗。”有了后半句这个背景的交代,一下子就把萨达特访问的非同寻常突出出来,起到了阐明新闻意义的作用。

三是将背景穿插于新闻主体中。背景在主体中的出现是最为常见的,主体中的背景既可独立成段,亦可与新闻事实融合在一起。如2009年7月27日新华网新闻《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

美国资深记者、《芝加哥论坛报》前副主编蒂姆·麦克诺蒂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时隔30年再访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印象深刻。

蒂姆说:“30年后再回中国,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发现有太多的变化。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固然令人惊讶,但是人们充满自信的这种变化更是令人深思。”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蒂姆作为《芝加哥论坛报》常驻中国记者,与其他7名美国记者率先获准进入中国。他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中国常驻的美国记者。他回忆说,当时从香港进入中国内地时,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人们的穿着极其单调,大街上行驶的小轿车极少,都是自行车,能够看到的西方电影也只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很少的几部。

2008年,当他和妻子再次来到北京,他们对城市里壮观的车流、现代化的建筑感到震惊。当他深入城市,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交流聊天,蒂姆发现,眼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还只是中国外在的变化。

蒂姆说,“和不少中国人交谈后,我才认识到30年来变化最大、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每个普普通通的人”,“每个人都乐于交谈,乐意告诉我他们对各种各样事情的看法,包括文化、生活、经济,以及对西方人的看法等”。他还说,“在30年前,被我采访的中国普通人不愿意多谈。如今,人们都愿意讲述个人感受,我感到这是个开放、自信的民族。”

蒂姆感叹:“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而中国仅在30年的时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人惊讶!”他祝愿,美中两国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多,双方能更深刻、全面地相互了解。

这则新闻中,第二段是独立成段的背景,主要介绍蒂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中国常驻的美国记者的情况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概况。而30年前的中国普通人不愿意多谈、美国现代化发展所用的时间等背景则是根据叙述的节奏和需要,与新闻事实融合在一起出现。

四是将背景安放在新闻的结尾处。如:路透社中文网2008年5月23日的新闻《中国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周五表示,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工作人员已经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但其中15枚尚未被回收。但吴晓青坚持称,状况处于控制之下,没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危险。

“35枚放射源进行了收贮,另有15枚放射源已经确立了位置,尚未收贮。”吴晓青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中表示。

“15枚中有3枚由于建筑物垮塌被埋,尚无法收贮。另有12枚处于危房中,现场人员无法进入。”他补充说,“目前,现场的监测表明,放射源均未发生因放射失控造成辐射事故。”

在地震灾区之一的绵阳,拥有中国最大的核试验室,另有几处秘密核设施,但当地没有核电站。

最后一段就是这篇新闻的背景,其作用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义,引起受众关注,同时补充民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了新闻的后劲,使读者回味无穷。

运用背景材料,总的要求是真实、实在、自然、贴切,紧扣新闻主题。只有紧扣主题,精选精写精拍精编新闻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也才能扣住观众的心弦②。怎样才能巧妙运用背景材料?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将背景材料化整为零,灵活穿插于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之中,使之一点一点地自然呈现于受众面前。在《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中,“人们的穿着极其单调,大街上行驶的小轿车极少,都是自行车,能够看到的西方电影也只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很少的几部”、“在30年前,被我采访的中国普通人不愿意多谈”、“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等背景材料,都是根据新闻表达的需要,被化整为零,灵活穿插于新闻的各个部分,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说明、对比、映衬,帮助受众加深了对中国普通人的变化的认识,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

第二,将背景材料融会到新闻人物的情感之中,借抒情来交代背景,使之生动活泼,饶有兴趣。一个好的新闻背景,往往能够实现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借景、借物还是借事抒情,都能以情动人,塑造特定鲜明的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中,作者将蒂姆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前后变化的感受进行了对比,其结论是“印象深刻”、“令人惊讶”、“令人深思”,又引用蒂姆的话将中国普通人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不愿交谈”与“愿意讲述个人感受”进行对比,让蒂姆“感到这是个开放、自信的民族”,最后将中美现代化发展所花时间进行对比,让蒂姆认为“足以让世人惊讶”。作者通过蒂姆的回忆、语言和感受就让受众深刻认识到中国普通人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三,借助新闻背景,在新闻中反映作者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并且按照他们的想法和判断来介绍世界。一般来说,除述评类新闻外,新闻报道忌讳作者自己站出来发表议论。这时,作者可借助新闻背景的交代和各方面对新闻事件的反应,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客观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倾向。美联社一篇报道美国总统儿子失业的消息是这样写的:“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作者也没有任何评论,但受众是聪明的,借助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这一背景,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第四,利用受众的接近心理,巧用背景,借受众慧眼将背景“看”出来,使新闻事实活起来、动起来。1998年8月新华社发的一篇稿件《长江上游仍在砍树》,反映的是长江上游仍在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的事实,属于“砍树”的老问题,很容易给人老生常谈的印象。但是这篇稿件却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原因就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1998年全国两江流域特大洪灾”这个背景,交代砍树所产生的影响,重点突出一个“还”字。其实这则新闻自始至终都没有“1998洪灾”的影子,但由于“1998洪灾”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太深刻了,人们看了新闻自然会联想到“1998洪灾”这个特殊背景。所以,利用受众的接近心理,巧用背景,对于打动受众,提升新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让背景材料相伴主要新闻事实出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具有烘云托月之效。一般来说,背景材料往往随主要新闻事实后面出现,但只要运用得好,也可以将背景材料放到主要新闻事实的前面。在《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中,蒂姆有个感叹:“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而中国仅在30年的时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人惊讶!”美国的现代化发展情况是个背景材料,其目的是为了衬托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世人惊讶。仅仅说“中国仅在30年的时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人惊讶”,这个认识并不显得深刻,但加上前面的背景材料,一下子就能让受众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多么伟大。

另外,将背景材料和议论穿插在一起,可以让受众进一步感受到所爱之深、所恨之切;运用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背景,可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可读性;运用现实与历史、因与果等关系中的背景,可以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起源和原因,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贴近主题选用必要的背景,可以深化新闻主题,唤起社会关注,提高新闻价值;运用对比、显示性的背景,可以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运用比喻、比拟性的背景,可以渲染、烘托新闻事实,使新闻更加富于美感;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还可以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其实,背景材料的运用没有一定的法则,只要运用得巧,就能提升新闻质量,赢得受众。

注释:

①刘丽、张新芳:《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应用》,《新闻爱好者》,2001(10)。

②刘莉、周辉:《浅析背景资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传播》,2008(10)。

参考文献:

1.叶春华、连金禾:《新闻采写编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l992年版。

2.杨善清:《新闻背景与新闻写作》,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3.秦杰:《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新闻知识》,2008(3)。

4.唐晓玲:《新闻背景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7(2)。

5.王泽远:《谈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6(10)。

6.刘保全:《精修绿叶扶红花,勿做“删夷枝叶的人”——谈新闻背景的运用》,《采写编》,2002(1)。

(作者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
浅析新闻人物专访
卖火柴的“老男人”为何火了——浅谈爆款新闻人物的挖掘与塑造
2015《中国卫生》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中国卫生》2014年度关注十大新闻人物亮相
如何做好新闻人物的电视专题报道
探析新闻人物的采访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